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6|回复: 0

偃师陆路交通的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地势复杂,陆路交通因所处环境不同也各有不同。古时候的偃师民众出入有大路、小路之分。所谓大路,就是可以走车马的路;所谓小路,多是曲曲折折单人可以行走的路,小路不绕大弯,虽曲折但路短,所以群众中有“走路不用问,小路走着近”之说。运输的方式以人力担、挑、扛、抬、手推独轮车和牲口驮、拉为主。当然官家骑马、坐轿也是有的,但那不是运输,只是官家的享受。不过,这里面也有个等级观念,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所以才有“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担担儿的”这个说法。村村相通有大路也有小路。交通的“工具”主要有牲口(坐骑)和牛车、马车。家人走亲戚或步行或骑驴、骑马或坐车(牛车、马车)。主要交通手段是走。解放后1950年才有自行车,刚开始一个村庄也不过一辆两辆自行车,多数人还是靠两条腿走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生产队里有了胶轮大车,运输法比起过去方便快捷的多。

二说铁路交通。陇海铁路偃师段东起山化乡石家庄村,西至白马寺以东3公里处,延展长度46.5公里,原属汴(开封)洛(洛阳)铁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动工修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正月初二洛阳至郑州段通车,宣统二年(1910年)汴洛全段正式通车。通车之初,偃师境内设车站2个,一为偃师火车站,二为义井铺火车站。

战争时期,义井铺火车站被拆除。1950年,又建孙家湾火车站,后更名为回郭镇火车站。1955年,又建首阳山火车站。再说公路交通。旧时公路只有东西走向的郑洛公路过境,南北走向的偃登公路,从县城向南过杨村渡口,经营防口、府店、参驾店到鄂岭口与登封相通。另外村与村中间还有些便道互通,赶集上店也有车,马可行。

明清和民国时期,全县只有人推独轮小车、牛拉铁轮车、骡马拉大车等运输工具,还有长途驮运或人背、肩挑等运输方式,以运煤卖煤者居多。当时偃师没有煤窑,偃师人一是烧登封煤,一是烧巩县煤,巩县煤主要有山川煤窑和瓦脑儿煤窑。当时有背煤卖煤的、有拉煤卖煤的,即使是驮煤卖煤,除了牲口驮煤之外,人还要背半布袋煤。不论是背煤、驮煤、推煤、拉煤,都要带上干粮,起五更搭黄昏,有些还带上被子,太累的时候在路旁睡一会儿,干粮多是窝窝头或捎点生红薯,捎上锅碗,在路上随便拾点柴,用几块石头或转头支起来煮点红薯吃,生活非常苦。就是大户人家让长工到煤窑上拉煤,除了吃的比小户人家好一些,苦还照样受。

后来战争年月,由于社会秩序混乱,长途驮运常遭抢劫,道路行人稀少,运输业一度萧条。另有一种搞营运的,赶一头小毛驴立在村头、路口招揽顾客,谓之“赶脚”,做此营生的谓之“脚户”。也有些大户人家媳妇走娘家,也骑个高头大马,鞍上搭个捎裢。所谓“捎裢”是织布袋时,专门织就得带花纹的装袋,袋子长约五尺许,宽约二尺许,袋子的两头折起来各成一个袋子,中间是一层,袋子的四角各有一个穗子。串门子的时候,捎裢的两头装上礼品搭在牲口背上,上面再垫上垫子,然后人骑到鞍子上),看起来十分神气。牵牲口的肩上搭个“钱搭儿”(比捎裢稍小的一种装袋,大约三尺余,宽约一尺余,也是由布袋布两头折起来,中间是一层,两头各折成一个袋子,袋子外面还要写上“张记”、“王记”等字样,里面装钱物)。牵牲口的可以是长工、短工,也可以是家里人。小户人家虽无“捎裢”,但“钱搭儿”还是要带的,里面既可装钱物,也可装干粮。赶集上店,背个“钱搭儿”,骑个小毛驴,在当时这样的人居多。

客运还有一种马拉的轿车,亦称轿马车或轿车,往返于黄河渡口至郑洛公路。一些大户人家有轿车,以备出行方便。轿车上面有兰布车篷,车篷前边有帘,两侧各有一尺见方的车窗一个,上有窗帘,可掀起外看,车上有后座,但无侧座,如要多坐人,需加小凳子。车轮为高轮木制,车轮直径约1.5米,走起来圪疙垱垱,响得非常好听。建国初期,老城、蔡家口、槐庙等村始有胶轮大车出现,当时全县有胶轮大车20辆。1950年,胶轮大车全县发展到109辆,主要分布在城关几个大队,各区供销社通过当地政府把它们组织编号往县城运送粮食、棉花、土特产,回程捎运百货、食盐、日用必需品等。

1958年,胶轮大车发展到983辆,分布到全县,条件好些的生产队都有一辆胶轮大车,多用骡子和马拉,只有一个驾辕牲口(骡子或马)叫一套马车;有一个挑捎牲口的,加上驾辕牲口叫两套马车;有两个挑捎牲口的,叫三套马车,当时胶轮大车多为两套或三套,同时架子车也发展起来。1958年下半年,根据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县***门组织胶轮大车160余辆,集中起来成立了专业运输连,支援“大炼钢铁”和水利建设。

1958年,县拨款购买卡斯51型汽车4台,搬运队买回卡斯63型货车1台,成立了汽车队,郭坟、缑氏、大口等公社的汽车由县代管,至此,全县共有汽车14台。1959年2月,购进客车一部,标志着偃师客运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市场繁荣,客货运数量大增,汽车拖拉机数量急剧增加,个体、联户、联合体等运输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国营专业运输的独家经营局面。

再说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自行车开始进入乡村农户。不过那时候一个村庄也只是两、三辆自行车,一是难买,二是没钱买。那时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每辆178元,工薪阶层的工资每月不过三、四十元,半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其它如凤凰牌、飞鸽牌自行车也和永久牌自行车价格差不多,所以当时订媳妇要“三转一响”,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当时,如果村里谁家买回一辆新自行车,人们就像看宝贝一样争相来看,有些还要骑骑试试,那美劲儿就不用说了。

自行车因为是“一件子大东西”,所以买主就非常珍爱,先是买回两盘彩色塑料带把车架和前后叉子缠得结结实实,塑料带内还要加一层纱布,车轮中间还挂上有红、绿、黄几种颜色相间的毛茸茸的小花环,自行车前面的标牌和后边的假红灯处均用一块方形红绸子包起来,有的还专门用机器缝个能搭在自行车前梁上的帆布兜,以备装些小东小西的物品,兜上还绣上各种花型,看上去非常漂亮。当骑一天自行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擦车子,把车子上荡上去的灰尘全部擦掉,车子圈擦得起明发亮,把链条和轴承部分全部擦上润滑油,然后用条床单罩住,以备下次再骑。那时如果出行要去谁家借自行车,确实很难张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自行车仍然是计划供应,没有“指标”买不来,城市里有“指标”还得要“工业券”,一辆自行车要20分工业券,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可以随意买到,就是摩托车、汽车也不为稀罕之物。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5:11 , Processed in 0.0391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