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7|回复: 1

偃师抗战十件大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1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抗战十件大事



中共偃师市委党史研究室 段晓杰

       1944年5月偃师沦陷,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前后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我们选取偃师抗战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十件大事,从中了解偃师抗战的基本面貌,以此纪念偃师抗战胜利66周年,缅怀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做出伟大贡献的革命先烈!

 一、偃师沦陷

  (一)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偃师沦陷

        为了作最后的挣扎,1944年4月,日寇集中四个师团兵力5万多人,由豫北、晋南大举进攻河南。驻河南的40万国军不战而逃,三十七天失城三十八座,使豫西广大地区沦入敌手。5月13日,洛阳沦陷后,日寇侵略军110师一个中队200多人,占领偃师,偃师沦陷。日寇占领偃师后,驻兵新城温如图书馆(现位置在新城小学),扩地五、六十亩,强抓民夫1000多人,历时两个多月,筑高墙、修碉堡,布岗设哨,筑成一个据点。偃师大好河山及30万人民横遭蹂躏。

     (二)汉奸认贼作父,为虎作伥

       偃师沦陷后,一些无耻汉奸认贼作父,甘当鹰犬,伙同日寇血腥镇压敢于反抗的爱国志士,这些大汉奸是:

  和赵卿:绰号和大喷,槐庙人,担任伪县长、维持会长,是偃师第一号汉奸。和赵卿效忠日寇,多次向人民征收小麦共计50万斤供养日伪军,为修碉堡、铁路,向各乡勒派民夫3000多人,道木7000多根。更可恨的是派爪牙抢民女,供日军蹂躏。人民群众对和恨之入骨。

  贾世勋:他是山化牙庄人,是偃师日寇的主要帮凶。偃师沦陷后,他投靠日寇,被封为皇协军司令,手下有500多人,曾先后协助鬼子打扒头,攻口孜,血洗段湾,剿杀段庚寅游击队等,双手沾满了抗日军民的鲜血。

  秦敏修(伪大口乡乡长)、陶子杰(伪高龙乡乡长)、吴桂五(伪缑氏乡乡长),这三人手下每人都有一百多人,死心塌地地为日寇效忠,极为恶劣。

  (三)日寇在偃师的罪行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鬼子炸死和残杀的有870多人,1720多人被打伤打残,430多名妇女被奸淫。鬼子抢走粮食43万多公斤,烧毁民房520多间,杀死牲畜850多头。

  攻打军屯,杀戮李志深等20多人;血洗段湾,杀害群众40多人;袭击彭店寨,毒杀王中伟等20多人;在佛光峪、口孜、西管茅等地都犯下累累罪行。特别是绞杀“段庚寅挺进抗日游击队”,是日寇在偃师制造的最大一次暴行。


          二、“段庚寅挺进抗日游击队”被日伪联合绞杀

 (一)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与抗日斗争

  段庚寅是顾县李湾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里,只念过三年书。他曾与同乡贾世勋、王中伟在封丘打游击,不久,游击队被打散,段庚寅带回24名弟兄,回到偃师,在陶花店一带活动。

  段庚寅等人通过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一些手段搞到不少枪支弹药,实力大增,人数不断增多。偃师沦陷后,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段庚寅风云际会,以抗日为号召,到处招兵买马,收缴散兵及民间枪支,以陶花店为根据地,控制了姬家村、郝寨、大屯、赵寨、段湾、苗湾、李湾、关家湾等村寨,人员迅速发展到三百多人。段庚寅整顿游击队,定名称为“挺进抗日游击队”,自任总司令,司令部驻段湾村。

  段派人击毙日伪德高乡乡长王昆璞,带兵打死了大汉奸张大洋,袭击了大口乡长秦敏修,吓的秦无论去哪都带着20多护从,不敢外出。还支援了彭店寨王中伟,打跑了“扫荡”彭店寨的日伪军。

  不到三个月,游击队已发展到上千人的队伍,控制了伊河以南、以段湾为中心的大片地区,成为日寇在偃师南半部实施统治的心腹大患。

  (二)游击队被日伪联合绞杀

  日伪多次拉拢段庚寅,许诺让段出任伪乡长,被段一口拒绝。此后,日寇就决定除掉段庚寅游击队。

  日寇先让段的结拜兄弟贾世勋向段传递一些半真半假的军事情报,骗取段的信任。然后,派出小股部队在段控制区周围村庄骚扰,制造围歼游击队的舆论,引诱段庚寅离开根据地,围而歼之。

  贾世勋亲到苗湾会见段庚寅,面授机宜,劝段到巩县暂避。不久,贾又派人送来机密情报,说是日军将于八月二十四日晚上,从北、西、南三面攻打段湾。

  段庚寅偏信贾世勋的鬼话,带部队向巩县转移。与此同时,日寇在掌握了段的撤退意图后,立即调兵遣将,进行了作战布置。按游击队的行军路线,确定巩县罗彦庄为伏击重点。

  游击队进到罗彦庄,即遭敌伏击,经过三个小时激战,段庚寅壮烈殉国,游击队阵亡160多人,被俘280多人,500多人逃出包围圈。日伪被击毙17人,伤20多人。段庚寅这一支上千人的游击队在日伪联合绞杀下悲壮谢幕。

  (三)如何评价段庚寅?

段部在偃师沦陷前靠打家劫舍过活,是一股不折不扣的土匪。但在偃师沦陷后,段部打出抗日旗帜,并多次打击日伪,拒绝日寇拉拢,最终在与日寇的激战中壮烈牺牲,是一位真正的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三、皮徐支队挺进偃师,开辟佛光山区抗日根据地,组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

(一)皮徐支队的组建和挺进偃师。

  豫西沦陷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为救豫西人民于水火中,命令集总和北方局从太行、太岳抽调精干部队,尽快挺进豫西。最后决定,以太行军区第三团、第三十五团和豫西地方工作队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和豫西地委,由司令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率领,于九月初从林县出发,经济源渡过黄河,向中岳嵩山地区挺进。9月24日,皮徐首长到佛光山区的杨窑村,开始组织领导偃师的抗日斗争。

  (二)争取裴子明,开辟佛光山区抗日根据地。

  皮徐首长到偃师后,认为佛光山区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便决定在此建立第一块根据地。开辟创建根据地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争取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佛光山区最大的实力派人物是裴子明,因此,皮徐首长就把重点放在了争取裴子明的工作上。

裴子明是佛光峪人,曾当过兵,任过排长。返乡后,裴被任命为联保主任、缑山乡乡长。偃师沦陷后,日寇几次诱降,他都没有投敌,在偃师实力派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另外,裴还替38军保存了部分武器和几窑洞迫击炮弹、手榴弹和子弹。争取裴子明,动员他献出弹药,也可以补给支队武器弹药短缺之问题。

  但裴子明办过不少坏事,他怕共产党不会放过他,思想上有顾虑,不肯出来。皮、徐首长多次派人去找裴子明共襄抗日大业,裴都避而不见。经过几番争取,皮、徐终于与裴会面,皮、徐首长劝裴子明出山抗日,并赞赏裴有民族气节,亲手赠送给裴一把日本战刀。裴子明被皮、徐首长诚意打动,并表示今后跟着共产党打鬼子,决不当孬种。他把自己的人马和几窑洞枪支弹药都交给了支队,大大补充了支队的武器弹药。裴子明参加抗日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震动,许多中小士绅也都开始倾向共产党,不少青壮年也跟着他一起参加了抗日部队。

  在佛光山区地方实力派和地下党的支持下,支队在这一地区站稳了脚跟,先后建立了野战医疗所、医疗区,设立兵站,创办报纸《前线》报,成立了宣传队。至此,佛光山区成了支队到豫西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成了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等地的联接枢纽。

  (三)动员李煦,组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

  经过支队的武装宣传,偃师许多地方实力派人物纷纷站出来要求抗日,群众普遍有较强的民族意识,抗日情绪高涨,地下党的同志也纷纷站出来要求参加工作。在这种形势下,皮徐首长认为筹备成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条件基本成熟,决定由刘石安、柳林、武占魁、李启堂等同志组成“偃师工作队”积极开展工作,筹备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

  成立县政府,首先要找一名在偃师人民中有威望、有影响、有号召力的开明人士当县长。经过偃师地下党同志的推荐,一致认为,肖村李广吾同志担任县长最合适。

  李广吾,大口肖村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广吾先生自幼入乡塾,后考入河南法政学堂,他博览群书,尤爱医学。1934年回家行医,治病救人。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拥护与向往远在抗战前。其弟李兰谷1927年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先生全力予以支持。他的两个儿子都于1937年前入党,为革命奔走,抗战初期,先生送他们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先生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为抗日活动提供便利。

  经过柳林、武占魁的动员,已年届53岁的广吾先生毅然同意担任县长一职,甘愿为抗日献身,并把名改为李煦,意思是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大地升起了煦煦朝日。

  1944年10月22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宋村召开。这是豫西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新的县政府成立后,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倒地、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改造保甲机构,建立区一级民主政权、反霸除奸、扩大统一战线等,为偃师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四)从裴子明、李煦身上学到什么?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贵品质,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不计个人荣辱、甘愿奉献一切、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四、刘庄阻击战

 (一)阻击战始末

  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偃师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抗战形势吓慌了日寇侵略者。就在县政府成立刚半个月,日寇集结七、八百人妄图偷袭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以武力铲平偃师的抗日政权,扑灭偃师抗日烽火。

  当时,县抗日政府机关驻大口董村。支队获悉这一消息后,派九连掩护县政府赶快转移。敌我双方在缑氏高祖庙一带交战。为摆脱敌人纠缠,掩护县政府安全转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九连派出四班12名战士担任阻击任务。

  四班12名战士边打边撤,最后撤退至刘庄村乱杂坟一带,退无可退,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由于众寡悬殊,四班战士在杀死大量敌人后,全部壮烈牺牲。

  (二)重要意义

  这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鲜为人知,但我们的八路军战士那种与敌血战到底、殊死搏斗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足以令敌胆寒,也大大鼓舞了偃师人民的抗战士气。

 五、根据地军民反击“六路围攻”

 (一)为什么要“六路围攻”,以及日寇的进攻部署。

  偃师佛光抗日根据地开辟后,它犹如一把钢刀插进日伪心脏,使日伪胆颤心惊。为彻底摧毁偃师佛光抗日根据地,把八路军赶过黄河,1944年12月初,日寇调集四个大队,两个中队3500余人,伪军1800余人,由驻洛阳联队长梅协指挥,分“六路”扫荡我佛光根据地。其中三路“扫荡”佛光峪,三路“扫荡”西口孜,企图“六路围攻,中心开花”,一举攻克佛光峪、西口孜,再分兵各乡进行“扫荡”。

  (二)“扫荡”与反“扫荡”的惨烈搏杀

  西口孜之战:西口孜村位于佛光根据地咽喉要地,扼守根据地北大门。攻佛光必先攻口孜。12月4日凌晨,敌经周寨、土地庙坡向西口孜前进。口孜地区民兵联防部总指挥马潜如、开明人士薛代耕、保长王光佑、民兵大队长薛万春、副大队长王遂昭决定坚决抵抗日寇的进攻,看好根据地大门,并具体指挥这次战斗。

  当时只知道这一路敌人进攻,民兵大队长薛万春带领民兵首先在“三官庙”发现三个鬼子兵,一拥而上,一举消灭了这三个鬼子。鬼子发现民兵后,立即向民兵还击,大队长薛万春多次负伤,光荣牺牲。

  日寇随即围攻口孜。口孜民兵、群众立即拿起武器上寨墙抵抗,操起镢头、耙子、三股杈,这是一场男女老幼齐上阵的人民战争。上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下有十几岁的孩童,他们誓与村寨共存亡。妇女们给阵地送饭送水、送弹药、抢救伤员,孩子们运送子弹。

  天明后,另一路敌人也攻到东寨门。总指挥马潜如赶快调整部署,并请东口孜、西管茅协助。上午裴子明率山里民兵赶来支援,支队侦察员胡友文、杨跃国也赶来上寨抗敌,峡门外兵站也来四个人参加战斗。八路军战士参战对群众是个鼓舞。西管茅绅士胡亚卿率150多名民兵也赶到支援。

  敌发起多次进攻,都被民兵打退,阵地上留下了几十具敌人的尸体。打了一天,敌死伤一百多人,元气大伤,也未能攻进寨内,天黑前撤回府店和缑山。

  两天后,日寇将这两路人马集中起来,由汉奸武宝石引路,偷偷绕过口孜东南,占领高地。鬼子用燃烧弹轰开寨门,民兵防线被突破,西口孜失陷。之前,抗日县政府已动员群众撤到山上,西口孜战斗结束。

  二郎庙阻击战:12月4日凌晨,另一路进攻西口孜西门的日军走到西管茅时,被担任警戒的哨兵发现,民兵一枪打死了一个骑马的军官。敌人见我有防备,改道二郎庙东进。二郎庙属邢村。二郎庙民兵发现鬼子后,占领“李子园”高地阻击日寇。鬼子做梦也没想到这里又会受阻,他们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前进,龟缩在路边不敢妄动。孙坡民兵听到枪声,立即上寨,居高临下阻击日寇。天亮后,西管茅、刘庄、宋村、王窑、卢村、任才村、扒头、齐家窑等村的村民才先后赶到,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把鬼子围起来,各村民兵不挑任务,不捡地方,哪里有缺口就守在哪里,像铁箍一样把鬼子牢牢围住。

  八路军九连听到枪声,闻讯赶来,参加了战斗。

  武占魁同志正在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听到枪声,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二郎庙,指挥了这场阻击战。

  群众支前更是动人,群众把饭菜、茶水、弹药送到阵地上,扒头村双目失明的王三江老先生,让孙子领着,挨门挨户收子弹,又冒着生命危险,送往前线。老人豪迈地说:“我要不是瞎子,别看我上了岁数,也要拿起枪和你们一样打鬼子,不成勇士,也要成烈士!”王老先生的话,大大鼓舞了队员们的战斗激情。

日寇先后组织了四次进攻,都被打退。激战一天,敌人未能前进一步,直到傍晚,只好向北撤回缑氏据点。

  碾道湾战斗:12月6日凌晨,日军联队长梅协率领一个大队700多人从巩县出发,翻庙岭,进攻佛光峪。梅协是这次大扫荡的总指挥。鬼子途中把几个去驮煤的群众都挡住为其带路。翻过庙岭后,敌发现这里两山夹一谷,地势险要。梅协怕中埋伏,带两名军官、一名翻译、十几名士兵,伪装成八路军,由驮煤的带路向佛光峪前进。

  鬼子们走到碾道湾,被后峪民兵发现。后峪民兵正在集合准备支援口孜。民兵截住了这一队鬼子,高喊:“叫驮煤的过来。”驮煤的见民兵都在这里,不顾鬼子威胁阻拦,都赶着牲口过来了。驮煤的说:“真老日,打吧!”

  梅协见阴谋败露,向大肚岭方向逃去。民兵一听是真老日,怒火冲天,一拥而上,追击敌人。经过一番激烈博斗,民兵们消灭了以梅协为首十几个鬼子。年仅14岁的小民兵李元寨亲手砍死了一个鬼子军官,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西管茅之战:西口孜、佛光峪失守后,日寇于12月15日集中各路兵马千余人,分三路“扫荡”西管茅。西管茅抗日自卫队在胡亚卿的率领下,决心团结起来,狠狠打击日寇。

  天刚蒙蒙亮,在村北小王庄埋伏的12名红枪会队员,发现敌人,手持大刀、长矛向鬼子杀去,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博战。一连杀死鬼子二十余人,终因寡不敌众,除一人冲出敌人的重围外,其余十一名队员全部壮烈牺牲。

  敌疯狂地用迫击炮和机枪向南寨门和寨墙上民兵猛烈扫射,自卫队员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反击。敌的炮弹把寨门炸了大窟窿,胡亚卿命令自卫队向邢村转移。当胡亚卿带自卫队员转移到邢村南坡时,遭到另一路日军拦截,激战中,胡亚卿等七名队员壮烈牺牲。

  日伪军“扫荡”西管茅后的第四天,支队和偃师抗日县政府派人来西管茅开追悼会,追认红枪会会员张土山等6人为支队战士、抗日烈士,追认胡亚卿等11人为抗日烈士。

  (三)反“六路围攻”的重要意义

  第一,给日伪以大量杀伤,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有生力量。仅口孜之战就消灭敌人百余人,打得敌人胆颤心惊,大有朝不保夕之感。

  第二,锻炼了群众,激发起广大群众杀敌报国的热情和斗志。在这场反“扫荡”之战斗中,八路军、区干队、民兵及群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形成全民动员、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壮丽场面,使根据地群众受到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得到了一次战争锻炼,进一步激发起广大群众杀敌报国的热情和斗志。

六、佛光峪战斗

(一)为什么要发起佛光峪战斗?

  12月7日,日寇占领佛光峪,将据点扎在佛光寺,守在佛光寺据点的日本兵有一个中队100多人。佛光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的联络枢纽,支队是不会让敌人在佛光长期驻扎下去的。

  (二)战斗过程:从围困到歼灭

  最初,是袭击日本哨兵。日军常发现黑夜里常有套环飞来,套住哨兵的脖子,被游击队背走,日军连续失踪了七、八个哨兵后,改在屋顶上设瞭望哨。他们把屋顶打个窟窿,哨兵只探出半个身子。这样哨兵仍然不知去向。日军就在屋顶哨位上加个大木笼子,笼子里的哨兵被打得脑浆飞溅。鬼子中队长急得大叫大跳说:“八路军有本事来打,不要做小偷的干活!”

  同时,佛光峪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离其它据点很远。这些非常有利于我们围困、封锁这股敌人。支队派出部队,专门袭击从洛阳、偃师、缑氏到佛光峪送信、送粮、送弹药的鬼子汽车、人员、马匹,截断敌人的补给线和与外界的联系。这样搞了半个月,鬼子连吃水、吃粮都很困难。他们就像被堵在洞里的老鼠,只能坐以待毙了。

  支队决定发起佛光峪战斗,彻底消灭据点里的鬼子。战斗部署是35团主攻,3团在九龙角打伏击,偃师武装人员400多人在西南山地埋伏。

  除夕之夜,35团突袭佛光寺,很快消灭了寺里的50多名鬼子,创造了大量歼敌,而我无一伤亡的战斗奇迹。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一支日军从我没设埋伏的路线窜了回来,因敌情不明,团长王诚汉立即命令撤出战斗。在撤退的过程中,有13名抗日烈士牺牲了。这13位烈士,没有留下一点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他们被乡亲们埋在佛光寺后的山坡上,这便是“十三无名抗日烈士墓”的由来。

  (三)战斗的胜败及重要意义

  第一,佛光峪战斗似败实胜。佛光峪战斗两天后,因惧怕再次被围歼,日寇不得不从佛光寺据点撤走,佛光抗日根据地重新回到抗日军民手中。

  第二,歼敌100多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三,彻底粉碎了日寇“六路围攻,中心开花”、一举荡平抗日根据地的狂妄计划,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进一步壮大。

  从此,日寇再也没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扫荡”,偃师抗战形势风云突变,八路军和偃师抗日军民开始了伟大而壮丽的战略反攻。

 七、偃师独立团的创建和抗日活动

(一)创建偃师独立团的条件基本具备

  偃师独立团创建前,缑干区干队诞生了。10月22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队,在人民欢呼声中宣告成立。接着浮山、景阳区区干队也相继成立。10月26日,在佛光峪召开民兵工作会议,各村“抗日民兵自卫队”也纷纷建立起来。为便于领导和相互配合,又成立了三个民兵联防指挥部。

  11月中旬,皮司令在西管茅听取刘石安、武占魁关于区干队发展情况、各村民兵武装建立和整顿情况的报告后,说:“成立独立团的条件成熟了。”

  (二)偃师独立团的创建

  皮司令让县委书记刘石安、裴子明、武占魁把创建独立团的事情抓起来,争取12月份把独立团建起来。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因日寇“扫荡”根据地而暂停。

  裴子明在反“扫荡”中表现坚决,经受了残酷斗争的考验,皮司令委任他任独立团团长。同时,任命刘石安为政委,武占魁任副团长。

  佛光峪战斗后,刘石安、裴子明等同志奉命回佛光恢复根据地,组建独立团。建立独立团的决定一宣布,青壮年纷纷报名。仅经过一个月时间,就达到七、八百人,下辖六个中队,并建起了供给处。独立团有一个显著特点:带枪参军。青年们为表达抗日决心,自家有枪就带上枪和子弹参军,没枪的向亲戚朋友家借。枪支弹药不够,动员人民支援,深入各村发动群众献武器。

  为加强对独立团战士的政治思想教育,支队为每个中队配备了政工干部。

  1945年2月,偃师独立团在佛光任窑宣告成立。皮司令亲自赶来祝贺,并赠送30支步枪。

  经过七天的训练,独立团战士初步掌握了军事技术,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第八天即开赴前线,担负起战斗任务。

  (三)偃师独立团的抗日活动

  第一仗,1945年3月16日,张大寨战斗中,独立团负责打援。

  缑氏战役,4月22日,一中队九连主攻,其他队打援。

  独立团攻击敌伊水乡大队,敌不敢应战,打开寨门逃过伊河,我一举收复伊河以南全境。

  第一次进军夹河滩,喂羊庄被包围,全团指战员沉着应战,安全撤过伊河。<, o:p>

  六月上旬,敌发起抢粮攻势。七中队与清河大队、段中央中队、伊水区干队相互配合,激战半日,把敌赶过洛河,收复洛南区,接受洛南乡大队投降。

  二里头追击战,是独立团最得意一战。把敌人赶到北许渡口,敌弃船泅过洛河,狼狈逃窜。

  6月27日,日伪400多人,从巩县出发窜犯缑氏。独立团与日伪激战一日,再次把鬼子赶回老窝。

  独立团发起巩县四角庙战斗,歼敌一部,余敌逃窜。这是偃师独立团第一次到县境外作战,也是豫西唯一一支打出本县的独立团。

  偃师独立团成立后,时而配合八路军打击日伪,时而独立开展武装斗争,与日伪展开大小数十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侵略者,为偃师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偃师独立团取胜的原因

  第一,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独立团自建立那天起,始终都置于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沿着毛泽东制定的建军路线发展壮大。

  第二,支队首长给独立团选派了一批得力干部。裴子明、刘石安、武占魁、牛击、游正刚、王中原和孙宪维在对敌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任人唯贤,大胆使用干部。独立团的分队长、中队长,绝大多数来自国民党和日伪乡大队,只要愿意抗日,对他们毫不歧视,以德才为标准大胆使用。

  第四,独立团战士都是土生土长的家乡子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八、倒地运动

(一)为什么要倒地?

  1941年至1942年,豫西地区先遭洪水,又逢干旱,多数地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不少贫苦农民出卖田户房屋,而地主豪绅则乘机用很少的“中央票”或粮食买进了大批的土地房产。支队一到豫西,贫苦农民纷纷要求倒地。当时嵩山工委行署专员范惠同志向皮、徐首长作了汇报,皮徐首长指示:要把“倒地”这件事办好,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二)倒地运动开展情况

  范惠等人马上商定了“倒地”的方式方法,发通知,出布告,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迅猛发展起来了。具体原则是:穷要倒富,富不倒穷,贫富相等,协商处理。“倒地”利于贫苦农民,而不利于地主。因通货膨胀的因素,当时地价已远高于倒地价;但有抗日政府作主,地主们不敢不同意“倒地”。有个别地主反对“倒地”政策,如经周村地主张某反对倒地,支队派侦察员在麦场将张某擒获,并将其处决,保卫了倒地运动的顺利开展。

  偃师“倒地”运动在1945年春在抗日根据地各区、村形成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共倒回土地11450多亩,使5200多户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

  (三)“倒地”运动的意义

  “倒地”运动的成功开展,使贫穷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生活有了保障。抗日民主政府和群众形成了血肉联系,政权更加巩固。广大青年大批参军,主力部队得到加强,地方武装扩大编制,增强了力量。“倒地”运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创造。

九、缑氏大捷

 (一)为什么要发起缑氏战役以及战前部署

  1945年春,抗日战争已接近最后胜利。在豫西,支队经过五个月奋斗,已转入战略反攻。皮徐首长决定发起春季攻势,战略反攻的第一仗就选在偃师。

缑氏是偃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缑氏驻有伪军贾世勋部300余人,驻守北大寺,防守西、北两门。伪乡长吴桂五乡大队防守东门,伪乡长秦敏修乡大队防守南门。伪军凭借城高壕深负隅顽抗。

  皮司令亲自指挥缑氏战役。具体部署是:三团攻南门,三十五团攻东门,偃师独立团攻北门,最后集中力量攻打北大寺。

  (二)战斗经过: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的巧妙结合

  4月22日凌晨一点,我军突袭缑氏镇。我军迅速冲入镇区,抢占各路口,以很短时间打垮了秦敏修部和吴桂五部,集中兵力围攻北大寺,支队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北大寺300多伪军人心惶惶,在求救无望的形势下,不得不投降。原定三天三夜结束战斗,结果只用十几个小时就获得了全胜。

  此次我军缴获迫击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十二挺,步枪、手枪四百余支,300余人缴械,100余人被俘,毙伤大队长陈连升等50余人,在豫西抗战史上,这是一次最漂亮、最彻底的战斗,称之为“缑氏大捷”。

  (三)此战的重要意义

  第一,大量歼敌,基本上消灭伪军主要力量。敌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解放缑氏,收复伊河以南全境,伊河南成为解放区,大大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第三,这一带是偃师产粮区,可以满足我不断壮大的武装力量的粮食供应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1: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随支队南下的偃师子弟兵

 (一)支队为什么要南下?

  从1944年9月,我八路军挺进豫西,一年来,前后作战二百余次,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正规军由六千余人发展到三万余人,民兵发展到五万余人,创建了拥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八百余万人口的豫西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从大后方出来,抢夺胜利果实。他们从潼关沿陇海路东进,由郑州西犯,沿平汉路北上,企图四面围攻我豫西抗日根据地。各地的汉奸、伪军都摇身一变,又成为“中央军”。他们气焰嚣张,从四面八方向我根据地展开疯狂围攻!敌我双方在豫西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顾全大局,避免内战,争取全国和平,支队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示,忍痛撤出豫西根据地,南下到桐柏山区,与李先念同志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师。

  (二)偃师有多少人随支队南下?

  1945年9月26日,偃师县、区工作人员,县独立团、警卫队、区干队、村干部、民兵、家属等在府店参驾店集中出发,去白栗坪,集合整编南下。偃师有李煦、关仰之、裴子明、乔华堂、魏广学等约1600人随支队南下,占支队总人数的12.5%。在豫西各县中人数最多。这1600名偃师子弟兵,千里南征,长途跋涉,顺利到达桐柏地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偃师抗战这一段历史,我们会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落后就会挨打,弱国要受欺凌。二十世纪三、四年代,长期积弱积贫又内乱不止的中国成为强国蚕食的对象,挨打、受欺凌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以“强国”为己任,只有国家强大了,敌人就不敢侵略我们了。

  二、爱国主义是团结号召各阶层人士奋起抗日的一面旗帜。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之际,共产党、国民党、普通民众,甚至土匪都纷纷团结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爱国者受敬仰,卖国者受唾弃,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三、党的领导是偃师抗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根本保证。皮徐支队挺进偃师后,采取正确的抗战策略和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采取突袭、围歼等战略战术,狠狠打击日寇,抗战力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仅仅经过一年时间,偃师抗战就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四、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战争是残酷的。在当前新时期,争取世界和平与实现共同发展依然是主流。我们要以我们的智慧,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远离战争、拒绝对抗、广交友谊、共创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同时,我们也不怕战争,“谁敢侵略我们就叫他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9 04:45 , Processed in 0.0415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