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3|回复: 0

状元·诗人·宰相武元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00: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072915410238959.jpg

状元·诗人·宰相武元衡

来自缑氏的宰相武元衡“以法度裁制藩镇”的铁血政策被裴度忠实执行,藩镇重新归服,宪宗年间大唐重现安定繁荣,史称元和中兴。——
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
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
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
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

这首境界恢弘、气度豪放的七律题为《送崔判官使太原》,出自缑氏籍唐朝宰相武元衡之手。诗中所言两地山河分节制即为唐藩镇割据弊病。状元、诗人、宰相、缑氏人武元衡一生致力于削弱藩镇割据,重振大唐统一。
状元诗人


武元衡(公元758-815年)字伯苍,祖籍山西文水,为武则天伯父武士逸五世孙,因避“武祸”迁缑氏。现缑氏镇西有两座高大的武氏双坟尚存。


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即任华原县令。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比部员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真宰相器也!”


状元武元衡诗赋造诣极高,有《临淮集》10卷传世。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 红莲池里白莲开。武元衡这首《赠送》被认为是唐诗中色彩最浓烈的一首诗。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首《春兴》,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则是武元衡思乡之作。时人评论: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宦达而诗工者惟元衡。


铁血宰相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出现危机。改革派(二王、刘、柳)王叔文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党,他婉言谢绝。安葬德宗时,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革新派主要人物)请求充当仪仗判官,因元衡与叔文不和,拒不答应。王叔文等怀恨在心,肆意诽谤,将元衡罢职,改任太子右庶子。
顺宗只坐了一年皇帝。第二年宪宗李纯即位,感念元衡忠君伺主,再次迁升元衡,任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唐宪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对他信任有加。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浙江节度使李锜请求朝觐,既而又迟迟不行。宪宗征询元衡与宰相郑絪。郑絪主张任其自便,元衡主张催李锜兼程进京。李锜反叛,月余被平。


元和二年(807年),行营都统高崇文平蜀乱后把蜀地军用物资、库内金帛、帷幕承尘、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武元衡到任,百姓怨声载道,武元衡制定规约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期间武元衡发现裴度才能,调为掌节度府。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主政西川,西川的满目苍夷、满心荒凉,使这位状元诗人写诗言志: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更上青天。


作为继任,大有政治抱负的武元衡自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他坐上西川节度镇署帅位时,大唐孔雀薛涛和了他一首诗《续嘉陵驿献武相国》: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这让他又愧又喜,欣赏不已,遂推荐薛涛为自己幕府内行使校书一职。


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不断争吵,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为忠厚长辈。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所以锐意诛蔡者,元衡赞之也,请密往刺之。元衡死,则他相不敢主其谋,争劝天子罢兵矣。”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 武元衡遇刺


十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为唐朝第一凶案。


《唐书》载武元衡之死,语气凝重:“元衡宅在靖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


事发突然,过程短暂。晨曦未明,路人均不知已出大事。及至好奇围拢,点烛一照,方见武元衡死于血泊之中。《旧唐书·本纪》载:王承宗夜间即派人潜伏于靖安坊。《旧唐书·武元衡传》载,事发于其住宅东山角墙外。


几乎在武元衡遇刺同时,武元衡提拔的主战派御史中丞裴度也遭袭。


裴度沿通化街西行时突遭刺客暗袭,刺客长剑三次击中裴度,一击断其靴带,二击砍裂单衣后片背部,三击砍伤头部。幸而裴度头戴厚毡帽才不致丧命。刺客们挥剑追杀不已,侍从王义从背后抱住刺客,大声呼救,裴度见状翻身坠入沟中,刺客以为裴度已死无疑,没有再补上致命的一刀便匆匆逃走。(据日本学者鬼头有一考证)


清晨,京城长安路上骑马上衙门办公的官员、行人及巡路搏卒均高声连呼“宰相被杀了!”消息流播十余里,但无人知晓凶手为谁,也不知死者是三位宰相之何人。送达朝堂的报告也如此。京兆尹令金吾卫追查时,失去主人的座骑狂奔返家马厩,家人诧异,兼及得到通报,方知武元衡已遭意外。


上疏第一人白居易遭贬江州司马
宰相武元衡平明遇刺,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日午上疏,请求急捕凶犯。但官微言轻,又因越职言事,白居易被贬出京。


“元和十年, 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 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千古传世名诗《琵琶行并序》记录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那场风波中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成“天涯沦落人”的遭遇。


一代清正廉明、历临三朝的名臣,来自洛阳的宰相武元衡喋血长安街头。刺客竟留字条威胁破案官差:“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朝臣中有人上疏奏请罢兵,主张召回讨吴元济之军队,以整顿京城混乱。一时苟安,还是继续武元衡政策,成为朝野焦点。


73岁兵部侍郎许孟容只身往中书省哭谏:“昔汉廷有一汲黯,奸臣尚为寝谋,今主要英明,朝廷未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为国无人乎? ……起裴是丞为相,令主兵柄,在索贼党,穷其奸源。”


六月六日,宪宗派敕使看裴度伤势,并继续执行武元衡政策。此时又有疏“请罢度官,以安二镇(指王承宗及李师道)之心。”宪宗大怒:“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 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贼。”京城全力急捕刺客,东、西两市各堆钱三万贯,各街道均张挂告示:“能得贼者赏钱万贯,仍与五品官,敢有盖藏,全家诛戳。”公卿将军其宅夹墙,其车双层顶蓬,无不搜查。

六月七日,神策军将士王士则及王士平报告大明宫附近进奏院内发现恒州之卒张晏等数人。六月二十四日,裴度已能行动,即至廷英殿朝见宪宗。翌日(二十五日)授裴度宰相之诏令正式下达,自此武元衡案由裴度主管,且进展迅速。六月二十八日,即事发25日,张晏等五人及其党羽十四人被诛。武元衡剿灭淮西的强硬意志由裴度继续执行。


韩愈新作:相公新破蔡州回


平淮战争艰难僵持四年,元和十二年,随邓节度使李愬在裴度全力支持下,采用归唐大将李佑计,雪夜引兵潜行70里奇袭蔡州(今汝南),擒获吴元济,彻底摧垮淮西叛军。


随军平乱的韩愈写下著名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者》报道胜利消息:


荆山远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随后恒州王承宗归顺朝廷。元和十四年二月,裴度派兵攻陷郓州,诛李师道。来自缑氏的宰相武元衡“以法度裁制藩镇”的铁血政策被裴度忠实执行,藩镇重新归服,宪宗年间大唐暂现安定繁荣,史称元和中兴。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11:59 , Processed in 0.0381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