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9|回复: 3

《河洛风》和《偃师百姓吧》联合邀请小园香径独徘徊老师传播古体诗的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4 2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笑熬浆糊 于 2013-6-14 21:15 编辑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

    我的观点未必正确:
    以色列在亡国多年后,凭什么把人们号召起来,从世界各地回归,重新建国?
    据说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我们中国的宗教和信仰是多元化的,但为什么经历了南北朝的割据,元、清的异族统治,最终走向统一和复兴呢?
     我认为如果我们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或拼音文字,或许会在分治期间背道而驰,越行越远。所以这要归功于我们汉民族的方形文字。请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文字而非诗。
     古典诗词无疑是这方形文字衍生的瑰宝,要继承和发扬汉文字,就要继承和发扬它的精髓。
    我们的国度或者我们的民族,其实就是诗的民族。在文字没有形成之前,为了便于记诵和传播,一些语言已经有意无意地寻找“韵”脚。这也是后来所谓的“一咏三叹”,声律回环之美。再后来有了文字记载,我们去读古籍,觉得“佶屈聱牙”,这应该是语音变化、或者一些是“方言”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诗?诗应该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虽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诗是花榭,文章是正寝厅堂”,但在我们中国,一个人不会作诗,便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文人;而诗写好了,其它的文学体裁应该也不在话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五四”以后,兴起了新诗。但因为新诗时间短,既没有韵,也没有格律,所以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还是所谓的唐诗而非新诗。所以新诗的成就远不能和古体诗相比。
     我们现在提起中国文化,开口就是唐诗宋词,这,就是证明!
     古体诗(这里所说指格律诗)还会复兴吗?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实力、经济密切相关,是故刘禹锡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如今我们已经建国六十余年,人民生活相对安稳,所以经济势必要带动文化。
     文化就是诗吗?应该说不是。尽管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但格律诗经过无数前人的探索、积累,乃至成熟、发扬光大,所以说这一体裁有着顽强地生命力。唐诗之后又宋诗,宋诗之后有清诗。而今网络盛行,里面的古体诗论坛、群比比皆是,是故我断言,我们还会迎来一个繁荣。
     我们学习古体诗有用吗?
     大而言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社会礼崩乐坏,而诗教温柔敦厚,应该是允许她生存。小而言之,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调侃、揶揄、还可以赠答,相互来往。我们学习诗,势必要学习古人的作品,那时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呼吸。穿越时空和高人往来,难道不是一件乐趣?学习诗,最起码,可以彬彬有礼,以诗会友。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
一言蔽之,如果你教儿童唐诗,那么古体诗就有复兴的可能,我们学习古体诗就有用。
     我们能学会古体诗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曾有涂墨:
     立尽——次黄仲则一首
立尽阑珊寂寞生,旧音难觅懒听筝。
多情雨泣残红去,无奈风扶绿柳成。
卅载蹇程伤故纸,一番心事葬诗声。
可怜长夜春漫漫,未见娟娟明月行。
附:黄仲则元玉
小极居然百媚生,懒抛金叶罢调筝。
心疑棘刺针穿就,泪似桃花醋酿成。
会面生疏稀笑靥,别筵珍重赠歌声。
沈郎莫叹腰围减,忍见青娥绝塞行。

  次小楼望雪《闻洛阳古韵群白园聚会有寄》韵七律一首
一向洛阳骚客稠,白园谒圣竞风流。
同吟龙阕诗如水,独忆名师苦作筹。
方羡乐天千古韵,忽飞望雪海边鸥。
珠玑粒粒蕴心意,深祝高朋花更幽。
  附小楼望雪《闻洛阳古韵群白园聚会有寄》原玉:
千载白园翰墨稠,雅群今又竞风流。
当倾觞酒盈流水,亦共杏坛勤运筹。
羡有锦篇飞逸韵,愧无妙句谢盟鸥。
撷来片绿充诗意,点缀繁花一并幽。
   
   赠林浩哲
林风方动月,
浩气已长空。
哲匠挥健笔,
喜迎千仞松。
   
         赠王志明
(余同事王志明,肖龙,应其求,做七绝一首:
暂借熙熙隐巨形,三千豪气待时生。
江河自古谁称最,破浪挟风王志明。
     
        赠一舸烟雨
才高八斗未飘然,风度翩翩如少年。
绝色飞鸿空羡慕,一舸烟雨水云间。
     
       赠千雨荷斑竹
袅袅婷婷凌碧波,红尘绝色只无多。
可怜好景谁堪画,微绽幽香千雨荷。
     
          赠没名
万唤千呼未出来,重帘寂寂费疑猜。
春回大地东风好,不必牡丹同艳开。
     
         赠平平常常
每阅华章心暗惊,谦虚总道自平平。
常常教诲失昼夜,桃李东风无限情。
   
  次香山遗风灵坤老师七绝韵
白园一谒久徘徊,傲骨梅花向客开。
千载香山非远去,遗风犹觉破寒来
        小楼望雪玉
雅园总教梦徘徊,最是红梅处处开。
一脉幽香承古韵,悄然诗意入心来。
       香山遗风元玉
小楼望雪独徘徊,香径梅花迤逦开。
雁阵长空声远去,清风一缕报春来。
   
     诗也并不好,只是说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你们经过努力,或许会比我做的更好。
     有群、贴吧、论坛邀我讲诗,是为序。
                                         

                                           小园香径独徘徊
                                                        
                                                    癸巳年仲夏于偃师
河洛风 :http://www.heluofeng.net/
偃师百姓吧:http://tieba.baidu.com/f?kw=%D9%C8%CA%A6%B0%D9%D0%D5&fr=ala0
发表于 2013-6-15 13: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4: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来到这个论坛,感谢论坛也感谢大家的关注。更要感谢《河洛风》、《偃师百姓吧》对国学的尊重和支持,因为这次讲座是无偿、也没有赞助的。作为偃师人,但我并不清楚我们偃师究竟有多少人喜欢古体诗,而且大家的水准又是如何,所以这次我并不准备深讲,只分五个步骤:
一、序,为什么要学习古体诗;
二、我们写古体诗为什么要推行平水韵;
三、写古体诗要遵守的几个基本要求;
四、关于七绝的写法;
五、如果哪位朋友有作品,可以到洛阳古韵群109417492,我会委托东风卷、天天天蓝、小楼望雪等与大家交流;发在《河洛风》、《偃师百姓吧》的作品,我将努力一一回复,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我们偃师向来藏龙卧虎,所以也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5: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喜欢古体诗的朋友有福了,,最起码我知道我们论坛的 碧柳如烟和红袖都经常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19 09:15 , Processed in 0.0371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