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七 东汉京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七 东汉京都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 建 乐

   七 东汉京都
         
王莽篡汉百姓苦,绿林赤眉共造反。
昆阳大捷义军胜,刘秀洛阳建东汉。
成周城上再扩建,南邻洛水北靠山。
都城俗称九六城①,二十四街多壮观。
明堂辟雍和灵台②,巍巍耸立城郊南。
城外设置胡桃宫③,接待外商客宾馆。
往来京都与西域,丝绸之路最东端。
最高学府称太学④,图书馆名叫东观。
生员多达三万人,人才济济何壮观。
皇帝亲自去授课,熹平石经蔡邕⑤撰。
教育史上称奇迹,儒家经典大发展。
东汉历经十几帝,帝陵巍巍山河间。
东汉帝陵何处寻,遍布邙山伊洛川。
五帝五陵城西北,六帝六陵伊河南⑥。



注释:


①九六城:东汉洛阳城 ,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白马寺以东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在今偃师市首阳山境内。西汉开国后曾以洛阳为都,在此建造宫殿,后迁都长安,东汉建都于此。东汉洛阳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通称“九六城”,平面为长方形,有12座城门。


②灵台、明堂、辟雍:即著名的“三雍”,遗址均位于今偃师市境内。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东汉科学家张衡,曾经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参与主持领导过当时洛阳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灵台遗址,在洛阳汉魏故城南郊,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朱疙瘩村。明堂是“天子之庙”,为封建祭祀或接受臣属朝拜的地方。据文献记载,明堂创始于黄帝,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才开始叫“明堂”。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均为宫殿式建筑,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为名。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


③胡桃宫:是专门招待来此经商的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的宾馆。当时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也都来洛阳经商,城外设置的胡桃宫、蛮夷邸是专门招待外商的地方。


④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是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遗址在今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西北)。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洛阳太学从东汉到北魏历时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央大学。它对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⑤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汉灵帝诏准由著名的大学者文学家蔡邕等人以隶体丹书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前,史称“熹平石经”,这是 中国历史上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也称“汉石经”。所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等。


⑥东汉帝陵: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十二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十一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其中明帝刘庄的显节陵、章帝刘炟的敬陵、和帝刘肇的慎陵、殇帝刘隆的康陵(在慎陵中)、质帝刘瓒的静陵、桓帝刘志的宣陵共六帝六陵,陵区位于今偃师市伊河南岸的庞村、寇店、高龙、大口一带。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3:33 , Processed in 0.1145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