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3|回复: 2

文学需要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3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暮春之月 于 2011-4-23 16:45 编辑

文学需要反思


滨河柳

面对如火如茶的现实生活,深感我们的文学创作确实需要冷静地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宽松、和谐气氛的逐渐形成,近年来的文坛,可以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尽管多了点浮躁喧嚣,但多手法、多层次、多主题、原生态、“个体意识新觉醒”……交相辉映。这既是构建和谐时期“阵痛”的必然反映,也是,“大手笔”能够脱颖而出的预兆。透过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我们也应看到,具有实质性突破的作品,毕竟还是寥若晨星,文学似乎仍没有赶上时代的潮头。相反,一些平庸甚至颓废之作却每每成为我们文学期刊大雅之堂的“座上宾”,不能不发人深思。

笔者自知浅薄,近年来所读作品有限,自然不敢以偏概全。大致而言,我认为当今文坛存在着:“三多”:一是故作深奥、艰涩难懂的多。从一些诗歌始,继尔发展到小说散文甚至理论文章,居然“独创性”地成为猜不透的谜语,云山雾罩,难解其意。不要说平民百姓读之如入迷魂阵,就连我辈有些“文学细胞”的人也望而生畏。不仅如此,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我们高举了几十年的革命英雄主义旗帜被冷落,被亵渎,被恶搞,被嘲弄。正如有关专家所说:我们有些文学媒体和作者放弃理想,放弃担当,把恶俗当卖点,靠出位博眼球,借吵作丑闻赢取点击率,沉迷于庸俗人生,满足于身体叙事和欲望叙事,用感官的刺激湮灭心灵的洗礼竟成为常态,英雄主义遭遇到前所未有有的挑战,这真是变革时期的不尽和谐与中华文化的悲哀。对于诸如此类的文学现象,我们需不需要反思呢?

二是不轨人物及怪异行为描写多。当年,我们曾十分赞赏张贤亮的勇气。他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大胆而艺术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变迁,尽管因性行为描写太多太露而毁誉参半,毕竟还有其新意,有其力度,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迷失,岂料从此竟兴起了连绵不绝的“性描写”风。在我们的某些大型文学期刊上,两性描写似乎成了“调料佳品”,有意无意地在宣扬卑微人性、赌毒乱伦、“红杏出墙”、肉欲宣泄、“小节无害”、“本体烦恼”,并且一篇比一篇直截了当。有些作品还独辟蹊径地专写不为人注目的“奇闻异事”,挖掘“第三者”身上的“隐私”或“闪光点”。生活中当然不乏其人其事,其作品也不乏艺术功力,但它又能给人以多少鼓舞,几许启示呢?最起码也是格调不高,误人子弟。当人民大众在为创建“和谐社会”流汗拼搏之时,我们文学工作者究竟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食粮,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吗?

三是平庸之作多。漫步书市,可以看到报刊如林,杂色纷呈。倘要仔细翻拣,却难得寻觅有力度之作。看起来是琳琅满目,实际上,不少篇章难以卒读。有些作者一厢情愿地宣扬生活烦恼是“生活的基本常态”或“普遍的生存状态”,故作惊人语:“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有的作品诲淫诲盗,以丑为美,患上了“颓废绝望症”。凡此种种,联想到不少文学期刊订户大减,每况愈下,这不也是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的吗?

文学需要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快地起飞。产生“三多”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可讳言,我们有些文学工作者不太珍惜宽松和谐的环境,讲抽象的自主创作多了,讲杜会担当和责任感少了,文学市场化、金钱化的倾向愈演愈烈,这正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文坛的振兴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而坚持“两为”方针,坚持百花齐放,又是创造这种环境的重要前提。背离了这一点,既体现不了创作自由,也不可能有文学的繁荣与飞跃。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实,是要树立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创造出感奋人心的精神食粮。

发表于 2011-4-23 19: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实,是要树立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创造出感奋人心的精神食粮。老师说的太好了。欢迎明天莅临偃师讲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生旦净末一起登场。文学的价值标准很高,唯一的裁判是时间。昔日武瞾无字碑含义深刻,该叫嚣的叫嚣,该出卖的出卖,浮躁之下,岂有静幽?随他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2 22:47 , Processed in 0.065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