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春之月 于 2010-7-10 16:39 编辑
故乡的水塘是上世纪70年代乡亲们“战天斗地”的产物。 水塘位于依山而居的村子下方,一大一小两个连起来约有两三分地的面积,四壁用本地出产的青石砌成,临山村唯一的大道那面还用辅以精雕细刻的大石板围了个护栏,石板与石板中间用古朴的青石柱与之衔接。整个水塘外观看起来庄重大方、小巧玲珑,不失为小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听说兴修水塘时,混凝土的石子就是社员们一锤一锤用手工砸出来的。 水塘是乡亲们汗水的结晶、心头的骄傲。 昔日里水塘的主要功用就是满足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之需,如饮水、淘菜、洗衣之类。我是吃着水塘里的水长大的。清洌的山泉自一条石砌的小水渠引出,注入到小水塘里,小水塘流满后,再自动泄入大塘里,大塘里的水盛满后再顺势溢进小河里,周而复始、波澜不惊,一如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塘里的水终年循环,所以四季清澈见底。谁不小心掉进去了什么东西,在岸上便可看得清物品之所在,于是失落者便不慌不忙地跑去找根长木棍系个钩子或一块吸铁石,一捞一个准儿。 记忆中,故乡的每一天是从黎明时分乡亲们到水塘里打水时,晃荡着水桶发出清脆的“吱扭”声中开始的。乡亲们打水的姿势娴熟而优雅:搭在挑子两头的水桶勿需摘下,临近塘边时一个顺势掼下去,满满的一桶水便轻盈地提将上来,再回头拽过另外一只水桶重复一遍刚才的动作,眨眼的功夫一担水已趁力“飞”上肩,你再看时,老乡们已脚蹬千层步鞋大步如飞奔向了通往自家的石板路上……那条石板路永远湿漉漉的,是水塘与乡亲们绵绵情谊的忠实缔结者。
夏天的水塘是我们儿童的乐园。但凡大人们是不赞成我们下水游泳的——水塘最深处有两丈开外呢。不过我们也有办法,先到半山腰找一个浅水坑操练得八九不离十了,再到大水塘里卖弄也不迟。这时候的大人们蹲在一旁见我们确实有两下子,往往“嘿嘿”一笑,就算默许了我们的“忤逆”。那时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娇气,大伏天晌午在水塘边玩泥巴晒得浑身流油,仍乐此不疲“痛并快乐着”。玩热了,小伙伴们就变着法子在水塘里开展着我们的“乡村运动会”:看谁在水中把猛子扎得时间长、谁又在水底捞出了好东西、谁先游到对岸去、谁的凫水花样多等等。一时兴起,索性不比赛了,挨着个赤条条地爬上护栏边的石柱,一面做着各种滑稽动作一面纵身跃入涟漪激荡的水中,阵阵水花掺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久久地在水塘上空荡漾……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水塘也成了走出故乡的我渐行渐远的记忆。如今乡亲们早已用上了自来水,洗衣做饭足不出户便能搞定,挑水做饭的生活早已成了历史。受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水塘也几近干涸。上次回老家,发现半池浊水的四周,齐腰深的蒿草在茂密地生长着。我知道,它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甘寂寞地续写着生命的乐章。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作为童年的印记,故乡的水塘也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会从内心里感谢你给予我的哺育,怀念你给予我的欢乐。现在,你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你的使命,守望着在你滋养下的乡亲们向新的生活从容迈进!
故乡的水塘,我的母亲河,我童年的摇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