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偃师水路交通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交通是构成村落、城乡、社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它常常受到该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历史上,偃师曾为七朝帝都,天子脚下,自然繁华,从交通设施到交通工具,都有优于他方的优势,但“君”之行并非民之行。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黎民百姓,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改变着自己的交通环境和交通工具,以适应自身的生存。民间素有“修桥补路积阴功”之说,可见偃师的先民们在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交通环境。
  偃师的交通就水路而言,有伊洛河飞舟而下,直入黄河,单水运方面就十分方便,历史上曾为全国的水运枢纽。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每年由洛河漕运到长安(今西安)的粮食多达400万石到600万石。隋唐时代,偃师作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水运相当繁荣。当时,从偃师乘船东通渤海,南达苏杭,北抵涿郡(今北京一带),西至长安,后来,随着国都的迁移,政治环境的变化,伊、洛河水运逐渐萧条起来,但是水运事业作为一个行业,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全县从事水上航运事业的仍在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喂羊庄、纸庄、古城、枣园、塔庄、石家庄等伊、洛河沿岸村落从事水运业的人员较多,最兴旺时全县船只约有400余艘。这些船只多为顺河船,船运上至洛阳,多装运巩县煤,返运时装运食盐、百货和日用杂货;下至郑州、开封、济南,天津、北京多装运煤、青石和盐。水手还远赴伊河上游的嵩县、栾川和洛河上游的卢氏、洛宁,将大批竹竿、木料结筏运回偃师或运到巩县以供群众需求。运回的多为房料:屋梁、檩、椽子,均在圆木的两头锛成平面,在平面上凿个眼,然后用青竹竿劈好后穿成木排,层层垒起,顺流直下。水手们在木筏上用芦席和竹劈搭成半圆形的窝篷、锅碗、铺盖等生活用具都在窝篷之中,半路上到了方便的地方,水手们到岸上支锅做饭,到了天阴下雨水势汹涌的时候,水手们就蜷缩在狭窄的窝篷里,遇住水浅的地方,水手们还要下筏拉纤。水手们经年累月都是赤着脚,夏天炎热的时候,他们或是光着膀子或光着屁股,生活非常艰苦。就是沿伊、洛河下行,直至黄河以下,水手们更是危险重重,所以旧时就有一句俗话说是:“煤窑里的矿工是埋了啦没有死,河上的船工是死了啦没有埋”,可见船工危险之大。不论是船只还是木筏,统统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有些幼小下船,在船上渡过一生。
  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的黄守才,就是著名的船工,后来被渲化为神,即黄大王爷。不论是伊、洛河沿岸,还是黄河沿岸,多由建黄大王庙奉祀这位神话人物的。沿河渡口繁多,每日全县渡口运客量约五六百人,多则上千人不等。不过摆渡船为平板船,无船桅和帆篷。摆渡船对渡口两岸附近村落的村民外出乘船实行免费,其他渡客收费也很低。解放初期,偃师在巩县黑石关建立航运管理站,对伊、洛河行驶的船只和船工进行管理。1953年,伊、洛河偃师段成立三个水运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水上运输合作社,同年又成立了偃师县航运人民公社。后来,由于伊、洛河上游修建了水库,筑堤建闸,航道阻断,加上铁路、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从1970年12月开始,偃师航运社撤销,偃师的水运事业除两岸渡口尚有船只摆渡外,偃师的顺河水运就此结束。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7 07:23 , Processed in 0.0642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