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5|回复: 0

他们为偃师文化添新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0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活跃在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名人更是璨若星辰。秦时吕不韦、东汉太尉庞参、唐朝名相武元衡、诗圣杜甫、书法大家颜真卿、宋朝宰相吕蒙正、清朝著名学者武亿等,都曾在偃师这片热土上创造过丰功伟绩。张衡在这里发明了浑天仪,蔡伦在这里发明了造纸术,左思在此写下了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司马光在此完成了被毛泽东称为“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的《资治通鉴》等一直流传至今。商汤、伯夷、叔齐、吕不韦、田横、王铎、颜真卿、唐太子李弘、杜甫祖孙三代等不计其数的风流人物长眠于此。
  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今天灿烂辉煌的偃师——百强县市、文化大市。在不同时期的偃师同样也造就了大批大批的名人。偃师最早党组织——偃师工委的创立者吴之圃、1932年创办私立“光豫中学”的城关镇槐庙村人田恩霈、刊登在《河南日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河南人》一文中报道了对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邙岭乡东蔡庄村王世卓、刘井石刻名家薛肯堂、200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首阳山镇香峪村常素娟、一生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的翟镇镇翟西村刘兆祥等等。
  关于偃师的名人你知道多少?
  近日,记者采访了《古都偃师名人传略》的作者王西明、高献中和康仙舟,他们讲到:偃师是七朝帝都,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都曾出过许多名人。专门写本书介绍他们是我们在编写《偃师姓氏源流》时萌发的念头,我们在收集了很多姓氏家族的资料之后,发现许多为人所知和不为人知的偃师名人,为了使他们的事迹能永著史册,激励乡梓后人,我们用了3年时间,翻阅典籍、查录资料、函电征稿、联络乡亲,最终完成了专门介绍偃师名人的《偃师名人传略》。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古代名人,中、下卷为近现代名人。古代名人部分按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金元、明代、清代十个时期划分,以官职大小为序;近现代名人部分按党政群团、军队警察、学校教育、经济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劳动模范、英烈志士、仁人贤达、其他名人十个类型分编,以姓氏笔画为序,在偃近现代名人是以时间早晚为序。
  值得提醒的是:本书收集的名人主要是指籍贯在现今偃师区划范围内的偃师人(含因任职或生活落籍偃师的外地人)和在偃师区划范围内任职、成就事业、有影响的外籍人,而且得符合入选条件:入编者系历代在今偃师辖域的偃师、缑氏、洛阳(北魏以前)人及在偃任职,成就事业、有影响的外籍人;清代以前的举人、知县以上官员;民国时期爱国、进步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任专署、师级以上职务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参加革命的正团、正县、正处以上职务者,老红军,功勋卓著的英雄、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国家级代表大会代表,个行业国家级比赛前三名获得者,国家科技拔尖人才及省(部)级科技成果获得者,在学术、文艺等方面有一部以上专著者;教育界的正教授,经济部门的高级职称获得者,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疗卫生部门的研究员、国家级会员、主任医师以及享受国务院,省部级津贴者;偃师高中校长,省特级教师,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工作者;偃师域内各时期、阶段和行业中有突出贡献、影响较大者;历代帝王地入选,以今偃师辖域为限,依据方志、典籍所记及考古发掘资料。
  本书所收集的偃师名人,分古代名人和近现代名人两部分,古代名人和近现代名人中又分偃师名人和在偃名人两个类型,全书共收集名人2035人,古代名人877人,其中:帝王41人,宰相14人,臣属89人,近现代名人1158人,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24人,少将以上军官34人,院士2人,教授151人,高级职称112人。
  当记者问到是否有遗漏时,王西明讲到,那肯定有,长年在外与家里失去联系的、自认长年在外对家乡无甚贡献的、年轻有为的等等。王西明还开玩笑地讲到,有机会可以再搞后续呀!
  收集、整理、编辑这些名人资料的过程,是我们学习他们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过程,他们是我们偃师人的脊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传延弘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每个偃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可是,在我们收集、整理、编辑的过程中,不时有听到一些风凉话,但大多数还是在给我们打起,鼓励我们弄出偃师自己的“名人册”。
  收集资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偃师驻京办事处、郑州、洛阳、三门峡三地的老乡联谊会、北京的杨健民教授、广州的赵孟森首长、偃师老领导等所给予的实际帮助。
  各乡镇的老同志更是积极协助。府店镇83岁的陈宏欣在听说我们要搞《偃师名人传略》时,他提出要参与,考虑到他年龄大了,另外选了个人来参与收集资料,陈宏欣一听不高兴了,他不中,他弄不好的,还是让我来吧!在他强烈坚持下我们答应了,可是30多度的热天里,我们不忍让他东奔西跑,曾多次让他在树荫下等,只让他给我们指指方向由我们来跑,他还是那句话“不中”回绝了我们。高龙镇大屯村65岁的刘植揪在收集资料上很有一手,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到镇上的各个村里转,在村里只要见到人多的地方他就上前询问,遇到年长者他就停下来和其闲聊,聊天过程中只要聊到他所需要的就记录,整个镇被他前前后后跑了很多遍,关键是他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已经把这当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大口的梁伊森更是有绝招,每逢集会就站在集会边上询问收集。
  书里收集的偃师名人的介绍都不是很长,主要是名人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篇幅不长,但跨度较大,务必要准确。在收集过程中我们还收集过悼词,戴伏兆是偃师市缑氏镇缑氏村人,上校军衔,享受副军级待遇,2001年病逝,收集他的资料显得有些困难,后来得知他弟弟去参加了他的葬礼,我们就直奔他弟弟家,告诉他情况后,他热情地把他保存了几年的他哥哥葬礼上带回的悼词给了我们。
  《古都偃师轶事典故》一书的收集就比较简单,主要是收集出在偃师,发生在偃师的轶事典故,涉及政治、经济、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全书共收录410篇,轶事144篇,典故266篇。
  这是继《洛阳地名探源》、《偃师风土》、《偃师古诗选注》、《偃师姓氏源流》之后的又两套新书, 你们先后出了这六套文化丛书,对偃师文化事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你们以后是否还会继续为偃师的文化事业增添色彩呢?记者问到。王西明抢先答到,偃师历史文化渊源,开发、挖掘、扩深、延续是作为偃师人所必须的。目前,我们正在编写《古都地域记》,这是关于偃师山、水、路、桥、城邑、村庄、河流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等方面的选著。我们编写这些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宣传偃师灿烂的历史文化,宣传偃师的古文化,宣传偃师的名人,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83万的偃师人学习、认识偃师,启迪、教育下一代,为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过渡增砖加瓦。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22:22 , Processed in 0.0388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