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83|回复: 7

关于公开征选偃师历史文化名人“三十六圣贤”的通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08: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市玄奘故里工程建设指挥部
                                                    关于公开征选偃师历史文化名人“三十六圣贤”的
                                                                          通          告

各位网民朋友:
       偃师是七朝古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发挥了中流砥柱、无以伦比的作用。
      为进一步宣传偃师、加快玄奘故里开发建设步伐,我们拟遴选36位偃师历史文化名人,在玄奘故里景区道路两侧刻石,以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展示偃师深厚底蕴。目前,我们搜集、整理了部分与偃师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入选的依据有以下五点:(一)籍贯在现今偃师区划范围内;(二)在偃师区划范围内任职;(三)在偃师区划范围内成就事业;(四)在偃师区划范围内发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五)归葬在偃师区划范围内。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入选人物选择、事迹整理及文字编排上难免出现遗漏,恳请各位网民朋友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既可在此直接留言,也可电话教导,必要时还可将您的意见汇总后电邮我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我市的旅游开发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联系电话:67775728    电子邮箱:ysxzgl@163.com

                                                                                                                                  偃师市玄奘故里工程建设指挥部      
                                                                                                                                                2011年6月13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8: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选人员名单

帝   喾    蔡   伦    成   汤    张   衡    伊   尹    苏   秦    吕蒙正
程   震    黄大王    姬   发    伯夷、叔齐         王子晋    苌   宏
吕不韦    田   横    班   固    蔡   邕    许   慎    曹   丕    司马炎
左   思    曹   植    武则天    王   铎    拓跋宏    颜真卿    杜   甫
司马光    范仲淹    杜子春    贾   谊    褚遂良    徐有功    申   阳
钟   繇    钟   会    郗   正    朱光庭    李泰祥    王   弼    李   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喾    (公元前3380年—前3345年),姓姬名夋,号高辛氏,黄帝曾孙。帝喾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在位期间能顺应自然、发展生产,收获均发臣民;自己则衣食节俭、身体力行,讲信用、不谋私,有很高威望。

蔡伦   (公元61年—公元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造纸术的发明者。公元105年,他在京都雒阳(今偃师蔡庄与纸庄一带)改进造纸术,制造了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今偃师首阳山镇的纸庄、缑氏镇的造纸河,均为蔡伦造纸所留地名。

成汤   (公元前?年—前1588年),姓子名履,庙号太祖。成汤原居于亳(今商丘),公元前1600年灭夏后迁居偃师,在西亳(今偃师商城遗址)建立商朝第一都。成汤雄才大略,轻征薄敛,鼓励生产,其疆域东北到辽宁,南跨长江,东至于海,西抵陕西西部,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葬于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

张衡   (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官至尚书。任太史令期间,在京都灵台(今偃师市佃庄镇朱圪垱村)研制成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指南车和多种天文地理仪器,为古今科学家所叹服,被誉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

伊尹   商代洛阳人,商初大臣,商王朝的开创者,成汤最主要的助手。出仕前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后为成汤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死后葬在西亳。伊尹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民间“伊尹放甲”的故事流传至今,被后人尊为圣人,以天子之礼葬于偃师市城关镇新寨村。

苏秦   (公元前337年-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今偃师市佃庄镇大郊寨村)人,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师事鬼谷子,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苏秦聪慧过人,相传可以“走马观碑”、“目识群羊”。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合纵,身佩六国相印,联合进军秦国。

吕蒙正   (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字圣功,北宋名臣,今偃师市佃庄镇相公庄人。吕蒙正宽已待人,节操廉洁,爱才识才,秉公荏才,有胆有识,直言敢谏,称著史册。《宋史》称他“遇事敢言,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在今佃庄镇相公庄村东北,仍存有吕蒙正幼时与母亲居住的寒窑遗址供人凭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田横   (公元前?年—前202年),齐国贵族。秦末,田横反秦自立,占齐地为王。公元前202年,刘邦灭秦称帝,田横率门徒500余人隐匿海岛。刘邦恐其做乱,逼田横回洛称臣。行至偃师尸乡时,田横拔剑自刎。刘邦遣使赴海岛抚众。门徒知田横死讯,悲壮高歌,全部自杀,史称“五百壮士”。偃师市城关镇赫田寨村保留有齐田横墓。

班固   (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生于洛阳,并长期在洛阳任职和生活,潜心二十余年,典校秘书,修成《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体史书,另撰有功臣、公孙述等列传。善辞赋,有《两都赋》等,所著各体文凡四十一篇。

蔡邕    (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又工篆、隶,尤擅长隶书,传“飞白体”为其所创;擅长辞赋,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以《述行赋》最知名。今偃师市碑楼村因其碑而得名,传村西有文姬(蔡邕女蔡琰)墓、蔡家花园。

许慎   (公元58年—公元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 历经21年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典;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曹丕   (公元187年—公元226年),字子桓,谥文帝,庙号高祖,曹操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汉丞相、魏王,后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爱好文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燕歌行》、《典论•论文》等最为著名,明人编有《魏文帝集》,葬于偃师市邙岭乡境内。
  
司马炎   (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字安世,谥武皇帝,庙号世祖,司马昭之长子。司马炎灭魏后建立晋朝(西晋),建都洛阳,史称晋武帝。在位期间重视教育,扩建太学,偃师佃庄镇发现的《辟雍碑》详细记载了司马炎及太子三临辟雍的史实,葬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

左思   (公元250年—公元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晋武帝时,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左思才华出众,曾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士人竞相传写,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植   (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相传在偃师写成名作《洛神赋》。

武则天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今存于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

王铎   (公元1592年—公元1652年),字觉斯、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谥文安,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孟津(今河南孟津)人。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葬于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

拓跋宏   (公元467年—公元499年),鲜卑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亲政,他迁都洛阳,推广教育,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产生影响深远,史称北魏孝文帝。

颜真卿   (公元709年—公元784年),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葬于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

杜甫   (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葬于偃师市城关镇后杜楼村。

司马光   (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河南省光山县人,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晚年长期在西京洛阳独乐园(今偃师诸葛镇司马街村)居住修史,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钟会   (公元225年—公元264年),字士季,钟繇之幼子,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自幼才华横溢,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葬于偃师市山化乡东屯村。

郗正   (公元?年—公元278年),名纂,字先令,三国时偃师人。安贫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能文,任蜀汉秘书吏,转升吏史,继任尚书郎,直至尚书令。虽身为职官,但生性淡泊,不慕荣利,尤耽意文章,文辞灿烂,有张(衡)蔡(邕)之风。著有诗歌、论文、辞赋达百篇。

朱光庭   (公元1037年—公元1094年),字公炎,北宋大臣,洛党要员,偃师大口乡董村人。嘉佑进士,出任万年县主薄,后历修武、垣曲县令。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奏请废除青苗、保甲等法,又劾变法派章淳、蔡确。宣仁太后嘉奖他坚守正道、敢于直言,升左司谏。葬于偃师西部邙山之阳。

李泰祥   (公元874年—公元962年),字素衣,偃师市城关镇塔庄村人。毕生从教,博览群书,研修武艺,至老不倦。著有《泰祥新集》。早年,赵匡胤曾负笈,师从其门下,习文修武。泰祥终身舌耕,不为高官厚禄而动心,甘守清贫,高风亮节,堪为楷模。其门人为表彰尊师,咸为树碑道左。他暮年设塾乡里,乡人曾赠“讳不倦”匾,以旌其教泽。

王弼     (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字辅嗣,原曹魏山阳(今焦作市)人,后移居偃师。幼而察慧,雅好读书,学识渊博,能言通辩,少年即享高名。与征西将军夏侯玄、吏部尚书何晏,同为玄学清淡之风最早的代表人物,进一步把玄学思潮推向儒道合流的高度,爵封偃师伯。

李弘      字宣慈,生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显庆九年(656)被立为太子。李弘秉性仁孝,谦逊谨慎,颇得高宗喜爱。上元三年(675)四月,太子李弘从高宗幸合壁宫时,饮鸩而死。李弘死后高宗非常伤心,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之礼葬于偃师缑氏景山,号恭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仲淹   (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葬于偃师市寇店镇万安山。

杜子春   (约公元前30—约公元58年),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西汉末向经学家刘歆学习《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他所注的《周礼》曾为后来的经学大师、教育家郑玄注的《三礼注解》所采用,卒葬缑氏镇官庄村南。

贾谊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地在今偃师市西)人。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褚遂良   (公元596年—公元658年),字登善,偃师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徐有功   (公元634年—公元702年),名宏敏,宇有功,偃师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

申阳   楚汉时期瑕丘人,曾为赵国张耳的宠臣,项羽率领联军进攻秦朝的时候,率先占领河南郡(洛阳一带),在黄河迎接项羽南下。项羽入关分封诸侯时,因此立申阳为河南王,把洛阳作为他的首都。继周秦之后,于义帝二年(前207年)二月,在洛阳(今偃师汉魏古城遗址)建都,葬于偃师邙岭乡申阳村。

钟繇   (公元151年—公元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葬于偃师市山化乡东屯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震   (公元1180年—公元1224年),字威卿,金代洛阳缑氏(今偃师市缑氏镇)人。程震经童出身,补将作侍郎。程震为官刚正清廉,又有才干,为民众鸣不平,不畏权贵。兴定初年(公元1217年),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县令,治绩为河南第一,诏拜监察御史,葬于偃师市缑氏镇。

黄大王   (公元1603年—公元?年)字完三、英杰,号对泉,原名黄守才,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人。幼年随舅父行走于黄河流域,习练水性,读经背文,研读历代治水方略,成年后学识渊博。一生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济民,治水的功绩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以及洛阳、偃师的志书上,均有记载,人们称赞他“功并神禹”,称他为“活河神”。
   
姬发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谥号“武”,史称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公元前1134年,“东观兵于孟津”,渡河时“白鱼跃入王舟”,武王俯取以祭,遂“偃旗息鼓”,筑城而居,遂名“偃师”。偃师之名,也是在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所传承。

伯夷、叔齐   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子。孤竹死后,传位叔齐,叔齐让位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不登王位,兄弟因互相让王位而出奔。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封建社会,伯夷、叔齐被奉为忠君守节、抱节守志的典范。其墓现在偃师市区北首阳山巅。

王子晋   春秋晚期人,字子乔,周灵王之子,博学多识,生性好道。周灵王二十二年, 子晋遇到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修道。相传,几十年后的七月七日,子晋在缑山(今府店镇南)上乘白鹤升天,远近可见。缑山周围白鹿原、葬剑冢、升仙观等诸多地名,皆缘于此。缑山现存武则天升仙太子碑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苌宏(弘?)   (公元前?年—前429年),字叔,又称苌叔。东周大夫,博学多识的政治活动家,对当时与政治密切关系的音乐、礼仪、历史、天文等,尤其对音乐理论,有极高造诣。孔子曾曰:“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宏”。苌弘在权臣内讧中被周人所杀,传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苌宏墓现存偃师山化化碧村,简称化村。

吕不韦   (公元前300年—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吕不韦辅佐秦庄襄王登王位,任相邦,“远交近攻”,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吕不韦商人从政,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在相位期间广揽门客,组织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葬于首阳山镇南蔡庄大冢头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3 05:54 , Processed in 0.2809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