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01|回复: 0

偃师革命遗址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窑司令部旧址



一九四四年春,抗日战争的整个战局已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五月,日寇侵犯豫西,偃师也遭受了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

根据毛主席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和“敌退我进”的战略方针,七月中旬,邓小平在八路军总部接见皮定均和徐子荣,传达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部署命令,指示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担负起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先遣任务。九月五日,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在林县郭家园成立(1944年9月5日至10月4日称游击支队,1944年10月5日至1945年2月底称独立支队,1945月3月至9月称八路军河南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九月二十四日,皮定均司令员和徐子荣政委率领支队机关和警卫连挺进偃南山区。

1944年11月初,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徐首长带部队从箕山白栗坪突围后,第三次到了偃师佛光杨窑村,在这里会合了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一次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会议。各路武装工作队汇报了各自开展抗日宣传的情况,一致认为偃师已经建立了地立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队伍,已具备了做为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条件。偃师佛光山区成为嵩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等地抗日斗争的联接枢纽。

在偃师,独立支队扩大抗日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团结进步人士、成立民兵武装、恢复建立地方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和“倒地”运动、减租减息运动。果断袭击敌人、拔除日伪据点、摧毁敌伪政权、粉碎敌人扫荡。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生长在偃师大地上的热血群众,齐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大旗之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原敌人的心脏上插进了一把锋利的钢刀。

一九四五年九月,在内战爆发的前夕,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示,“八路军河南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撤出豫西根据地,奔向桐柏山区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师,开始了新的革命斗争征程。



中国反帝大同盟旧址

为了推动偃师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1933年,刘子翰在官庄小学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反帝大同盟”。入盟要举行入盟仪式,宣读誓词“予誓以至诚,加入中国反帝大同盟,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守革命气节”。名义上以“读书会”的形式存在,依托“读书会”的活动,发展进步青年学生为反帝大同盟的盟员。参加的教师有郭也声(郭叶声、戈叶声)、戴叶零(戴林生)、段伯鸾;学生有刘健先、韦少融、林进铎、杨秀怡、陶霓瑞、姬金声、韦绍先、刘万良等。

“中国反帝大同盟”举办了两个壁报,一个是“火炬”,象征着革命的烈火燃烧,必然焚毁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是“蓓蕾”,预示中国新生的力量必将发展壮大,结出丰硕的革命成果。

“中国反帝大同盟”还办了只在盟员中间传阅的秘密刊物,刊物由郭也声起草、刻蜡板,夜间印刷。主要内容是揭露国民党残酷压榨劳苦大众的事实及只反共不抗日的罪行,宣传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人们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中国反帝大同盟”利用“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活动,组织盟员学习了田汉的文章《战友》。随后,把《战友》改编成话剧,由盟员郭也声、段伯鸾担任主要角色。话剧宣传了抗日将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揭露批判了国民党卖国求荣的可耻罪行。

“反帝大同盟”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把触角伸向广大受苦的劳动群众。在农村开办夜校,借机和农民广泛接触。刘子翰还带领学生到地头和农民座谈。通过算帐的方式,分析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农民的觉悟,教育农民只有起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封、官三座大山,才能翻身得解放。通过夜校讲课、田间地头谈心,刘子翰等结识了大批农民朋友,同时也开拓了偃师革命力量发展的途径,壮大了革命队伍。

中共申阳支部纪念馆



1937年春,中共党员刘道安,从北京回到了家乡——偃师县邙岭乡申阳村。通过细致艰苦的工作,确定党员发展对象,由其弟弟、地下党员刘洪阳帮助办理手续,首先发展刘牛、齐北方加入了共产党,后又根据情况发展杨喜山等人加入共产党。1937年6月,中共党员刘柏鑫,受中共偃师县委委托,在申阳村齐北方家的窑内正式成立了中共申阳村支部,并指定刘牛担任支部书记、齐北方担任组织委员、杨喜山担任武装委员,党员有杨南方、崔栓、张松林等人。

中共申阳村党支部成立以后,为了便于活动,划分了两个小组。齐北方、崔栓、杨南方为一小组,组长杨南方;杨喜山、刘牛、张松林为一小组,组长杨喜山。在支部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38年刘洪阳又介绍刘振晏、刘振木、张千龄入党,接着先后入党的有刘学曾、王九思、齐合、王五、刘长有、刘正臣等。

为了揭露地主罪恶,支部组织党员以申阳为中心兵分六路,东到山化游殿,西到杨庄,北到巩县柏坡,南到西路沟,凡交通要道、路口、比较热闹的街头、村口,都贴上了揭露地主罪恶的传单,引起四乡群众的震动。

地主刘沛然当上了保长以后,支部的党员们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抗粮抗差,并敲锣打鼓公开揭发刘沛然的罪行,最终将他赶下了台。

党支部的秘密活动,增强了党员们的斗争精神,使广大受苦的农民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和安慰,对敌人起了震慑作用,使他们对农民的欺压不得不有所收敛。

中共申阳支部从建立以后,一直坚持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坚持向敌人开展斗争。即使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中共偃师地下党组织活动停止、骨干全部撤离的情况下,中共申阳支部也没有停止活动,一直坚持到1948年偃师解放。



彭店寨投毒洞旧址

1945年1月11日凌晨,驻偃师日军百余人,汉奸贾世勋伪军400多人,日伪警察队长刘应兆的伪警100多人,共计700多人,将彭店寨团团包围。

日寇登上寨墙,将看守寨门的邓观西用帽子塞住嘴,取出钥匙,将寨门打开。这时,村里去翟镇赶集的王会发现日寇进村了,急忙跑去向王仲伟领导的豫西抗日挺进纵队报告。王仲伟看到已来不及抵抗,就带领20名队员及他的两个孩子躲进了地洞内。日军进村后,由于汉奸告密,很快便将洞口封锁。日寇把王仲伟的哥哥王复兴、侄子王书俊拉出来,打得鼻口出血,刺刀对准心窝,逼着让他们说出游击队的下落,父子俩死不开口。上午10时,日伪军在房顶上、寨墙上架着机关枪对准洞口,开始搜查地洞。

日寇先抓了两个过路人下洞查看。两人在里面说洞内没人。接着一个伪军进入洞口,王仲伟在暗处避开两个过路人,一枪将那个伪军击毙。日寇于是强逼着王仲伟的哥哥王复兴、侄子王书俊下洞去给王仲伟送信,让王投降。王仲伟看信后大怒,表示宁死不降。王复兴、王书俊也拒不出洞。这时,日寇下毒手了,他们将两条被子用热水浇湿,盖住洞口,两个戴着防毒面具的日寇,向洞内投放了两颗毒气弹。下午四点,日伪军将南、北两个寨门放火烧毁。

夜里,日伪军把全村所有猪、羊、鸡杀尽,大吃大喝。12日上午,日伪军将王仲伟、王复兴、王泉庭三家的房屋全部烧为废墟。

日伪军撤出彭店的当夜,群众从村边东沟下挖通神仙洞,将王仲伟及其带入洞中的队员,还有王仲伟的两个孩子王书捞(13岁)、王小捞(10岁),他的哥哥王复兴、侄子王书俊,共计25人,从洞内抬出。经抢救,除王宗佑一人得救外,其余24人全部壮烈牺牲。



口孜之战

1944年12月初,日寇纠集了洛阳、偃师、巩县、登封、伊川等八县的日伪军1000多人,在日军联队队长梅协的统一指挥下,企图从西口孜的北、西北、西三个方向,向西口孜进攻,攻下西口孜后,和巩县、登封、伊川的日伪军汇合于佛光峪,从而实现其六路进攻,中心开花,一举荡平佛光峪抗日根据地的狂妄野心。

当时,皮徐支队主力已转移到外线作战,守卫在口孜的只有县独立团的一部分战士和口孜的民兵自卫队。偃师抗日军民获悉日伪军要来“扫荡”的情报后,迅速进行了动员,昼夜巡逻,严加戒备,投入到了反“扫荡”的斗争之中。

12月4日拂晓,从缑氏出动的一路日伪军,首先到达西口孜的西北侧,与我巡逻的民兵遭遇。民兵一方面擂鼓敲锣发布警报,一方面和敌人进行战斗。当即打死2个日寇,缴获两匹战马。天亮时,从槐庙出发的另一路日伪军也赶到口孜村北,两路日伪军汇合后,由日军大队长赤田指挥,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向守寨民兵发动攻击。西口孜民兵400余人,在正副大队长受伤的情况下,充分发挥300余支步枪、手枪、掷弹筒和大刀、长矛的作用,随着“同老日拼了”的吼声,大开寨门,一齐冲上去和敌人搏斗,砍杀日寇20多名,把敌人的进攻压了回去。随后,县武装科长裴子明带着60多名民兵从佛光峪赶来增援,缑山区干队、二郎庙、西管茅等周围几十里的各村民兵和群众,都自动赶来助战。抗日军民从两边出击西北侧日伪军;其中一路民兵150多人在九连侦察员胡友文、杨跃国的带领下,向西北和北边两路日伪军的结合部插入,另一路十几名民兵,手持大刀、长矛,出西门以隐蔽方式接近日伪军,在相距十几米的敌后,猛扑日伪军机枪火力点。

12月4日,战斗进行了一天,在佛光根据地民兵的英勇抗击下,日伪军死伤100余人,天黑之后,撤回府店和缑氏据点。



碾道湾战斗

1944年12月5日拂晓,偃师后峪村(包括西窑、李家沟、东窑、乔家寨5个自然村)民兵接到佛光村公所通知,日寇进攻西口孜,要后峪村民兵迅速赶往东九龙角,从侧背增援西口孜。

民兵大队长王仓一面带领西窑民兵支队部分民兵先行出发,一面通知乔家寨、刘家寨民兵随后赶来。他们刚出村,在东山嘴放哨的民兵李天禄看到一小队人从东顺沟而来。当那一小队人走到西窑与东窑接合转弯处时(那里有一盘石碾,人称碾道湾),东村的民兵群众也闻声赶来,将那伙来路不明的人夹在中间。日寇见势不妙,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示意机枪手和其他几个人过河抢占高地。民兵王呼兰、李克信、王明聚等人见日寇机枪手向小河南边跑去,就纵身跳下五、六尺高的土坎,斜插过去拦截敌人。站在路上的日寇,还未来得及举枪,民兵们一拥而上,民兵们个个踊跃,人人争先,奋力向日寇冲杀。片刻之间,碾道湾已撂下五、六具日寇的尸体,其余几个日寇见势不妙,拼命夺路向南逃跑。日寇机枪手窜过小河,爬上南坡,将机枪架在一块岩石上,向民兵疯狂扫射。民兵们冒着弹雨,奋起直追。

日寇指挥官这时已爬上了大肚岭,但追击的民兵已从四面包抄上去。十五、六岁的儿童团员李元寨、刘兰、乔仁松等5人很快接近了日寇。日寇军官在垂死之际,猛地磕响了腰间一颗手榴弹。李元寨、乔松仁、刘兰、王明聚和日寇军官都被炸伤。李元寨的伤势最重,手碗炸进了弹片,肚子三处受伤,右腿被子弹打穿,鲜血把棉鞋都灌满了,但他强忍身上的巨痛,猛然抽身跃起,抓起砍刀向日寇头上连砍三刀,这个日寇军官立即成了英勇小民兵的刀下之鬼。这个日寇军官就是曾在中条山打败国民党正规军、凶狠残暴的日军联队队长梅协。

这次战斗,根据地民兵有5人受伤,但消灭了以梅协为首的日伪军13个人,缴获白朗宁轻机枪一挺,步枪、冲锋枪、手枪共计11支。



中共豫西特委旧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创举,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壮烈光辉的篇章。一九三八年八月至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驻洛阳县第五区梁村梁家祠堂,今偃师市诸葛镇梁村。领导豫西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救国斗争。

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中共洛阳县委组织部长赵天锡分别以梁村小学教员、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组织开展革命工作。梁村小学教员肖心田、杨毓柱、张默和大同乡联保主任梁同立等都是中共党员。在此条件下,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和豫西特委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长郭晓棠、秘书长席国光曾多次在梁村梁家祠堂秘密召开重要会议,与中心县委书记和各县县委书记研究部署工作,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豫西特委改组为中共豫西省委,中心县委改组为地委,其中洛阳、偃师两个中心县委合并为中共洛阳地委,亦称洛偃地委,加强了对抗战的组织领导。

一九三八年秋,中共豫西特委《前锋报》创刊,印刷所设在梁村小学分校禹王庙魁星阁里,印刷工具只有一架旧砂布油印机、一块钢板、一个订书机、一把裁纸刀。编辑张默、王华堂和徐安石等同志白天教学,晚上编印报刊,每期只能印400份,经特委交通员符一成带到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再送往豫西各地。《前锋报》刊登的重要文章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共党史》等,指引了豫西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革命斗争。



十三无名烈士纪念碑



1944年12月7日,日伪军占领了佛光,佛光寺成了日军的一个据点。

守在佛光寺据点里的日本兵有一个中队约100多人,他们最害怕夜里放哨。

佛光峪是嵩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的连接枢纽,群众有“一盘碾,转三县”之说。抗日军民当然不会让它长期驻扎下去。为了使嵩山和箕山连成一片,皮徐支队决定拔掉这个钉子!

1944年12月30日夜,皮徐支队三团由巩县西进,三十五团从登封白栗坪北上。根据判断,袭击佛光峪,外围的日伪军一定会赶来增援。所以,部署三团的几个连埋伏在佛光以北的九龙角山上,阻击从偃师县城和缑氏方向来的日伪军。偃师县独立团400多人在西南山地配合作战,阻击从登封来援之日伪军,三十五团担任主攻。

凌晨一点,二连突击排摸掉了日军的哨兵,八连偷袭开始。突击班的战士翻墙进入据点后,悄悄地爬上屋顶,揭开瓦片,向日军住宿的屋内甩手榴弹和打冲锋枪。与此同时二连三排在寺院东北角的院墙上用地雷炸开了一个大洞,突进院里,一边猛打,一边架起梯子登上北楼,占领了楼上制高点。日军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惊慌逃命。

寺院内的50多个日军官兵被歼灭了。这时,外出“扫荡”的50多个日军官兵听到据点里剧烈的枪声,马上赶回来增援。王诚汉团长立即命令撤出战斗。他自己带领八连迅速占领了村后一座叫骆驼骨堆山的山头,日军紧接着也往上冲,战斗非常激烈,双方在山上拼起了刺刀。有的战士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日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

袭击佛光峪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共歼灭日伪军100多人。日军两天后,不得不撤掉了佛光寺的据点。此次战斗,我八路军牺牲13名战士。为纪念抗战死难的烈士,佛光山区群众把这十三名烈士埋在一起,并树立了一块墓碑,即十三无名烈士纪念碑。



缑氏战斗旧址

1945年2月,王树声司令员率三个支队,渡黄河南下,建立了河南军区。豫西抗日先遗支队胜利完成了任务,改编为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偃师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时,日本鬼子的伊河以南地区到处挨打,无处存身,被迫将各处的千余名伪军集中,盘踞在缑氏镇的三个据点内苟延残喘。日伪军浮山乡乡长秦敏修带百余名伪军驻在缑氏镇中心的磨盘胡同五层楼上;日伪景阳乡乡长吴桂五带伪军150余人盘踞在缑氏镇东门里泰山庙天齐楼上;日伪皇军司令贾世勋带伪军800余人驻在缑氏镇北门的北大寺内。为了保卫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一支队决定彻底消灭盘踞在缑氏的日寇和伪军。

4月22日(农历3月11日)晚,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偃师县独立团,区干队和当地民兵,在皮定均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开始围歼缑氏伪军。具体布置是:第一支队三团从西侧包围,三十五团攻击东南角,偃师县独立团一、二中队围困正北面,三、五、七中队和景阳区干队在缑氏镇北侧各路口埋伏,准备打援。缑氏南寨门为我军的突皮口,这里是秦敏修防守的五层楼。经过一夜激战,首先歼灭了盘居在磨盘胡同五层楼上的敌人,伪军头子秦敏修率残部逃到北大寺贾世勋处。

23日拂晓,一支队和民兵又猛攻泰山庙天齐楼,日伪景阳乡大队长陈连升见势不妙,跳楼逃命,被击毙于东寨墙下。其余敌人妄想冲出包围逃命,逃到东门外沟下,除吴桂五等九名残敌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23日上午,残敌全部龟缩在北大寺内,贾世勋已在昨夜逃跑,全部伪军由秦敏修指挥,企图负隅顽抗。一支队、县独立团和参战民兵在皮定均司令员指挥下,集中七门追击炮,十二挺轻机枪,对准伪军炮楼,随即开展政治攻势。伪军在支队军事、政治的强大压力下,求救无望,陷于绝境。终于在23日下午被迫缴械投降,匪首秦敏修束手就擒。

缑氏战斗,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全歼敌伪1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81支,迫击炮11门,轻机枪10挺,掷弹筒6个,炮弹250发,步枪子弹3570发,手榴弹262颗,战马8匹,电话2部。



张之朴故居墓地

张之朴(1895年——1945年10月5日),又名张玉坤,偃师牙庄村人,佃农出身,幼时拜邻人吴介人为师,1912年到洛阳就读免费的外语学校,一年后因父母病故,辍学务农。

1914年,张之朴赴陕西加入靖国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1924年张之朴任河南警备司令,1925年经王泽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豫西军委书记、河南军委书记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6年,张之朴受组织指示,在北平参与组织“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常委,回河南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任豫西抗日义勇军总指挥。1938年他在洛阳接受豫西特委和河南省委的领导,配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捕,判以无期徒刑。后由组织营救,因病保释。

1944年,张之朴回豫西组建了“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并任司令。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遗支队挺进豫西,张之朴与之配合作战。1945年2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为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张之朴仍任司令。在军区领导下,转战南北,为创建河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挑起新的内战,向豫西根据地发起进攻。河南军区和豫西先遣支队奉命南下,离开豫西。省委和支队党委决定,张之朴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仍在嵩山地区坚持斗争。张之朴把部队带到巩县嵩山附近,凭借山势的险峻,击退了国民党地方保安队的一次次进攻。

1945年10月4日夜,因叛徒告密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被敌人包围,张之朴在突围中被捕。1945年10月5日下午,敌人在巩县瓦公川姜背枣岭,把张之朴杀害。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21:05 , Processed in 0.0432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