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44|回复: 0

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史学界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曾一度怀疑夏代的存在,有人就说禹不是人而是一条虫,以致一些历史学教科书也不提夏代。但探索夏文化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1925年,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即以考古资料印证书面文献,以新出土的地下材料为验证,证明了文献所记的夏禹实有其人,夏代的存在已不容怀疑了。

据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成功,舜帝把帝位禅让给他。禹死之后,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代之以“世袭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人活动的中心一个在河南嵩山和伊洛河一带,一个在山西南部一带。禹初都阳城,在文献记载中,禹县瓦店和登封王城岗都是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考古发掘表明,夏文化的起源应在这一带。禹又都于安邑、平阳(在今山西南部,语见《逸周书•度邑》),西周初年,这一带还被称为“夏墟”。但经考古发掘,并未发现都城遗址。古书上还说伊洛两岸是“有夏之居”(《世本•居篇》)。《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即谓夏商周三代均在黄河与洛水之间选建都邑。可见夏的都城建立在伊洛河平原一带。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说:“仲康也居斟鄩。”就以上所述,夏代前期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统治中心不断迁徙,尚无固定的都城;自太康王以后,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王都——斟鄩。

斟鄩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史记•吴起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尚书•序》:“太康失邦,须于洛汭(注:汭,两水交汇处)。此即太康所居,为近洛也。”《括地志》说:“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以上记载说明斟鄩就在伊洛一带平原上,但因遗址已久埋地下,于是又有斟鄩位于山东潍县和豫北濮阳的说法,即是本区亦有斟鄩位于巩义市稍柴一带的说法。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1959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先生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夏都斟鄩,终于又显现在世人面前。遗址位于偃师市城区西南9公里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遗址范围很广,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辛庄、蔡后五个自然村,占地约375万平方米。由于该遗址范围广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面貌新颖,当即引起我国历史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当年秋天就对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了一二三期文化重叠层。70年代初期又在第三期文化层上发现了第四期文化层。1997年3月至5月,又进行了新的发掘,发现有清楚的地层叠压关系和新品类陶器。由于它地处偃师市二里头一带,所以学术界就把它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文化的代表。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文化主要来源于河南龙山文化,经过汇集其它文化而形成。它的一期文化尚遗留有一些龙山文化的因素,为其形成阶段;二期文化不见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为其发展阶段;三期文化丰富多彩,繁盛发达,为其鼎盛阶段;四期文化因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不及三期繁盛,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为其尾末阶段。然后与商人原有的文化相融合,转化成为二里岗文化。纵观二里头文化整个发展过程,专家认为,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一至三期为夏代中晚期都邑——斟鄩,四期文化已进入商代纪年。

宫殿、神社和宗庙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38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数十处建筑遗址。其中一号宫殿位于整个遗址的中央,经科学家发掘可知,它是一处高出地面、略近方形的夯土基台,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由殿堂、廊庑、大门和庭院等单体建筑有机结合而成的建筑群。殿堂居中偏北,廊庑环列四周,大门在南庑正中。殿堂台基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残存高度约0.8米,台基顶部残留着整齐有序的柱础洞,南北两边各9各,东西两边各四个,以完整的卵石为柱础。每个柱穴的外侧附衬两个小柱穴,是支撑殿堂挑檐的柱穴。据此可知,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双开间的四坡顶重檐式建筑,与《考工记》“四阿重屋,茅茨土阶”的说法一致。殿堂前面为庭院广场,南庑殿中为大门,大门台南北呈斜坡状,大门面阔7间,分别由敞阔的3条门道和配殿组成。廊庑从大门两侧沿台基周边环绕殿堂,形成威严的屏障。

这座宫殿建筑,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它那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先河。它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建筑遗址,其格局为历代帝王宫殿建筑所沿袭。

二号宫殿南距一号宫殿约150米,建筑形制和面积稍早于一号宫殿,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其台基呈长方形,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庭院正中偏北为主体殿堂,东西长32米,南北宽12米,为一座面阔3间的殿堂建筑。庭院东西两侧有内廊房。南面设一排里外复廊,中间置大门。庭院地下置陶质排水管道设施。

宫殿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供国王和贵族尽情享乐的地方,而且是奴隶制国家发布政令的中心。

斟鄩遗址中的民居,面积一般都在10平方米左右,从房屋的形制上看,有两类建筑方法:一类是半地穴式的,其建筑方法是先从地面向下挖一条深约一米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穴,在向阳面的正中开一条阶梯式或斜坡式的狭长门道,以便出入。在地穴中央设木柱,支撑屋顶,木柱的下端埋入地下,并在柱子下面垫上河卵石,以加固柱基。地穴的周围竖立木柱,用以支撑屋顶并构成墙壁的骨架。屋顶可能是四角穹窿顶式。另一类居民为平地起建,其建筑结构与建筑技术,是先把地夯实,安置石柱础,然后起建木骨为架、涂泥为皮、四坡出椽的木构建筑,基本解决了地穴式建筑地下潮湿的问题,但它不像王宫那样豪华。平地起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上述的发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居于同一时代的两种人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已不是一般的原始部落,而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一代王都。

现代一般学者均将文字、城市和青铜器铸造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都市文明的三要素。但是文明的起源又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文明的起源毫不例外地必须以农业革命为基础,然后才有转入文明的可能。农业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判断国家经济的发达与否,其主要因素是以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为基础的。二里头一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适于古代人们生产和居住。据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像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还能收割谷秆,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当时的农业发展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井的使用。水井在夏代以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曾有过发现。偃师二里头的水井呈长方形,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徙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2)大型陶制容器的发现。这些大型容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容器才能成为必要。

(3)专用酒器的出现。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酒具,大口尊是二里头遗址中的典型器物。酒字的出现与大口尊有关,酒字的偏旁“酉”就是大口尊的象形字,陶甑、澄滤器等似应为酿酒工具,有饮酒器具如:觚、盉、爵、角等专用酒具,足见当时的农业生产相当发达,粮食生产已有充分的剩余。否则,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农业生产的发达,说明了以夏都斟鄩为中心的伊洛地区,已率先迈入了文明的门坎,而成为东方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 由于农业和其他生产生活的需要,手工业在二里头遗址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二里头文化中的手工业包括制石、制陶、制骨、青铜器铸造和纺织等项目。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也加强了定居生活的稳定性。二里头发现的陶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用作炊具的鼎、鬲和深腹罐,用作食器和容器的深腹盆、三足盆、大口尊、豆、澄滤器和高领罐,有专用酒具觚、爵、斝、鬶等器物。

据说,在夏代前期,大禹治水成功,让匠人铸造了9个大鼎,上刻天下各地与人为害的禽兽虫豸和精怪,给人们指出穿越山林水泽的安全道路。物转星移,改朝换代,9鼎早已不知去向了。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夏代已经有了青铜器,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也找到了这方面的证据。二里头遗址中,我们不仅发现了青铜器,包括铜鼎、铜斝、铜爵、铜铃、铜戈、铜凿、铜锥、箭头、鱼钩,而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在铸铜遗址中发现有铜渣和坩埚碎片,以及铸铜用的陶范残片。这就证明了当时确实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业。青铜器的制造合使用是当时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虽然二里头遗址内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并不多,而且没找到大件铜器,但是,那些闪烁着绿色光泽的小型器物也同样可以告诉人们,历史已经迈进青铜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夏代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出土的遗物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绘画、雕刻、标志符号等艺术作品,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陶塑工艺品。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件陶蟾蜍(陶蛤蟆),身宽体阔,浑身布满花斑,前脚伸出,右腿蹬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团缩起来的陶龟,昂首视物的羊头。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只有对现实生活有高度概括和高超技艺的人才能创造出来。

二里头的雕塑艺术还不十分发达,不过发现的一件用绿松石雕刻的兽形动物(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直径仅一厘米左右,其雕刻的细腻,令世人惊叹。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也值得注意。这种符号共发现了二十多种。如:|、||、M、个、八、十、X,这些难解的符号或许就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分大中小三种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大型墓葬仅发现一座,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由夯土填封,形制与安阳殷墟“妇好”墓相仿。此墓位于第二号宫殿正殿后面,墓坑破穿宫殿基址,上有庑室建筑,有可能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型墓葬的墓口一般长约2米,宽不过1米,随葬器物通常是一铜爵和一陶盉,其它有青铜戈、戚、圆泡形器、斝、绿松石镶嵌器等,玉器有圭、璋、琮、钺、戈和柄形器等,个别墓葬有石磬,死者当为奴隶主阶层。小型墓葬的死者可视为自由民,墓坑一般长不过2米,宽仅60~70厘米,随葬物仅有陶盉、觚、尊、盆、豆和罐等。还有一部分极为狭小的墓坑,勉强把死人填入,有的为俯身葬,有的为被捆绑的样子,不见随葬器物。另有一部分没有墓室的死者,尸骨散见于灰土坑或杂土之中,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四肢分解,情况极为凄惨,当为奴隶们的墓葬。

迷雾终于廓清。专家们普遍认定: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由于其它夏文化遗址均未发现宫室遗址,又认为二里头遗址即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斟鄩。历史文献与地下挖掘材料相互印证:这里就是夏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称作华夏第一王都都无可置疑。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08:34 , Processed in 0.0359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