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5|回复: 0

刘累御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累御龙故事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时候有人畜龙,故有豢龙氏,有御龙氏之国。昔日有个飂国,其君名叔安,有个后代叫董父,实甚好龙,能根据龙的嗜好和习性来喂养它,龙多归他饲养,他驯服了龙,并以此服事帝舜。舜赐他姓董氏,官名豢龙,封地在鬷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故帝舜时,世代就有畜龙的官。到了夏代有个君王名叫孔甲,其德能顺于天,天帝就赐给他河、汉各二,共4条龙,各有雌雄。孔甲不能喂养,也没有找到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帝尧衰微后,他的子孙中有个叫刘累的,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就前来为孔甲养龙。孔甲为了嘉奖他,赐他为御龙氏。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就暗中把死龙做成肉酱让孔甲吃,以讨好孔甲。不久,孔甲发现有问题,要追回那四条龙,刘累畏惧而逃跑到鲁县。后来晋国的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中有两点稍有区别:(一)“帝孔甲立,好方(模仿)鬼神,事淫乱。夏后是氏德衰,诸侯畔(叛)之”。这里的孔甲是个荒淫的君主;(二)“天降龙二,有雌雄”,不是四条龙。《百家姓寻根探秘》一书中谈到此事时,还增加了一个有趣的情节,说是刘累“把龙肉做成肉羹,充作野味献给孔甲,孔甲吃了十分高兴,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久孔甲要看龙的表演,刘累每次让两条龙上场,留下一条龙轮换,居然蒙混了数日。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孔甲终于起了疑心。刘累见势不妙,就携带家小逃到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下来。他的后代便成为河南刘姓最早的一支。”  

刘累御龙这个优美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呢?就在我们偃师市境内。从地域方面来考察,刘累所在的捉豕韦古国就在今偃师缑氏镇。丘菊贤等人所著之《中华都城要览》中《夏主要部落方国兴亡及都邑表》写着:“豕韦古国—虞夏之际至殷孔甲时—(故都邑)豕韦—河南偃师县缑氏镇”。说刘累故城,得先从刘聚说起。《汉书•地理志》:“缑氏有刘聚,周大夫刘子邑。”周时的刘国(刘子邑)是春秋时期王畿内的重要封国。初受封的国君刘康公是周顷王的“季子”,后即以刘为姓,其都城刘聚在今缑氏镇西南八里许的陶家村,已由考古发掘证实。《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封之地也。”武亿在乾隆版《偃师县志•金石录(上)》《周刘公铺铭》中也引《括地志》云:“刘聚即刘累故城。”这样看来,刘累故城与后来的刘聚就是同一地点了。这一点是否可靠呢?我们可进一步考察一下历史史实。《左传》宣公十年《经》中说:“秋,天王使季子来聘(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林尧叟注:“王季子即刘康公,周聘止此。”《传》中说:“秋,刘康公来报(回报)聘。”杜预注:“报孟献之聘,即王季子也。其后食采(封地)于刘。”可见“刘”之地名在王季封为采邑之前即有之,而此处之“刘”与刘累故城之地望完全一致,都在今缑氏镇和府店镇一带伏牛山前台地上。这里东南有轘辕关,西南有大谷关,是洛阳东出平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周王封其季子,当然要选择形势险要,且已有建都基础的地方,刘累故城自然是首选之地。故周之刘聚即刘累故城是完全正确的。  

再从时代角度来考察:孔甲乃夏王胤甲(廑)之弟。据史书记载,孔甲居地在今河南偃师首阳山。《史记》记载,孔甲是位荒淫的帝王,已如前述。《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以后四世是夏最后一个帝王夏桀。据现代地下发掘证明,桀都斟鄩在当今偃师二里头村。可知夏末政治中心(都城)在偃师境内。这就为刘累御龙事孔甲的可能性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偃师县志•山川志》中有“豢龙岩”条,下注为:“旧志,缑氏山上,其上有多金玉,少草木,有豢龙岩”,是今缑氏山下就有豢龙岩了。孙星衍在这一条下注:“即刘累豢龙之地。”当是刘累继豢龙氏之后御龙于偃师就确切无疑了。  

至于刘累御龙故事是否属于神话一类,纯系子虚乌有?我们认为还不能这样看待。上古部落时代,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和膜拜。这是现代古史研究所证明了的。龙也是一种图腾。龙究为何物?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图腾的演变》一节中曾有精辟的论述: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由于它是许多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兼并而产生的混合图腾。……部落既都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为主干,而以其它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龙图腾不拘它的局部像马也好(《论衡•成虚篇》:“世俗画龙之象,马头蛇尾。”龙有狗的爪),或像鱼(龙有鱼的鳞和须),像鸟(龙有翼)、像鹿(龙有鹿的角)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那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的单位的结果。……大概众图腾合并以前,所谓龙只是一种大蛇,这种大蛇的名字便叫做“龙”。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论述,我们可知,文中的“豢龙氏”、“御龙氏”都是部落的图腾的名字。他们善养龙,并能如当今的玩蛇人,可以驯服并能玩蛇为乐。这样理解,刘累御龙的故事也就存在无疑了。至于将龙理解为马为狗,亦可讲得通,因为龙马、龙狗都是古史中常见到的。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0:56 , Processed in 0.0365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