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乞讨者 小时候曾看过一个故事,故事是说:某人每日早出晚归,并带回许多点心水果,常对其妻妾吹嘘说“我今儿又和某某达官贵人共进午餐,这是他家送咱的饭后点心。”日久,其妾疑心,就随行其后。见某出城后直奔郊外官家墓地,墓地里每位上坟者见到他都轰赶他,大声斥责他……等上坟的人走后,他急忙跑上前,把人家留下的祭祀贡品全部搓走。妾明白真相后,深感丢人,遂回家告诉其妻,妻妾均弃他而去。这是我最初在书本中了解到乞讨者,连妻妾都弃他而去,他的行为确实令人鄙视。 《大宅门》中把各位为官者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济南的那位府台大人,见白景琦状告对手孙记胶庄,先是摆出一副清廉的样子诉苦:提督府要一万两军饷需要交纳,接待上司留下三万多两亏空,修祖坟需要银两,儿子豪赌欠赌债……大概需要二十万两,最终,老孙家为打这场官司弄得是花钱无数,倾家荡产。“三年清知府,何止十万雪花银”,这些为官者则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交换,去“乞讨”。这种乞讨的方式不但高明并且杀伤力巨大,人人痛恨但又敢怒不敢言。 有一朋友开办一鞋厂,生意兴隆,隔三岔五,常有人去她家厂里“检查”工作。工商税务家去催缴管理费和税是正常的工作暂且不谈,环保部门说:“你们厂废气排放量超标,必须停产整顿。”文物管理局说:“你们鞋厂地下有古墓,为保护文物,你们必须把厂迁走。”还有不知名的单位说:“为了繁荣咱们的文化市场,需要你们提供一些赞助。”……遇到这些情况,她总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出钱后息事宁人。至于这些人到底是否是在职的工作人员,她也懒得核对查明。 “废气排放量是不是超标,地下是否有古墓,全凭咱是否出钱而定。”朋友气愤填膺却满腔无奈,“过年后开业,请那些老太太敲锣擂鼓,扭扭秧歌,这些钱咱出的心甘情愿,因为咱图了热闹,还算是见到了文艺的气息,可有些赞助?哼哼!这类近乎乞讨的行为时尚而不伤大雅,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大街之上,常见到有健全之人跪地乞讨,我从来没有给这种人一点施舍。不是我没有爱心、爱惜钱财,而是我认为这些人四肢健全,无论多少干点儿什么,都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不该这样跪在大街之上出卖尊严。 曾见到有残疾人推着音箱,沿街而唱,那歌声优美动人,可以和歌星媲美。路人往他们的脚下丢弃几个钢镚儿,钢镚儿滚到了车流之中,他们边费力地去捡那些钢镚儿,边充满感激地说“谢谢!谢谢!”此时,我的眼泪竟然潸然而下。他们在用自己的歌声在乞讨,应该受到尊重。施舍者不该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算是歌星,只不过演出的舞台不同。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捐赠一点儿,聊表心意,然而,我翻遍了手提包,竟然没有找到钱。每逢想起此事,一种深深的歉意就会油然而生。 人分三六九等,乞讨者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的让人痛恨,有的让人鄙视,有的值得人们尊重,有人乞讨是因为贪,有人乞讨是因为懒,有人乞讨是因为一时的意外变故,遇到了难以应对的困境,有人乞讨是因为身残生活困难…… 无论如何,若有一线路,就不能出卖自己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