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捐钱不如多施教慈善理念
慈善教育**校园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内心萌发参与慈善实践活动的兴趣,理解慈善事业的真正含义。
常常有不少学校开展各种捐款活动。笔者作为老师,也同样号召过孩子们积极奉献爱心,为慈善事业出力。但当满脸稚气的孩子交上一元、两元钞票,并问“这钱用来干什么”的时候,心情觉得异样。特别是问孩子们为什么捐款,他们不假思索地说:“老师要求的!”这样的回答,实在出乎意料。孩子们不知道正在做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只是把慈善捐款当成了一项任务。 孩子们为何把慈善当成了任务?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关于慈善的理念,不知道慈善是一种修为,是一种责任,不知道学会行善和学会做人同等重要。现在一些独生子女大都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家庭和社会给他们的无限关怀与疼爱,已习以为常,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不懂爱的付出。 笔者建议,不妨将慈善理念的培育引进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加强孩子的慈善感恩教育,用“慈善文化”净化熏陶他们的心灵,增强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譬如,让每个孩子定期做一次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让孩子们时常有机会体验到行善的快乐和意义。 除了教育部门要承担起慈善教育的责任,宣传部门也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大对感恩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让施恩和报恩的理念深植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