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园 发表于 2008-5-28 09:10:56

说说你所知道的古人咏偃师的诗篇

大家都出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古人咏偃师的诗篇。。。。

[ 本帖最后由 杨树园 于 2008-5-29 09:03 编辑 ]

杨树园 发表于 2008-5-28 09:24:27

宿永庆寺 -----唐·武则天

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
帝子西飞先奴远,不知何处夜吹笙。(永庆寺现存有武则天篆书碑刻残部)

附:永庆寺,是玄奘法师幼时学习佛经的地方。位于处207国道以北、造纸河以南,占地数百亩。   武则天信奉佛教是与玄奘大师的影响分不开的,她也是从玄奘那里知道缑氏和永庆寺的。所以,她多次来到永庆寺并留下了流芳千古的瑰宝。由此可见当时永庆寺在佛教界的唐代地位就已非常显赫。

小乖 发表于 2008-5-28 09:29:23

這個就不知道了#52

杨树园 发表于 2008-5-28 09:41:37

王子晋庙 —唐·白居易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倪裳散序声。
附:王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名晋,字子乔。喜鹿、爱吹笙。据传,某年七月七日于缑山之巅乘白鹤升仙而去。后人称“升仙太子”。缑山在缑氏镇东南方向,上有武则天撰文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

杨树园 发表于 2008-5-28 09:46:51

出来顶帖了~

杨树园 发表于 2008-5-28 09:52:11

拜马涧 —宋·范仲淹

传闻王子晋,涧边遗逸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皆可知。
未必真龙媒,悠然在平地。
附:马涧,即马涧河。源于嵩山,流经缑氏注入洛河,全长约15公里,下游称“造纸河”。

惊起一鸿 发表于 2008-5-29 09:01:24

谁知道或找到咏偃师的诗词展示出来.   

DLWXMTCJLB 发表于 2008-5-29 10:26:49

我们不知道,你多发一点.

秋水 发表于 2008-5-29 10:45:56

草原烈火 发表于 2008-5-29 11:34:17

不愧是搞旅游的,知识都放在你的脑袋里了。^_^

惊鸿 发表于 2008-5-30 12:29:31

神杖在手 发表于 2008-5-30 21:24:35

「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杜甫
  平居丧乱后,不到洛阳岑。为历云山问,无辞荆棘深。
  北风黄叶下,南浦白头吟。十载江湖客,茫茫迟暮心。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59岁死在由长沙发往岳阳的船上。万幸的是他死后4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终于把其骸骨迁葬于此:偃师首阳山下的杜楼村,与他的祖父杜审言、远祖杜预朝夕相伴。日前,偃师市决定把杜甫墓扩建为“杜甫纪念馆”。杜甫墓园此前比较简陋,而今要扩到80亩,使之成为一个凭吊诗圣的理想场所,真是令人欣慰。
杜甫诗:忧中藏剑,诗圣原本清狂客
怀着敬慕之情,利用国庆长假,我与几位老者前往拜谒诗圣。提起杜甫,都知道他是河南老乡,都知道他生在巩县(今巩义市),都知道他是一位终生“忧虑”的人:忧天忧地,忧国忧民,忧安史之乱,忧朝廷安危,忧“国破山河在”,忧“路有冻死骨”,总之是见啥忧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虑得自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以很多人在敬重杜甫的同时,又可怜杜甫,不喜欢杜甫,觉得他没有李白豪放潇洒。
其实这是误解。
这次到杜甫墓,见到了几位研究杜甫的专家学者,又把杜老先生的诗“温酒”一般过滤了一遍,算是对这位河南老乡又有了新的认识:杜甫的“忧”中,竟藏着“傲”!藏着“剑”!他原是豪放甚至狂妄的人,是一个不把名人放在眼里的人,觉得自己与两汉的杨雄、班固也相差无几!其实也就是这样,他小小年纪,已经与众不同,爱思考,富想象力。6岁,到巩县东南的郾城看人家“舞剑器浑脱”。舞者手持宝剑,全身戎装,表现一种威武勇健的战斗精神,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50年后,他写的诗中还在追忆当时舞剑者“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气势。由此可见,杜甫的血管里始终奔涌着一种战斗的激情与豪气。
他7岁开始写诗,第一首诗是《咏凤凰》,9岁,书法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别人见他写的书法装了满满一口袋,都感到惊异。到晚年的时候,他可就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了,敢于把晋朝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拿来自比,只可惜我们无福气,如今看不到他的墨宝。但据说明朝人胡俨曾在内阁看到过杜甫亲笔写的《赠八处士》,给人的印象是“字甚怪伟”。
“怪伟”是什么意思?记者不懂,大约说他的字,结构很有个性,与众不同。俗话说“字如其人”,可见杜甫在个性上多少有点“另类”。他的故乡巩县,如今还流传着他的“另类”传说:杜甫的血统高贵,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人称“杜武库”,有着多方面的学问和才能,不仅在对吴作战、统一全国的事业中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法律、经济、天算、工程诸多领域都有成就。最奇的是,这位在今天看来属于理工学科方面的奇才,竟能在对《左传》的研究上卓有建树。所以,杜甫对他的这位13代祖非常佩服,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复合型人才。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其诗歌方面的成就,与当时的沈亻全期、宋之问齐名——所以他的故里百姓说:杜甫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必定要出大名哩,祖坟上就有那棵草呀!
据说杜甫出生后没两年,他的母亲就过世了。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夭折了,所以杜甫曾被称为“杜二少爷”。母亲早丧,父亲又在外地做官,幼年的杜甫,只好来到洛阳,跟他的姑妈一起生活。由于杜甫后来颠沛流离,生活艰难,给人的印象是骨瘦如柴,所以后人都认为杜甫是一个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落魄诗人。其实,杜甫少年时受症不多,吃得不赖,也爱活动,庭前的梨枣树,一天被他“欺负上千回”。所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这是他自己写的诗。当然,上千回,这是夸张,即使他有力气,爬上爬下几十次也就没兴趣了,但可以想象,壮得像牛犊似的他,一日之内,爬上爬上,折腾着过剩的精力,这是真实的。
总之,这里强调的是咱这位河南老乡,并非像一些地方塑的杜甫雕像那样:饿得弯着腰,低着头,两臂张开,左右一摊,好像在说“唉!苦啊......”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杜甫在相当长时间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邀一帮子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又“酷”又洒脱。
杜甫墓:重植绿色,新松定能高千尺
杜甫墓所在的村庄,名字叫杜楼村,与墓址一墙之隔是偃师城关三中。这次拜谒诗圣的路上,遇到了城关镇党委书记魏云堂。他说,我们想把这个中学更名为杜甫中学,以示对诗圣的纪念。记者徒步丈量了一下,从这个中学的大门到杜甫墓,约200米,而杜甫墓东边不到15米,就是教室。若是诗圣地下有知,听到1200多年后的学生课堂上齐声朗诵他的诗篇,一定会感慨万千——所以,当我们看到杜甫墓园被重新规划,拢高了墓堆,砌好了墓墙,新植了松柏,由衷地为诗圣高兴,因为后人没有忘记他,这里拢起的是缅怀,修葺的是人文精神。
据杜楼村的文化人介绍:杜楼这个村名,与杜甫墓没有什么关系,但与杜甫的远祖杜预有些关联。因为杜预不但是西晋大将军,而且是皇室驸马,地位显赫,其封地就在如今的杜楼村附近。刘志清老先生曾专门查过《偃师县志》,发现在明代修的县志上,这个村子叫“土娄”,到清初,开始出现“杜楼”称谓,尤其是到了晚清,“杜楼”这种叫法固定了下来。再后来,以杜甫墓为界,前边(南)半个村庄叫“前杜楼”,后边(北)半个村庄叫“后杜楼”,但不管是前杜楼村还是后杜楼村的人,都以这里有杜甫墓而自豪。
至于杜甫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当地人认为还是因为这里是杜家祖茔的缘故。杜甫的父亲杜闲,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的县令,杜闲的父亲杜审言,也就是杜甫的亲爷,武则天时做过膳部员外郎,后来做修文馆直学士,又是著名的诗人。而杜审言的父亲也就是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做过巩县县令。也就是说从杜依艺开始,杜家重心落到了巩县,杜甫就出生在巩县的南瑶湾村,他的母亲是当时大族清河崔家的女儿。
从杜甫的身世看,其家族世代为官,生活富裕,这使得杜甫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忠实的儒家弟子。儒家讲孝道,所以在他的少年时代,一年内至少两次跟着他的姑妈从洛阳来到首阳山下,为他的远祖杜预和爷爷杜审言扫墓——祖茔的概念,叶落归根的思想,使他执意要死归祖茔,来与他敬重的祖上相伴。实际上正是如此,无论他迁秦州、走陇蜀、离成都、下荆楚,他都时刻不忘中原。最后,在由长沙开往岳阳的船上,湘江浪高,他病加急,临终之时,他嘱咐儿子宗武,一定要使他归葬中原!可怜一代英才,千秋诗圣,就这样落了个外丧。想必那只船的船头,当时也是执拗地朝着北方!
所以今天我们能在中原,能在离洛阳不远的地方凭吊诗圣,实在是一种幸运!因为当时由于经济困难,他的儿子宗武没有力量把他的遗体运回中原,直到43年后,宗武的儿子嗣业才把他的骸骨迁到这里。虽说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毕竟是祖茔宜诗魂!人在临终之时,交代自己的“安身”之所,那可是最后的向往,此等愿望往往非常强烈,受托之人若不答应,死者可能就会死不瞑目!
http://www.photo.ccoo.cn/travel/2005115/20051159034652.jpg

[ 本帖最后由 神杖在手 于 2008-5-30 21:41 编辑 ]

夜的第七章 发表于 2008-5-31 12:55:02

偃师好地方

杨树园 发表于 2008-6-2 09:50:31

12楼   说的好   不但讲 了杜甫的生平    而且把杜楼的来历也讲清楚了    学习了

纳米兔 发表于 2008-6-2 14:16:43

学    习

毛毛 发表于 2008-6-3 22:08:28

《北邙山》唐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毛毛 发表于 2008-6-3 22:09:19

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紫夜 发表于 2008-6-3 23:32:46

看了这个已后,才知道原来杜楼是这么来的

︶ㄣo義o﹎ 发表于 2008-6-3 23:42:44

我就知道一个词,严(偃)师出高徒!


神杖在手 发表于 2008-6-4 08:46:12

http://www.yixingart.com/xubeihong/images/x23.jpg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长349厘米,宽197厘米,布面油画,1928~1930年作。

《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蒋碧微曾回忆:“1928年开始,悲鸿除了去中大教课外,全力创作取材于《史记》田横故事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也回忆:“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徐悲鸿在创作这副杰作时,任务相当艰苦,画面上的每个人物都有模特儿,他先画了精确的素描稿,然后画到画布上。作品1928年开始创作,1930年完成。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田横面容肃穆地拱手向岛上的壮士们告别,在那双炯炯的眼睛里没有凄惋、悲伤,而是闪着凝重、坚毅、自信的光芒。壮士中有人沉默,有人忧伤,也有人表示愤怒和反对他离去,那个瘸了腿的人正在急急向前,好像要阻止田横去雒阳,整鞍待发的马站在一旁,不安地扭动着头颈,浓重的白云沉郁地低垂着。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神杖题注:
一、据说五百壮士中有一人为徐悲鸿本人自画像。
二、此墓葬在现在城关吓田寨村,本人猜测,吓(念he)田寨就为吓死田横之意。
三、墓葬具体位置在今偃师首阳山电厂门口处,因当初首阳山电厂建厂,已发掘。墓碑存于商都博物馆。
四、本人儿时曾多次见此墓,当中大墓碑上有书状小洞。老人曾讲,此为汉王建墓时,曾封一夜明珠于墓碑
      之内,此珠,近观并不能发现,远观方能察觉墓碑内有亮光。后为盗墓者所窃,老人们戏言,盗墓者非本
      地人,应为高手。
五、文中所言“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应以小墓碑为证。

[ 本帖最后由 神杖在手 于 2008-6-4 08:57 编辑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你所知道的古人咏偃师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