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使用秘诀(转帖)
刚才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看到一个帖子,转过来供初学者参考。《在PS时多保留图片细节的方法和经验》
要想保证图片细节不受损失或很少损失,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注意:
1。首先,PS调整图片,需要在TIFF格式下进行,要是在JPEG格式下,会随着调整步骤加多,细节损失越大。如果是JPEG格式的图片,也要转换成TIFF格式再调整比较好。对于原始尺寸不大的图片,最好也要用插值把它变大再调整;
因为JPEG是有损压缩格式,对片子中人眼不易察觉的部位悄悄做了“简化”,因此信息是不完全的,在这个不完全的基础上作调整,尤其是其中被删掉的某些不易察觉的部份,在PS运作中是起着作用的,没有,就难免会使图像变得粗糙;
在本文最后,我会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西北摄鬼兄的一张照片,贴在本社区,最大边长只有600,容量不超过100K,但是在下载以后,通过TIFF插值到数兆,进行调整后再还原到社区贴出,细节并没有减少,看上去还有点“增加”。
2。在做图像的色调和反差的调整时,要想尽量保留图像的原有数据信息,就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Photoshop 里的一些命令,主要是在“图像——调整——”分菜单内:
(1)自动反差(Auto Contrast ) 、(2)自动色阶(Auto Levels ) 、(3)亮度/对比度(Brightness/Contrast )(对于PS1和PS2版本来说,还包括“自动彩色”,对颜色效果也不好,尽量别用);
这个大家可以在操作中自己看,尤其对于原容量比较小的图片,进行这样的操作后,肉眼就可以看出颗粒有所增加和变粗;
我一般是使用“曲线”来作调整:
Ctrl+M可以快速调出曲线界面,图中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有一条直线,右上角管图中较亮的部分,将曲线的右上端向左移动,可以使亮的部分更亮,对于发灰的画面来说,可以更加通透、鲜亮,但是不可过分,否则会很容易形成高光溢出,尤其是人的面部,会很难看;
直线的左下角管图中暗的部分,将其向右平移,可以使黑的色调更黑,也就是俗话说的“黑色下沉”,从而加大了图片中的灰度分级,也就加大了反差,使图片在视觉上更接近真实;
以上两招以后,若人物的面部仍较暗,就需要把直线中部适当向上提,可以加大暗部细节的表现力。但是若是严重曝光不足,这样提升的结果会导致极粗的颗粒出现。所以数码手段并不是万能的。
另外,锐度提升程度要适当,而且不宜提升太多,宁可使用小百分比多提几次。最好是把大块均匀色调的画面如天空、水面,还有人像的皮肤,都反选出去,这些部分锐化的结果只会产生颗粒,没有正面效果;
3。在调好图片以后,要缩小图像尺寸到600x400,有很多人往往是直接调整图像的边长,把图片尺寸对话界面中的长边像素直接改为600,短边在“保持图片比例”选中的情况下,自动变为400左右。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实际上这种做法已经破坏了原有图片的像质。
要想尽量保证缩小后图像的质量,应该在对话框最下面的“分辨率”栏里进行调整:也就是先计算图片长边长度是600的多少倍,就把那一栏里的像素数改为原来的多少分之一。这时图片边长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尽量保留原有信息的前提下缩小图片尺寸,使之成为600x400;
这个办法在图片细节非常丰富时不是很显眼,也许看不出来区别,但是研发PS的专家说,在图像里“东西少”的情况下,是有明显不同的;
4。对准备在网上贴的图片要注意转换色彩空间:
因为PS默认的颜色空间设置是Adobe RGB,而在图片贴出后基本上都是在Windows环境里浏览图像的。Windows环境里图像阅览器都是使用sRGB色彩空间,因此通过Photoshop 修正以后保存的Jpeg图像文件,直接拿到在Windows里观看会有较为明显的色彩细节变化,所以有人总说,我在PS里看得好好的图片,怎麽一贴出来就不是那末回事?——那就是因为没经过颜色空间的转换;
这个对话框在“编辑——颜色设置——”里,上方第二行有个“工作空间——”右侧的向下箭头把它点开,在里边选中“sRGB”,这是第一行的“设定”栏变成“自定”,然后“OK”; 5。把图片存为JPEG格式:
一般通常的做法都是“文件——另存为——”然后出现“另存为”对话框,选定下方的“格式”栏目内容为“JPEG”,再点“保存”,出现“JPEG选项”对话框,使用中部的“小文件——大文件”滑杆,选定12级中的某一级,使下方出现的“图片大小”不超过94K,这时保存的图片才不会超过100K,然后“OK”;
然而这样操作是会产生较多的损失的!——尽管我自己也经常这样保存。但是只是在图片细节较丰富、不用顾虑损失的时候可随意使用。
PS专家告诉我,要避免细节损失,要使用“文件——另存为WEB所用格式——”,这时出现的对话框叫“Save for Web -Powered By ImageReady”,正中间是要保存的图片,图片下左下角是保存后的图片格式、大小,右下角是保存画面细节的“质量百分数”,这个百分数是可以连续调整的。
要改变这两个设定,得到对话框右上方去找:最上面是“保存”、“取消”等三个较大的按钮,再往下跳过一行,左边两个选项栏,上边的是存储的文件格式,下边的是质量精度等级选择,分低、中、高、非常高、最大五级,这时它右边的“质量”栏会相应地改变百分数,其实直接点开质量栏的箭头,就会在它下面出现一个滑杆,往右拉,百分比就上升,是无级连续改变的。
调整时要尽可能地使百分数高一些,同时注意左下角的存储文件大小,使它保证在100K以下,同时质量百分数最好别低于 80%,最低也要在 70% 以上。若无法达到,就只好再返回去改图片的分辨率,或是牺牲一些质量。
最后点击“保存”。出现熟悉的“保存”对话框,确定位置、名称,最后点“保存”,一切完成。 (注意:若用英文字母以外的名称方式,如中文,会再次出现一个对话框:告诉你名称可能网络不接受,是否保存?不用管它,确认即可)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样保存的结果,会把数码相机拍摄的Exif信息丢失,无法再通过软件或是属性查阅;而通过“JPEG选项”对话框,使用中部的“小文件——大文件”滑杆来保存,Exif信息是完整保留的;
经过以上的小心操作,在社区贴出的图片的细节会多了不少。
不信的话,你试试? 图片常见的格式除了JPEG 为有损压缩格式以外,还有TIFF、PSD、BMP、PHOTO CD等几种。
最后一种是柯达相片光盘文件,用于光盘存储,只能在PS中打开;
1。BMP仅限于位图等几种有限彩色工作空间,色彩有些局限;
2。PSD 是PHOTOSHOP生成的图像格式,优点是支持全部各种颜色空间,还可以将图片处理过程中的“层”、“通道”等很多信息单独保存并携带,若想用其他的格式,这些图层之类只能先合并才能保存,(有点像“WORD”和“TXT”的关系),但是保存的信息越多,文件也就越大;
3。TIFF 是一种最通用图片格式,几乎所有的扫描仪和图形处理软件都支持TIFF格式,还有支持的彩色工作空间也比BMP多很多,还可以根据需要存为有压缩和无压缩方式,在保存全部图片信息量的格式中所占的文件最小,所以应用最为普遍。
再有,由于JPEG 为有损压缩格式,图片若以 JPEG 格式保存,对颜色的细部层次已经进行了有选择地删除,由于软件算法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即利用了人类眼睛中视觉“盲区”现象,在压缩不大时暂时看不出来。
但是,若以此为“蓝本”进行图像修整,会继续丢失掉更多的灰度和色彩信息,特别是在调整反差和锐度的操作中,调整过度会发现图像“变硬”、出现“镶边”等现象,那就是信息损失过多,“欺骗”不了“盲区”了;
还有,在图片修改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习惯地隔一段时间点击一次“保存”,这是个好习惯,以免突现意外(如停电)时,把辛辛苦苦的前期工作丢失,(尤其是写Word文件时)。
但是你可曾想过:对于以 JPEG格式保存的图片来说,每次保存都经过了你上次保存所选择的压缩比例的损失,也就是说,每点击一次“保存”,图片就会以你第一次保存时的有损压缩比例再压缩一次,这样图片就会越存越小,细节也越丢越少,若在修整过程中点击了很多次“保存”,当初第一次存的时候又是压缩比很大,例如是2级,那样完全可能存到最后,图片完全看不清楚了。
所以,在从数码相机或是扫描仪得到图片之后,应该先把它另存为TIFF格式,其次再用差值把它的分辨率增大,这样会保有较多的细节信息量供你“丢失”,等到调整满意之后,再把它缩小、另存为JPEG格式贴出。若是长期保存,最好是以TIFF格式“当样板”,可如光盘保存较为妥当。
由以上的操作方法,还可以引申出:在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例如作纪实类报道,完全可以以比较低的分辨率的图片(例如1200x800),经过以上的“保值与增值”处理,得到能在图片社扩印的较大的图片。
我就曾经在社区网友聚会的图片中,加工制作出增大4倍的图片,扩印成12吋的照片。
解释几个问题:
1。JPEG格式和TIFF格式相比,在“调整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细节丢失,楼上已经说明了这一经验,这并不等于说:在调整过程中,“只要不中途保存,使用JPEG格式和TIFF格式调试效果相同”;
2。缩小图片,用改边长的方法与改分辨率的方法,效果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会看上去粗糙一些,不过在细节丰富的情况下不一定总是很明显就是了。
3。在图片大小对话框下半部,有个“分辨率”栏,在那里边增加数值,图像变大,增加的就是插值像素,若是直接改变边长使图像变大,也和上一条一样,在图片细节上会有所损失。
在“剪裁”界面上,上方有“宽度”、“高度”、“分辨率-每厘米(英寸)象素数”设定,可以在剪裁的同时,决定图像的大小和分辨率。这里加大数值,能使之超过图片原来大小,这也是插值在起作用。
谢谢田师,学习了 感谢分享啦 谢谢老师分享,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