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42|回复: 14

《五月,布谷声声》《洛阳日报.洛浦》2011、5、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4: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谷鸟的鸣唱 是乡村五月的诗

      伊河南岸那块坦荡肥沃的原野上,以农为生的祖祖辈辈,年复一年沿袭着耕读传家、春种秋收这千年不变的农耕生活。
  初夏,总有一种平时见不到的鸟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在村庄、山野、麦浪上空嘹亮地叫着,麦收之后就神秘地不知所踪。那四个音节的鸣叫很奇特,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孩提的我们依其发音直呼其“光棍捉住”,母亲有些忧郁地喊它“麦天咋过”?“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父亲说。这就是布谷鸟,上天派来的,它在催促庄稼人要忙收麦了。
  布谷声声中,乡亲们总是早早地把镰刀、木锨、桑杈等农具收拾停当。麦快熟时,父亲要一天两次到地里探视,搓麦子穗,看成色。父亲常常念叨那句农谚:“麦熟一晌。割早了,减产,可惜;割晚了,焦麦炸豆,一遇风雨,麦粒散落一地,糟蹋了,让人痛心。”
  乡亲们割麦就像偷袭敌营,天未明便赶到地里,趁着夜露的潮润好干活儿。等到日上三竿,还要将割完的麦子打成捆,然后用架子车拉到打麦场摊晒,再套上牲口用石磙碾。这时最怕的是没有征兆说来就来的猛雨。若麦子被泡了场,又遇上连阴雨,那辛苦了大半年的麦子就会生芽,一年的口粮便没了着落,这是最让乡亲们哭天无泪的倒霉事。
  三夏大忙,虎口夺粮。身体孱弱的母亲几次因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晕倒在地里,苦了父亲一个人,没日没夜拼死拼活地干。农历的五月初三是父亲的生日,但打我记事起,父亲的生日连顿鸡蛋蒜面都难以吃得应时。
  乡下有句俗语:焦麦炸豆,小姐也要下楼。邻家有位婶婶已有九个月身孕,她实在不忍心看家人一个个晒得掉层皮累得塌了架,烧火做饭之余挺着大肚子到地里帮忙,结果一阵忙碌后把孩子生在了地头。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一个麦季下来,一村老少都累得跟害了场大病似的憔悴不堪。我终于知道,农民的勤劳和节俭,其实是艰苦的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书本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是在汗水与血泪中浸泡出来的;庄稼根须扎进的,不是土壤,而是祖祖辈辈无数农民的肌肤与血脉。
  一次,几个不识稼穑之苦偶尔到乡下的城里人羡慕地说:“农村真美!”父亲笑笑,粗通文墨的他居然用了两句诗:“真是‘画家不知渔家苦,喜作寒江独钓图’。你们收季麦试试?不哭爹喊娘才怪!”
  改革开放后,麦浪滚滚的田间出现了联合收割机,那高大威猛的收割机在无边的麦浪中游移,随风荡漾的麦子魔术般变成了金黄的麦粒,仅几天,那让人望而生畏的无边麦浪便潮水般消退了——麦天就这么闲庭信步地过去了。出了大半辈子力、累得五痨七伤的父亲不停地吧嗒嘴:“后辈孩子真享福,俺那时出的啥力呀,累得要死!”
  布谷声中,岁月的风霜、稼穑的艰苦,刻成父亲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刻成父亲满手的老茧、佝偻的腰背、浑浊的眼神,刻成父亲沧桑的记忆。下辈孩子谁会读懂布谷鸟的鸣唱呢?
  庄稼,一茬一茬,被农民收割了;农民,一辈一辈,被土地收割了。70岁那年,在土里刨食了一辈子的父亲,也把自己刨进了土地。活着,父亲用汗水滋养庄稼;死后,又用身躯肥沃土地。
  又是一年榴花红,布谷声中人老去。父亲啊,您知道吗?五月,其实是个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迷人季节,阵阵麦香中,布谷鸟天籁般的鸣唱不再是大敌当前、让人心悸的麦收号角,而是咱乡村五月的诗,吟唱着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

     2011年4月世界读书日,与洛阳王炳全老师、偃师作协主席李向阳先生,在图书馆门前合影。










  
发表于 2011-5-13 14: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3 14: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3 19: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3 1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3 1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这里的布谷解释是“光棍着锄,大麦先熟。”奶奶说“古时候有个光棍不知道什么时候麦子成熟,耽误了收麦时节。结果饿死了,死后变成了布谷鸟。”只是传说,我很喜欢布谷的声音。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贴近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9: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布谷是喊“光棍加油光棍加油”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5: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两部分,开头到“结果一阵忙碌后把孩子生在了地头”为第一部分,写布谷声中农人们忙碌的身影; 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一个麦季下来,一村老少都累得跟害了场大病似的憔悴不堪。“到文末是第二部分写布谷声中对劳动的感悟。
写农人们的忙碌,先概括地写“面”,逐渐过渡到写点,父亲是个桥梁,孕妇是焦点,将孩子都生到田间地头了,还不忙吗?还不辛苦吗?面上概括地写,点上具体地写,点面结合,不就突出了三夏大忙,虎口夺粮的关键时刻么?不就写出了“焦麦炸豆,小姐也要下楼”的紧迫么?写面上的概况,也是先写人们对于不顾叫声的不同理解,点名麦忙天到了;乡亲们拾掇农具,偷袭敌营,也都凸显了收麦不比收秋的从容。
第二部分写布谷声中对劳动的沉思,尤为有味。“我终于知道,农民的勤劳和节俭,其实是艰苦的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书本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是在汗水与血泪中浸泡出来的;庄稼根须扎进的,不是土壤,而是祖祖辈辈无数农民的肌肤与血脉。”这样的感悟如果一直呆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写感悟,也有层次。先写父辈的感悟,如父亲对不识稼穑者的善意讥讽以及看到收割机的感叹,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汉的切身体验啊,可以说,字字饱含血泪汗水,句句浓缩苦难人生的深刻感叹。后写自己的感悟,文末最后的三小节文字可谓感同身受,富含哲理诗意。但尤喜第二节的文字“庄稼,一茬一茬,被农民收割了;农民,一辈一辈,被土地收割了。70岁那年,在土里刨食了一辈子的父亲,也把自己刨进了土地。活着,父亲用汗水滋养庄稼;死后,又用身躯肥沃土地。”这节文字朴实无华,但却深含哲理。相形之下,第一节的文字显得有些生涩,特别是“布谷声中,岁月的风霜、稼穑的艰苦,刻成父亲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这“岁月的风霜,稼穑的艰苦”缺少灵性,稍嫌抽象干瘪,一连用了好几个,更显得单一。呵呵,对不起,我有话直说了,请海涵。
总之,还是写的很好,不然也不会发表啊!祝贺一舸烟雨创作丰收,技艺精进!
以上是河洛文苑版主、著名评论家张铭教授的评论,供大家参考。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29 1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庄稼,一茬一茬,被农民收割了;农民,一辈一辈,被土地收割了。学习,祝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9 13: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9 1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认识老师,学习一下,可否?{:soso_e179:}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10 12: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QQ号734774409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联合收割机,让过去拿着镰刀、木锨、全家出动的麦收场景便成了记忆,这是岁月的印痕,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孩提时代的回忆,一舸烟雨写的很真实,很具体,父辈们经历了楼主写的那句农谚:“麦熟一晌。割早了,减产,可惜;割晚了,焦麦炸豆,一遇风雨,麦粒散落一地,糟蹋了,让人痛心。”写出了农村人对土地的感情,我们小时侯也帮大人收割,但是更多的是在添乱,小孩子啥也不懂,只知道玩。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生在农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孩子都会有很深的体会,楼主的文章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拜读了!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9 05:33 , Processed in 0.037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