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曹植《洛神赋》原发地八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23: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植《洛神赋》初名《感甄赋》,魏明帝曹睿讳其事而移其名。
    关于曹植《洛神赋》原发地,人多猜在洛阳偃师曲家寨一带,然是在伊洛水边?还是景山顶上?何证何据?历来无有凭说,只是疑猜,遂成千古一迷。然定曹植当年真踪,也非易事,巩县因有‘芝田’镇而争原发,其用半句两字为虚托,其不难乎?是不知非真正当地熟读斯《赋》者,不易发其祥。曹植《洛神赋》真迹虽飘逸,然曹植真踪据其文却可考出,请看曲平“八辩”以解疑。
    细阅《洛神赋》并当地考察之,根据其第一段之意而知:曹植离京师(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言东归其封国。“背伊阙,越轩辕,经通谷,陵景山,税驾乎蘅皋,容于乎阳林,秣驷乎芝田。”只此一段文字已做了定位。
    背后是伊阙,要穿《轩辕关》而去,而《轩辕关》在少林寺北十八盘顶,此三点方位正在一直线上,‘陈思王’曹植所乘骡马走近道也常理。此一辩也。
    曹植当年车马“经通谷”,据考证,此谷在玉皇顶西则,长约二华里,深五七丈不等,谷顶宽不过两丈五,底宽不过一丈,进谷有如洞的感觉;路不同双车,对面有牛车来,非两车各爬壁不可过;出谷口便是景山玉皇顶,有路四股齐聚,呈鸡爪状,可通四方,往南通缑城古道今日尚存,东南向十八盘古道,已同‘通谷’一起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造田运动,今唯余老君洞沟口即是。吾辈当地人,多曾参与填此谷事,因此祥知之,此谷一向为汉魏故城通轩辕关的古道。通谷者,非狭长深谷莫属。此二辩也。
    “陵景山”为‘临’景山或有陵景山。陵与临古人借用,此三辩也。
    景山观景,玉皇顶最佳。自玉皇庙北行,轻车微步可至“观景台”,此处观景与玉皇顶大不同,临千丈涵渊,有天上人间之概,一览无余,洛川、帝都尽在眼底,景山得名始于此,曹植盘桓足迹也当至于此。此处近伊纳洛浦,二水交合,传为洛神居所。此之四辩。
    “税驾乎蘅皋”为曹植华丽修辞。一鼓作气驱车马上玉皇山顶。‘税’有顺意,有锐意。‘蘅’同恒为大,其上有茂草;‘皋’同高为峰。此处“通谷”口与玉皇顶间距1000多米许,高差150米,为一陡坡,非“锐驾”不可上。其地形与赋意皆相实,此五辩。
    “容于乎阳林”是说车马人等歇住在景山南麓林中。‘阳林’为向南阳坡之林。今此处有千年古皂荚树数珠,可谓辩之六。
    有持河南巩县芝田说者,所依无非‘秣驷(喂马)乎芝田’句,而‘芝田’又可解释为芝兰之田,种庄稼的地方,并非专指巩县芝田镇,那就南辕北辙了。况巩县“芝田”之得名,三国时有无?乃两可之间事。此辩七。
    曹植《洛神赋》尾段有“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幕”句。此‘背下陵高,足往神留’句,与“容于乎阳林”相呼应,是说天黑了,南下陵高,回到车马宿住的阳林,而山北长川有我生活故地,有让我绵绵增慕之人,吾今不得已而去,神魂却久留不忍往。此处有众多细微地形具与曹植所绘地理相合,非巩县芝田镇可比。
    查巩县芝田镇既无向南之阳林的地理条件,又无使曹植先“税驾乎蘅皋”又“背下陵高,足往神留”的地理可能。此我之八辩也。
    以上八辩,可知曹植当年原发《洛神赋》之地,在今偃师曲家寨景山玉皇顶无疑。
作者简介:

曲平,网名大曲飘香,洛阳偃师人,老三届,58岁开始专业文学创作,60岁成为洛阳作家协会会员。一个不要钥匙,把自行车锁弄成往上一板就开,往下一扳就锁上的主;一个第一次打开新牙膏就把盖子扔掉的家伙,至今六年间,居然在电脑上敲出了六十万字的各种文学作品。其中洛神系列文章十篇,包括《洛神》小说,以及自我改编的二十五集《洛神》电视文学剧本、还有《洛神赋》研究约30万字;《(孙子兵法)解读》与《(三十六计)解读》约15万字,配以古今186个经典战例与故事,用来诠释古兵学,是一部兵学谋略方面的书籍;《(道德经)翻译》以一种全新的《加字注释法》来解读古经典著作,既可以同时欣赏到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又可以看到我的加字注释,基本上可以使人人一次就能读懂《道德经》,解决了古经典著作阅读繁难的问题;其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记约四十篇,记载了我的全部创作历程。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2 22:06 , Processed in 0.1073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