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1|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八 名人辈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八 名人辈出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 建 乐

    八 名人辈出

光武中兴开盛世,名人辈出群星闪。
班氏父子①名远扬,文治武功功业建。
班彪才高有识见,班固授封令史官②。
壮志未酬子承业,致死不渝几十年。
父兄遗志班昭继,巾帼不让须眉男。
父子兄妹呕心血,终成《汉书》二百卷。
班超立志在西域,投笔从戎戍边关。
先任都护后封侯,苦心经营三十年。
不入虎穴③难得子,攻击匈奴意果断。
重开中断丝绸路,文韬武略威名显。
经学大家杜子春,传授《周礼》④有卓见。
弟子修业多有成,年纪九十仍不倦。
学生孙堪字子稚⑤,政绩卓著清正廉。
传道授业参政事,学识官品令人赞。
二人均为缑氏人,后汉儒林有遗篇。
蔡伦⑥少年即入宫,侍奉皇帝为宦官。
精心改进造纸术,质优量大更超前。
书写印刷多便利,文化传播谱新篇。
早于欧洲千四百⑦,世界文明大贡献。
缑氏今有造纸河,纸庄村名作纪念。
庞参⑧青年名乡里,河南府尹举孝廉⑨。
两次参书主军屯,太守校尉⑩任调遣。
拔薤诛茅成仁政,置水之情美名传⑾。
官至太尉兼尚书⑿,《后汉书》里有列传。
张衡⒀东汉科学家,掌管天文历法官。
多才多艺多发明,灵台之上搞科研。
浑天候风地动仪,代表科学最高端。
早于欧洲地震仪,一千七百多年前。



注释:


①班氏父子: 《汉书》的编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汉明帝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随后又迁升为郎,典校秘书,并让他完成修史任务。从此,班固正式开始了《汉书》的编著。他精心苦思,反复修改,经二十五年,终于在死前完成了这部著作的大部。余下未定稿的“表”和“天文志”,则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写就的。 班超(32—102年),字仲升,班固的弟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因安定西域功勋卓著,被朝廷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令史官:兰台令史、郎是掌管图书,进行著述的史官,拜为兰台令史的人多是博览群书、儒雅饱学之士。兰台为汉代宫廷收藏秘书、文书档案的地方,具有我国古代的皇家图书馆、文书档案馆的职能。也是文人整理古籍以及著书立说的处所。东汉出现了以兰台命名的官职——兰台令史,这是东汉新置的史官。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东汉时,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和鄯善王交好,鄯善王对他们也很友好,表示愿意与汉修好,匈奴国的使者从中挑拨离间。班固对随从说:“不进入虎穴,怎么能抓到虎子。”连夜攻击并歼灭匈奴使者,与鄯善王重归于好。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④杜子春:生于西汉末年,缑氏(今偃师市缑氏镇)人,经学家。曾经跟经学大师刘歆学习《周礼》,东汉永平年间居缑氏南山中,以《周礼》传授给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等。


⑤孙堪:东汉缑氏(今偃师市缑氏镇)人,杜子春学生,曾先后任职县令、郡守,后被征召为侍御史、尚书令,最后官拜光禄勋(为九卿之一)。为政清廉,政绩卓著。


⑥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桂阳)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宦官,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⑦造纸术: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改进推广,东汉在造纸史中成为承上启下的阶段,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造纸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日本。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的一些造纸工匠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了欧洲。又经过四百多年,造纸术传到美洲。


⑧庞参:字仲达,东汉河南缑氏(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青年时就名重乡里,被河南府尹举为孝廉,拜左校令,后曾任汉阳太守、护羌校尉、辽东太守、度辽将军。永建四年,被召回京都洛阳任大鸿胪(礼仪官,掌管接待宾客等事宜)、尚书仆射,后升任太尉,兼管尚书府的事务。《后汉书》曾评价“庞参躬求贤之礼,故民悦其政”。


⑨“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项必备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⑩太守: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已有此官,秦为中级军官。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汉朝在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长官也称校尉,如驻西域的戊己校尉、驻陕甘的护羌校尉等。 东汉时只剩下五校尉。


⑾典故出自东汉后期的庞参。据《后汉书•庞参传》记载:东汉庞参做汉阳太守时,汉阳郡中有位叫任棠的人,为人有高风亮节,隐居不做官,以教书为乐。仲达到郡中,先去拜访任棠。任棠不与仲达交谈,只是用薤白(即小蒜)一大钵,水一盂,放置在门户之前,自己抱着孙儿俯伏在门下。主簿对仲达指责任棠倨傲无礼,仲达思考其中的隐微之意,过了好久说:“任棠是要让本太守知晓,放一盂水是要我为官清廉,置一大钵薤白,是希望我敢于打击豪强,抱儿对着门户,是希望我开门抚恤孤儿。”说完便感叹着打马回府。此后庞参在任期间,果然能够压制强暴,扶助弱小,以自己清明的政策使百姓归心。后人往往运用这个典故来歌颂那些能除暴安良、体恤百姓的官吏。


⑿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


⒀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5:17 , Processed in 0.0333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