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炳全 于 2011-5-28 22:56 编辑
我写散文的几点体会(偃师讲座之八)
王炳全
《迎客柳》写的是我的文学老师、拖拉机报原副刊编辑老易,湖南人,善写杂文,书法也很好,爱读书学习,爱记笔记,爱剪贴报纸上的好文章,他的剪贴本整整齐齐,摞满了半截柜子,他很爱惜,轻易不借给人看。这篇散文发上河洛文苑后,反映不是太突出。因为我初上网,不懂规矩,一下子发上了12篇文章,命名为“王炳全散文集”,文友们一下子看不过来,淹没在主题里面了。3月20日,有文友跟我说,纯文学的扫花网正在搞“春天里”一季度同题征文赛,我上网一看,有熟悉的文友邓世太、洛水11发在上面的文章,《迎客柳》正好写的是春天里的事,我就发了上去,经编辑24小时审核,第二天我看到专家的评点是“切入角度不错”,编者按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感情丰富,细腻饱满的一篇好文章。”写这篇散文,我也是充满了感恩之情,以人比树,以树喻人,把易老师比作“剪刀”,比作文学裁剪的好手,反映了一个文学编辑与众不同的职业生活,他爱读书学习,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平易近人,倾心指导培养文学青年,尊重作者的劳动,不任意删砍业余作者的文章等,这些都是职业编辑的良好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显得很有新意,读者点击数较高,被评为唯一的一篇散文征文获奖作品,奖励方式就是免费给作者出一本400页内的文集,这就使我很受鼓舞了。文章的最后,我也写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联想和升华,使文章跳出就人写人,就事说事的模式,联想到其他,联想到企业,增加了一点沧桑和厚重。
《吹葫芦丝的惠儿》是一篇反映平民情怀的散文,发上网后反映之好出乎我的意料。写这篇散文,我采用了“滚雪球”和平中见奇的手法。主人公叫惠子,是我们东方印业公司的劳务派遣工,每天的工作是打字排版,很勤快但话语很少。春节前夜单位按惯例在全聚德烤鸭店搞联欢活动,我也应邀参加。惠子姑娘即席表演了葫芦丝演奏,我是第一次看见和听到这种乐器柔和优美的声音,心有所感,简单地问了她的情况,随手写下这篇仅900多字的短文。当时我只是想说生活里需要音乐需要美,美是应该欣赏的,美是属于大家的。这显然太表象化,太肤浅化,抛上“情感天地”后跟帖者寥寥,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时过一个月后,我偶有空闲,又来琢磨这篇平淡的文章,感到它缺乏内在的美,缺乏文学元素,缺乏深入的提炼,采访不深入,没有抓住惠子的精神闪光点。于是我就过去找她闲聊,问她的生活,家庭情况,回头又在文章后面加上了两个段落,就象滚雪球似的由起初的一点点感觉越滚越大,叫做“朴实写来,自然清新”,没有雕饰的痕迹,网友评价说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却犹如慢慢掀开了一页书,结尾很出彩。
专家教授的点评说:“让她用葫芦丝倾吐她内心的聪慧,让她以志愿者的善行去温暖那些须要帮助的人们。惠儿的‘秀外慧中不亚于那精美的葫芦丝’,滨河柳善于观察生活的写作之本,内心向善的悲悯情怀,合二为一方能写出美文,令人敬慕不已。”
《老城布衣》、《梦萦护城河》是我写的老街系列散文中最土气,最朴实无华的两篇,但由于我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运用了老城典型的民间语言,如“过日子俭省,待客奉承”等,高度地概括,适当地排比,行文严谨,逻辑严密,也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这两篇散文上网后,先后被《洛阳晚报》三彩风文学副刊采用。网友在评价其文时说:“简洁的叙事,纪实的手法,从容不迫的行文,饱满厚重的氛围,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能力。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显出专业文人的驾轻就熟。”评价过高了,但说我用心去写这倒是真的。《老城布衣》在中国散文学会,学会写作中心,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大赛组委会主任,散文家邵建国在来信中说:奖项不在高低,在乎于评委们的肯定,在此相识,望保持联系, 结成文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获奖作品将收入《中华颂》第九卷中。这是没有参评费的奖项,还比较正规,如果要我花钱买证书,买荣誉,我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次获奖,我就获准为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俟后可参加中国散文学会.(偃师讲座之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