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74|回复: 8

偃师四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8 17: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 师“四 绝”



以中华地域之广,山川气候物产之迥异,民族之多,风土人情民俗之差别,各地多有特色独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有个字谜:“三面墙,一面空,里边坐个女学童,有心进去说说话,墙外一人在偷听。”谜底是“偃师”的“偃”。

- a* X$ f. ?8 w' U
1 @0 W7 L; _# ^0 C, L# ~
偃师,亦称西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南岸,是大唐高僧、佛学大师玄奘的出生地和诗圣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的归葬地。

这块是嵩邙环抱伊洛中流的大地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水、丰饶的物产、杰出的人物、淳浓的民俗,融汇成偃师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绝之处让人称奇。

一绝:银  o# ~8 x% H( k! k7 l, j$ o条

' w3 i% z9 o+ F- ^' F
水草丰美的伊洛平原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紫花绿叶,高不过膝,根茎条状,其色如银,初名“尹条”,相传因商汤宰相伊尹(曾为名厨)培植而得名。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产量有限,仅为贡品,供应汤都西亳,价格昂贵,故名“银条”。


" V( g; _1 K8 p9 a4 q* o银条可入菜,通常食法为:把洗净择过的银条在开水里笊一下,捞出后拌以各色佐料,视之晶莹如玉,秀色可餐,品之爽脆可口,风味独特,是下酒的好菜,其性甘凉,具有生津、通肠之效用。

3 V  Y6 |, Q- |5 S' A! S
让偃师人引以自豪外地人遗憾无奈的是,这世间尤物乃偃师独有,别的地方引种不成。而偃师只产于伊洛川,伊洛川只以伊洛河交汇处上古五帝之一、帝窖高辛氏建都之地产地最佳,故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直接将银条这道素菜佳肴命名为“偃师一绝”。外地人想要一饱口福,若不到豫西,恐怕就只能在偃师销往全国的银条罐头里一睹其风采了。

二 绝:牡 丹 石

你见过开在石头里的花吗?你见过会开花的石头吗?

你会怀疑,世上哪有这样的奇珍?

偃师就有。确切地说应该是,只有偃师才有。

亿万年间,地球内部熔岩的迸发使得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或重峦叠嶂,如波似涛,或异峰突起,高插如云,或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从纵贯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到雄踞亚洲中部的喜马拉雅山,熔岩迸发凝固而塑成的千姿百态的大山中深藏着很多珍奇的东西。

横亘偃师南部的万安山是秦岭的余脉,上世纪末人们惊奇的发现,这里出产一种奇特的石头——黑色的石头里竟错落有致的镶嵌着一朵朵白色或浅绿的花,很像民国时期风行乡下的印花蓝土布。奇妙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开,或纵然把它砸成碎块,它依然表里如一。因其白色的图案形似牡丹,故当地人名之曰牡丹石。

牡丹石没有雨花石的细腻温润,晶莹如玉,异彩纷呈,如梦似幻,没有太湖石千奇百怪的瘦、透、漏、皱,但它黑石白花,自然天成,倒也素洁雅致,别有风韵。当地人因势就形,别出心裁,把它加工成各种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有的远销海外,有的被收藏。

让人感慨的是,绵延百里的万安山中,也只有寇店五龙山一带有不多的储量。物以稀为贵,不知是该惋惜上帝的吝啬呢,还是该庆幸造物主惜石如金却情有独钟的赐予。

三 绝:河 洛 大 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在一方水土上孕育创造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方文化。

雪天的炉火旁,奶奶老掉牙的嘴里总是那么几个老掉牙的故事;夏夜的槐树下,妈妈的芭蕉扇再也山不出新鲜的童话;而父亲的烟袋锅又只会燃些索然无味的乡村旧事。苦难的岁月像一片龟裂的旱地,把人萎蔫成一株瘦弱的衰草,要不是那些走村串乡说书艺人大鼓书的滋润,我们焦渴的心苗几乎要被寂寞与苦难掩埋。

荒村静夜,村头的打谷场两张桌子,一盏马灯,几杯清茶,待艺人将牛皮战鼓铿然敲响时,喧闹的打谷场一时鸦雀无声,静谧的夜空,便只有那古朴苍凉的悠悠书韵在袅袅回荡,让人如痴如醉。

在众多的艺人中,“瞎子老牛”的书是远近闻名的。唱至悲切处,缠绵幽怨如泣如诉的胡琴和着他凄婉沙哑的嗓音,唱得人潸然泪下;紧要处,弦子拉得紧,鼓点敲得急,钢板打得脆,唱腔激越高亢,动作夸张逼真,听者无不屏息,起一身鸡皮疙瘩;开心处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笑得人前俯后仰。至今我还记得两句逗人的开场白:“钢板不响是生了锈,眼没睁开是没睡透”。

多年后才知道,小时候听的书叫河洛大鼓,它踏着清末洛阳琴书的余韵而来,在河洛大地上铿锵回响了一个世纪。在寡淡如水的岁月里,这渗进泥土融进血液的河洛大鼓和世代相传的洛阳曲子戏(曲剧),为那些被痛苦和磨难浸泡的民众带来一时的慰藉和陶然。

改革开放后,随着的文化生活的丰富,河洛大鼓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它是否有“含消梨”黄鹤杳然之虞?(《洛阳伽蓝记》载:“大谷关报德寺(在偃师寇店)有含消梨,个重六斤,从树投地,尽化为水,乃洛阳名产,冠于京师”。后消亡。)它是否会和《广陵散》一样成为千古绝唱?让人欣慰的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让河洛大鼓枯木逢春,为后世留下了这活色生香的艺术奇葩。

四 绝:“县 古 槐 根 出”

“县古槐根出”是一句唐诗,在此我用来形容偃师历史及文明的久远。

《通典》载:“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其实,早在“息偃戎师”之前,这块“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土地就用遍地的古迹和传说彰显着灿烂的文明。

“河洛为王者之里”——上古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建都之地, “华夏第一都”的夏都斟寻(即二里头文化遗址),汤都西亳(即尸乡沟文化遗址),均在古亳洛浦。

偃师不只有帝王之都,还有帝王陵寝。河洛之间有一座绵亘百里被视为风水宝地的邙山,汉魏以来,王候公卿多葬于此。唐人王建《北邙行》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嵩邙巍巍多遗存,伊洛荡荡流古韵。

长虹卧波的旅人桥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血洒桥畔,其临刑前弹奏的那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东汉洛水南岸的“辟雍”(即古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鼎盛时期太学生“万有余人”。太学讲堂前,立有蔡邕所书的46块“熹平古经”。

蔡伦马涧河造纸;张衡灵台造地动仪;马钧制龙骨水车;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永宁寺木塔矗天;辟雍碑精美绝伦;汉魏故城千年沧桑不掩恢宏气势;轩辕古关“东接齐楚,西连秦晋”,“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遂成八关之首。

伏羲氏之女宓妃溺于洛水,遂成洛河之神;东汉末年,曹子建路经洛河,感神女之事,“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遂将他万千惆怅凝为千古名篇《洛神赋》;及唐,一代宗师顾恺之又据此画下传世佳作《洛神赋图》。

缑山之颠“子晋驾鹤升仙”;首阳之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商汤、苌弘、苏秦、张仪、吕不韦、田横、关羽、颜真卿、许远、钟鎐、杜预、杜甫、吕蒙正……他们巍峨肃立的墓冢昭示着历史的沧桑。

5 P& i2 d' p6 b/ r
6 b2 V/ p& b# V, P* a( f8 J: _0 W% p
“嵩邙不墨千秋画,伊洛无弦万古琴”。论面积,偃师不足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论历史,则可上溯至华夏文明的源头,与中国历史等长(偃师正为夏商二都申报世界文话遗产)。你说绝不?

发表于 2011-6-28 17: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够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洛 发表于 2011-6-28 17:30
够绝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8 1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01: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07: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1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10: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3 03:40 , Processed in 0.0469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