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2|回复: 0

交通民俗之偃登公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游中岳路过偃师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北起偃师县城(今排污渠即偃登公路旧址)经杨村渡口、营防口、姚凹、府店、参驾店进登封县境,全长31公里。翌年,当时的省建设厅从黄河以北征用民工,对参驾店以南的崿岭口段进行扩修,因山高路险,民工死亡颇多。扩建后路面仍坎坷崎岖,十八弯盘旋而上,号曰十八盘。因修建的桥梁、涵洞质量低劣且缺乏养护,一遇洪水,就车辆断行。

1958年,全县在参驾店大炼钢铁,当时号称“十万大军”。人来人往,靠杨村渡口白天黑夜不停地摆渡也难以适应。为此,县决定修建杨村大桥,北从许庄村南,南到杨村村北。开始开挖桥基,宽度约5米左右,深度5—6米,因为是冬季,伊洛河水比较小,水位比较低,但开挖桥基,水深还有两米多。然后从全县砍伐大树,树高多在5米以上,树径粗细多为60—70公分,甚至还要再粗些,总的要求是要直,多为杨木、槐木、椿木、榆木、柳木。树木从全县往这里集中,在桥基两岸搭起高高的三角架,上用钢丝绳系个大圆滑轮,再用拇指粗的钢丝绳拴住个大“铁猴”(实际作用如吊锤),“铁猴”周围拴上又粗又长的麻辫子,桥基由木板搭起来相连,中间剩个桩口,能下去“铁猴”。拉“铁猴”的人站在周围,一个人拉一条麻辫子,有一个人喊着号子统一指挥,先将下面削尖的大木桩顺入桩口,然后大家一齐用力把铁猴拉起来,对准木桩向下面砸。一开始,木桩下得比较快,“铁猴”起的也比较低,到后来木桩进入基底,“铁猴”越拉越高,民工们在领唱号子的引领下,身子来回扭动着还要应号,号子内容多为古代典故故事或戏曲人物,也有加入时尚的,如“兵对兵来将对将,宋书记对住杨部长”之类。如果这根木桩已全部入水,“铁猴”无法再直接打住桩头,还需要用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桩接在下面的木桩上继续打,这个两米多长的木桩叫“隐桩”,一直把“隐桩”打得接近水面,然后去掉隐桩,这根桩子就算打好了,接着再换新的桩子再打。两个打桩架子的距离约五六米,但拉麻辫子的民工已是脊背相擦,当时白天黑夜不停两班倒,如果“隐桩”没打好,还要有人下去摸一摸,虽是寒冬,但在那“热火朝天”的年代,人们的热情还相当高,桥基下面的地方是一根桩子挨着一根桩子打,一个桥基下面就要打下去几十根木桩,当时许庄村南这一段至少有20个桥基,打下木桩之多可想而知,一直干到春节也没停工。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工程停了下来,于是这座杨村大桥也就无人再提起了。不过,每逢冬春季节,杨村河上总要用木柱木板搭个浮桥以供行人渡过。再后来,伊河、洛河大桥修通了,杨村大桥也就勿需再修了,尽管如此,对于杨村大桥的修建也不失为正确的决策。如果杨村大桥修成了,那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比起以后修成的伊河、洛河两座桥来,显然省去了一座大桥。

1970年,由于王庄伊河桥和塔庄洛河桥的建成通车,偃登公路的偃师县城经杨村渡口到营防口段的公路被舍弃。于是,偃登公路正式更名为营登公路(营防口至登封)。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02:01 , Processed in 0.0434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