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文化馆 发表于 2010-8-24 10:39:51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一种集说唱、表演为一体的曲艺形式,形成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河洛大鼓的前身为洛阳琴书。1900年前后,偃师的洛阳琴书艺人段炎、胡南方、吕禄等人结伴外出行艺,遇到了南阳单大鼓艺人李狗。在联合演出中,琴书吸收了单大鼓的打击乐,并在唱腔上加以改革,一种崭新的曲艺形式产生了。1952年?偃师老艺人张天倍在武汉参加中南区戏曲曲艺汇演时,中国曲协将它定名为“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已经历五代艺人。第一代以段炎、胡南方、吕禄、李富路、高廷章等为代表,他们是河洛大鼓的开山鼻祖;第二代以张天倍、陆明智等为代表,张天倍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三代以程文和、陆更照等人为代表;第四代以段介平、陆四辈等为代表;第五代艺人以彭爱香、牛小枝、张怀生、陆永成等为代表。
    河洛大鼓的表演不乏精品。程文和自编的新书《李老三修渠》、整理的曲目《拳打镇关西》,1958年参加全国汇演获得一致好评,并进入中南海表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的亲切接见,《李老三修渠》收入《河南十年曲艺选》。由段介平演唱、陆四辈伴奏的河洛大鼓,上世纪70年代三度晋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并在中央电台、河南电台录音展播。
    随着影视等媒体的冲击,河洛大鼓的市场急剧萎缩。偃师的五代艺人中,还能演出的只有21人,至今仍活跃的艺人仅10多人。河洛大鼓申遗成功,老艺人们都异常欢欣鼓舞,为振兴这门艺术,大家献计献策。在政府的扶助下,可以继续举办书会、组织培训班,还可以在艺校开设河洛大鼓课程,在电视等媒体开办展示平台,培养新人;借鉴巩义等地经验,普及“寿书”、“婚书”等形式,培育市场。同时改革河洛大鼓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的再创作,排演戏剧。新的时代为河洛大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历史已将振兴这种民族艺术的重任摆在我们面前。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8-24 11:07:31

唱响河洛大鼓,振兴古亳偃师

在家打坷垃 发表于 2010-8-24 11:19:46

传承民族文化,唱响河洛大鼓。

豫偃阿孬 发表于 2010-8-24 13:02:41

支持河洛特色。支持咱河洛文化。{:1_318:}

不再沉默 发表于 2010-8-24 13:56:07

这个的顶下

高山景行 发表于 2010-8-24 16:17:41

{:1_323:}

麦速 发表于 2010-8-24 20:45:26

{:1_322:}

笑熬浆糊 发表于 2010-8-25 05:33:35

{:1_372:}

伊洛河人家 发表于 2010-8-25 20:02:00

{:1_318:}

伊洛野风 发表于 2010-8-25 23:13:16

河洛大鼓在老百姓中很有受欢迎,希望发扬光大

紫衫幽灵 发表于 2010-8-26 01:57:37

{:1_3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洛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