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写散文的几点体会(偃师讲座之八)
王炳全
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梅影三叠的诗意化散文,她的文字和思想都达到了比较高雅的境界,我写不来但是很倾慕.就我个人的散文写作特点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融合”(结合):一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相融合。
即以写实为基础,写的大都是真人真事,有些是稍加艺术加工,如《心中那片晶莹的白雪》、《吹葫芦丝的惠儿》、《采撷白云的老人》、《老街“阿炳”板新韵》、《迎客柳》、《教诲谆谆常在心》、《有你在,他们走得安详》等等。
二是乡土民俗文化与纯文学(高雅文化)相融合。如《狄公憩地沐清风》、《金谷园,梦里寻它千百度》、《孟津梨的传说》、《魂断金谷》中篇散文体小说等。
三是地方口语与书面语言相融合。如《老城布衣也堪豪》、《梦萦护城河》、《花魂》、《古道热肠陈大娘》、《叶落乡关情未了》,以及“刚梆硬正”、“过日子俭省,待客奉承”等乡土语言的运用……
四是散文叙事与议论相融合。(如:万顷碧涛滚滚来等)网友“东篱把酒”在评点我的一部分散文时说:这些有关主旋律的散文“有迂腐的嫌疑”,我认为说得非常中肯,确实点中了我的软肋,我的确是心有顾忌,写文章也是“带着拘谨的攀登”。因为我还在职业岗位上,受着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曲笔写我心”。
回头看看这半年来我发在河洛文苑和偃师论坛文学天地、嵩县扫花网上的80多篇散文(包括几篇杂文和文学评论),我都是以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友和专家看好的有20余篇,约占四分之一,这已使我很受安慰了,毕竟因种种原因搁笔十几年,思想和文字都有些赶不上趟了。
在被专家和网友共同看好的散文中,有《心中那片晶莹的白雪》、《迎客柳》、《吹葫芦丝的惠儿》、《戏如人生难忘却》、《碧玉苏州常萦怀》、《老城布衣》、《梦萦护城河》、《面具•角色•亮牌》、《花魂》、《感悟生命》、《有你在,他们走得安详》、《教诲谆谆常在心》、《狄公憩地沐清风》、《画幅长留天地间》、《悲情春姑有谁怜》、<老街阿炳板新韵>《爱之水,让萎落之树葳蕤》、《雍和宫里思绪长》等等,评价比较好,跟帖比较多,使我增添了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心中那片晶莹的白雪》是我年轻时上山下乡的一段真实的感情经历,沉淀在心里40年了,我退出领导岗位后,心里没有什么顾虑了,这才用完全真实的叙述把它写下来,我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没有丝毫做作的成分,在写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联想带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我就引用了《钗头凤》词中的句子,一是增添了文学色彩,二是增加了悲情成分。文章开头我采用了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说老街的丫头不友好,刁钻,反衬出乡下姑娘的温柔善良,一抑一扬,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文章的结尾,我又用了复吟句的手法,把文章的悲情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篇文章我思考了好久,一次次提笔,又一次次放下,在夫人的支持下,我才用了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气呵成,写得我泪流满面,几乎没有修改就抛到网上,这是自揭隐私,我还是有点顾虑的,没想到上网后反映很好,跟帖很多,认为我写得动情,写得真实感人,写得大胆。这篇文章上了“扫花网”后,被编辑评为“五星”散文,评语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文章感情真挚,推荐一读。”在扫花网上点击率也比较高。扫花杂志第三期准备采用这篇散文,已发出目录。扫花杂志第二期刊发了我的散文<老街阿炳板新韵>.(偃师讲座之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