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上有三个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
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在那里待了五年,当时还是隋朝时期。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和他的兄长逃至长安(当时已经是唐朝首都),之后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这里他们兄弟二人花了约二到三年的时间继续深研佛经。
622年玄奘29岁那年剃度出家。之后他离开他的兄长然后回到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
玄奘自出家以还,便曾经计划往天竺学习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终于由长安出发只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前往,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过的寺宇包括当时有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主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次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被当地僧人尊称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启程回国,并将当地的约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 (故称),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故大雁塔成为了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回到中土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这一部份。这些佛经之后再传往韩国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见解以及翻译与注解经文的努力而创始了法相宗。虽然这一宗派没有持续很久,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深深的影响了其他较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师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因为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也是研究印度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唐玄奘悄悄地离开长安,开始了去印度取佛经的西行旅程。他亲笔写下了此次旅行的记录和见闻——《大唐西域记》——他经过了110个国家,听闻了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佛教理论及学术价值。该书在印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在玄奘取经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发掘了那烂陀寺的遗址,印度的历史学家根据该书重建了印度的历史。(参考《中国宗教》2006第4期第32~33页)
明代吴承恩由唐玄奘取经这一事件胡编和虚构出《西游记》,其历史价值和佛教理论及学术价值远远低于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西天取经”,这个传诵了1000多年的故事终于有了第一个“现代版”。时隔1377年后,中国两名高僧于7月19日启程,他们将沿着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用4个月重走取经之路,最终抵达印度。这是一次让中印两国媒体期盼已久的活动。上千年前,玄奘历经艰险从天竺取回了600多部真经,长久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潮流;今天,两位当代中国高僧又将把书法家手抄的《大唐西域记》等贵重礼品带给印度朋友。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一位中印问题专家这样表示,只有提起玄奘,才重新勾起印度人对中国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一下子拉近感情的距离。而即将赴印的高僧明贤法师则说:“那是把从传过来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回赠过去,提醒印度人,中印之间曾经有过那么美好的交流。”
现代“唐僧”带去三件礼物
7月19日上午,中国高僧“重走唐僧西行路”启程祈福大典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08位高僧齐聚广州体育馆,为大陆明贤法师、台湾慧在法师和6名护送行者举行启程祈福大典。盛大的启程祈福大典后,两位当代“唐僧”前往西安,从那里踏上通往印度的那条玄奘取经的艰辛道路。
行前,明贤法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重走取经路”的条件比玄奘当年要好得多,有一支十几辆车、几十人的后勤队伍支持,但步行仍是他们最主要的西行方式。遇到确实难以通过和危险性很大的地方,他们才坐飞机或汽车等通过。他表示,他们肯定会停留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其中大多数交流活动在印度举行,主要在那烂陀寺,那里是玄奘在印度学习和光大佛法的地方,同时也是印度佛教鼎盛时期最大的寺院和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在后来的《西游记》里,那里就代表着“西天的大雷音寺”。
与玄奘去印度求取真经的目的不同,两位新“唐僧”的西行,给印度带去了几件珍贵礼物——一套中国当代书法家手抄的记录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一套《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另外还有一尊玄奘的塑像,是取黄河壶口瀑布的水、黄帝陵土和台湾阿里山的土、日月潭的水,和在一起塑造而成的。因此,对于此次西行的最大目的,明贤法师说,那是把从印度传过来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回赠过去,提醒印度人,中印之间曾经有过那么美好的交流。
明贤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的西峰寺任方丈,担任江西佛学院副教务长,今年33岁。他告诉记者,原本他甚至不愿意介入重走玄奘取经路的这种俗世举办的活动,他特别担心这是一个商业活动,会给他的修行带来不良好的影响,但一个居士的提醒打动了他——“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句话使他毅然决定走到这条“取经路”上。另一名西行僧人是台湾的慧在法师。他一直在美国读博士,不久前才被台湾佛教界推选接替身体不好的师兄。与两位“唐僧”一起西行的还有6名行者:2位博士、1位画家、1位有过印度独立旅行经历的作家,以及2位武林高手。
印度教材讲述玄奘故事
中国高僧重走玄奘路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受到印度很多媒体的关注。近几个月来,当地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国高僧将重走取经路的消息。印度民众也大多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此事。
在如今的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硕士生辛仁杰介绍,他的家乡在比哈尔邦,距离那烂陀寺遗址很近,小时候他经常听母亲讲玄奘的故事。玄奘的坚忍不拔、宽容大度和博学多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便把玄奘当成自己的榜样,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种子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辛仁杰去年代表印度到中国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更多的印度人知道玄奘是通过课本。记者在新德里泰戈尔学校初一学生今年使用的《英语》教材(相当于我国的《语文》教材)里发现,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佛的影子》,讲的是玄奘如何感化印度一伙强盗的故事。
印度如此推崇玄奘,更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由于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印度的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曾有相当长的时间,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的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的历史。《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了玄奘关于南亚大陆100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成为当时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最详尽的记录。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库什那迦、兰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的印度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也说,“我们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中印太缺乏交往
明贤法师对本报记者说起过这样一件事,玄奘在那烂陀寺的时候碰到了不少中国僧人,一些人还把自己翻译好的佛经交给玄奘,让他带回去。当时,有这样的话,说“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出长安。去时几百归无十,后辈那知前辈难”。由此可见,即使在那个交通条件极其艰难的时代,仍有不少人坚定地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往来跋涉,学习真经。
然而,在今天喜马拉雅山已不能成为阻隔相邻的中印两国之间往来的障碍,人们即使走陆地,也不用再绕开青藏高原了,在这种背景下,新“唐僧”重走取经路仍然被媒体热烈地关注。一些研究东方历史的学者说,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两国人民心里非常渴望交流和交往,二是现在的两国民间交往还是太少了。
7月6日,中印两国陆路边境唯一有公路连通的西藏乃堆拉山口热闹地开放成边贸通道。除了第一天庆祝仪式后有98个边民来到了中国一侧的边贸市场,迄今,半个月过去了,一共只有5个印度商人在某一天过境到中国来。不是印度民间没有多少人想来,有好几天,想穿过山口来做边贸的印度边民在印度一侧的印度海关门口排起了长队,但是,海关却不给理由地封了关。研究中印关系的专家说,中印之间的民间交往还是需要继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明贤告诉记者,他带了手提电脑,路上,他会争取每天都写博客,百分之百真实地记录下在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回来后,要争取写一本“新中国西域记”。在这样且行且记的文字里,我们一定可以看到两国民间对彼此文化交流和往来的真实心态和愿望。
许多致力于中印友好的专家都认为,中印关系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什么边界问题,而是中印人员往来太少,致使中印互不了解,导致双方难以建立互信。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称这是“中印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印两国总人口24亿,每年双边往来却只有近40万人次,不及中国与新加坡的1/4,更无法与中韩每年400多万人次的往来相比。现在每周从北京飞往印度的飞机仅有3个航班,而中韩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65条定期客运航线,每周375个班次。
不仅中国人对“重走玄奘路”寄予良多,印度人同样充满期待,希望由此增进两国感情。但印度有媒体理性地指出,这次活动一定不能异化为一场作秀,而应该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推进两国交往的友谊之旅。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一位中印问题专家说:“重走玄奘路,也许能使中国重新找到与印度失去联系的纽带。”本报记者程刚本报驻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特派特约记者任彦陈继辉陈一鸣 梁燕
《环球时报》 ( 2006-07-20 第16版 )
“中印友好年”两位新时代“唐僧”西天“送经”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和唐僧玄奘诞辰1406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佛教协会等机构主办的“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19日正式启程。大陆的明贤法师、台湾的慧在法师在6名“行者”的护送下西行“送经”。西行团队将沿着唐僧玄奘的足迹,用4个月时间重走西行取经之路,并将中国佛教禅宗经典《六祖坛经》等作为文化交流的礼物送至印度。
中印边界乃堆拉山口关闭四十四年后谨慎通关
从战争——冷战——互喊朋友——通关,虽然谨慎缓慢,但地处中印边界的乃堆拉,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寂寞山口,在充当了44年的军事禁区后,重新迎来久违的商人。山口的贸易重建,初步打通了青藏铁路至南亚的通道,也更有利于把包括南亚和中亚在内的地区,带入更长久的和平。
当年,玄奘法师发下宏愿,要光大佛的教法,但是因为当时印度东传至中国的佛经只是少部分而已,他就立誓前往印度取经。当玄奘法师越过葱岭(中印边界),那是现在的喀什米尔高原,群山高耸入天际,个个皆白头.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座小山,山顶是黑色的,这很奇怪吧?
玄奘法师就好奇的走过去,想探一探究竟.当他走到小山脚下时,发现黝黑黑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他一看,更好奇了,因为那好像是人发,人的头发有那么粗的吗?他继续向上走,到达山顶时,他发现黑色的部分还有微温.于是,法师知道了:这是一个入定的修道者,但是,身躯怎么这么高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法师就开始挖掘,他小心翼翼的把这个"大个儿"头部周围的冰雪尘土清理干净,最后整理到肩部时,玄奘法师站在大个儿的肩膀上,身高刚好到大个儿的耳朵的一半.接着,他按照规矩,拿起引磬敲着:叮~~~叮~~~叮.
过了一会儿,大个儿终于出定了.当他张开眼睛,摇动身体时,身上的尘垢冰雪掉落的声音,如同山崩一般,轰隆轰隆的,好不吓人喔!大个儿左右张望,说:“谁叫我ㄚ?”。玄奘答:“是我啦!”。大个儿:“你是谁?你在哪里?”玄奘:“我是东土大唐的人,现在要到身毒(印度古名)留学取经.我现在站在你左边的肩膀上.你又是谁啊?怎么这么高大?你在这儿干什么啊?”
大个儿说:我是前一个佛(迦叶佛)的末法时代的人,因为已经没有佛法了,我自己修道证得阿罗汉果,但是没有佛的印可,所以我在这里入定,要等释迦牟尼佛来帮我印证.玄奘说:哎啊!释迦牟尼佛来过了,又涅盘走了啊!
大个儿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那我再入定等弥勒佛好了.说完眼睛一闭,就要入定去也!玄奘说:且慢,你在这里入定,如果弥勒佛来了你又错过,那怎么办?我看这样好了,现在释迦牟尼佛刚走一千多年,是像法时期,佛经佛法还在,我就是要去留学取经的.干脆你到中国去投胎,等我留学取经回来的时候,我来教你.你觉得怎么样啊?
大个儿想了想,说:好啊!但是我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啊?玄奘说:你就向东边太阳升起的方向一直走过去,就会看到长安城,你就到城里最大的房子里去投胎.大个儿说:喔,那我知道了,再见!
话说那个阿罗汉听从玄奘法师的建议,真的就直奔东土而去投胎转世了,至于投胎到哪里,且待慢慢说来.
实际上,三藏法师是要他投胎成为唐太宗的儿子,等他学成归国,再度他出家,想要效法印度悉达多太子的因缘,塑造一个再世佛陀.至于能否如愿,且待下面分晓.
当下,玄奘法师继续前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印度国境.当时印度佛法自世尊灭度后,基本上分为性相二宗.其中法相宗初为弥勒菩萨所造之论(瑜伽师地论)立宗,后有无著世亲二菩萨广传此宗,再次为护法菩萨,后有戒贤论师.此五者合称天竺五大论师.(何谓法相宗待以后有机缘再介绍)
当玄奘到达印度之前,戒贤论师在90几岁时本来要入灭,但文殊菩萨现身阻止,要他留形住世等中土的有缘人到来,传法后才准他离开.玄奘法师去见戒贤论师时,戒贤已经将近一百二十岁了.他高兴得流下眼泪,说:我等你好久,你终于来了!于是玄奘法师就从戒贤论师学唯识法相,并且深得意趣,后来回归中土,广传此宗,是为中土唯识法相宗初祖.
玄奘法师在印度前后约停留了十八九年,当他回归中土那一年,其道友发现寺前杨柳枝朝东,因此大家盛传玄奘法师即将回来了.于是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当他接近长安城那真是轰动,连唐太宗都知道了,并且以帝王之尊,亲自郊迎,由此可见唐太宗礼贤下士之心。.
当玄奘回国后,太宗经常召见,有一次玄奘记起了叫阿罗汉投胎之事,他就问:皇上,您在19年前某月某日有否得一皇子?太宗说:怎么问这个?玄奘当下把阿罗汉投胎之事说了.唐太宗说:我回去查查看.又隔了几天,玄奘又蒙召见,他立刻问皇上查询的结果如何.唐太宗回答说:没有耶!
玄奘法师觉得很奇怪,难道投错地方了吗?于是他请唐太宗帮忙寻找,而唐太宗也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他下令长安城人口普查,凡是19岁的青年一律造册呈报.并且召集供玄奘法师认人.而玄奘法师一下子就在许多19岁的青年中认出了那个大个子.一查之下,这个青年竟是大臣尉迟敬德(恭)胞兄之子.玄奘法师就向唐太宗报告此事.
当然,玄奘法师就要求这个尉迟公子出家,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因为他投胎为人,虽然前世修得阿罗汉果,经入胎,处胎,出胎三个阶段也已经迷失,忘了前生的志业.(所以民间流传投胎前要喝孟婆汤,让你忘记前生之事.)
一天小厮忽报说玄奘法师登门化缘,尉迟公将军忙迎进玄奘法师,顶礼拜过。玄奘法师说自己贸然造访,是有事相求,还望将军不吝布施。尉迟公听后慷慨地说,斋供佛门是自己平生最大的宿愿,请大师明示,一定有求必应。
玄奘法师说道:“几日前令公子与贫僧有缘相识,我观他相貌堂堂,器宇非凡,颈有玉枕,十指皆盘折如印,实为佛门大器。故欲度之为僧,为我佛门立一无量功德,还望将军成全。”
尉迟公听后直觉得热血沸腾,头上热气直冒。他怎么能舍得放爱子去出家呢?因此讪讪地说:“犬子一向粗野,怎么配大师度他?”分明舍不得爱子出家。
玄奘法师说,像窥基这样的将门佛子,非将军无人能生养;除贫僧无人能发现,实为难得的僧才啊!将军如果爱他,应当帮助他。有道是一子出家、七祖成佛。这是盖世功德,浩瀚福田。于国有益,于家有望,于人有利,于已有德。望将军三思,说一不二。
一席话说得尉迟公心悦诚服,思前想后,在情在理,何况他早已说过有求必应的话,因此当下同意了。不料,早在门外听了很久的窥基突然闯了进来,大声说:“我不愿意!”
又隔了几日,玄奘再次来到将军府。随身还带来了一个西域神童。将军使命窥基出来拜见法师,并要他把自己写的兵书带上,当面向法师诵读请教。
窥基不敢违抗父命,只得带上兵书,出来拜见法师。玄奘法师说:“听说公子写有数千言的兵书。贫僧今日特来欣赏,请公子念来听听,以饱耳福。”说完目视身边的童子,要他留神注意。
窥基不知就里,洋洋得意地诵完他自己写的兵书。玄奘待他念完之后,就对尉迟宗将军说:“公子所诵的是无名氏所写的古代兵书,不足为奇。”
将军不信,玄奘说如果不信,可叫这名童子诵来,他早巳读过此书。童子依言一字不差地诵了出来。
尉迟公将军听了,勃然大怒,骂儿子欺世盗名,喝令将此逆子关禁闭。玄奘法师立刻替公子求情,说与其这样,不如让我度他出家,将军这才答应免于惩罚。这时窥基早看出玄奘的用意,执意不从。玄奘“化缘”又一次失败。
玄奘法师向唐太宗报告这个状况,于是唐太宗就下诏给尉迟公,大意是他对学佛修行非常有心,但是因为贵为皇上,必须以天下苍生为重,因为听说尉迟公的侄子英敏绝伦,故要求其代表皇帝出家云云.这下子尉迟公子就推辞不得也.然而,他还是要故意刁难抗拒.于是他就要求说:从小早已熟读诸子百家,如果要他出家,不得禁止他阅读的权利.于是,玄奘讨得皇帝要窥基出家的诏书,终于将窥基“逼”入佛门。
窥基无奈之下出京,气哼哼地说:“你一定要我出家也行,不过我有两个条件,若答应了我即刻出家,否则我宁可伏剑而死,也不出家为僧。”
玄奘问道:“哪两个条件?”
窥基说:“我要吃酒吃肉,不断荤腥,我要美女陪伴,不断情欲。”
话未说完,将军气得一迭声地直骂:“逆子!这那像和尚,分明是酒囊色鬼!”
儿子也不示弱,抗声说“若不依从,我立刻饮剑而亡!”说着便抽出了腰间的宝剑。
玄奘法师忙将袍袖一拂,止住窥基说:“不必性急,我佛慈悲为怀,大开方便之门,贫僧依从你就是了。”将军不解地望着法师,玄奘又不便说明缘由。
第二天,窥基果然应诺出家。这时窥基年仅十七岁,正式受度为玄奘的入室弟子,便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窥基在大慈恩寺住下后,开始几天他依旧喜爱四处游玩。出行时有三辆车子,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有一天,他听寺院钟声感觉越来越熟悉,突然醒悟“我的老天,我这是在干什么呀”,立即把所有美女赶了回去,专心修行。
从此,窥基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据《史传》记载。唐朝道宣律师系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高僧也有他“看走眼”的时候。
有一天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很欢喜。但是他以为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可对於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左等右等,中餐竟然没有送到,眼看时间已经超过午时,他只好跟窥基大师连声抱歉,只好大家一起饿肚子啰。(道宣律师厉遵佛制,日中一餐,过午不食。)而窥基大师也不以为意。于是两人聊天喝茶,不觉日之将暮,于是道宣律师大力留客,请窥基大师留宿一晚(他要窥基享受一下苦行的乐趣,睡一睡茅棚看滋味如何),窥基大师于是留了下来。
当晚,道宣律师一如往昔整晚打坐,不倒单,胁不至席。而窥基大师呢?却是翻来覆去,而且酣声如雷。道宣律师被他吵了一整晚,他心想:这还像出家人吗?明天一定要好好的数落他一顿。
依照出家人的礼仪,行住坐卧都有规矩的。常言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像窥基大师这样睡姿的出家人大概很少了。第二天一早起来,道宣就开始数落窥基大师的不是,说他睡没有睡相,不守规矩,而且酣声如雷,害他整晚不得休息。
哪知窥基大师却说:昨晚吵得人家不得安眠的,不知道是谁哩!昨天晚上有一个人在打坐,半夜有只虱子咬了他一口,这个人抓住虱子,想要捏死它,但是一想,不能杀生,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虱子往地上一丢,那只虱子不幸摔断了一条腿,整晚哀哀叫,害我不得安眠。
道宣律师一听,哑口无言,因为昨天晚上真的有一只虱子咬他,被他丢到地上....
窥基大师离开后,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地,我进不来!”道宣律师一听,羞愧万分!
佛家有言:“初地不知二地事,等觉不知妙觉事”。身为律宗始祖的道宣法师尚会对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看走眼”,更何况是一介凡夫乎!诸法实相义,惟有佛与佛方能究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