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槐树根里 浓稠如毡的惦念
以不必再问缘由,从原有的生存状态中跳出来,走开去,走一段路然后让这些成为出行的理由,层层深入逐层否定,却全然忘记最初里由来。与故人聊,他说人生至长,像坐火车从最初的远点出发,一路风景动容了便停步下车,流连一番光景。而厌倦了便再次上路,因为什么都不信,所以绝不长久的驻足亦或怀念。
于此,我是认同一些的,但不似这般决然,更对这种有些煽情的情感拟态十分过敏。有些东西终是忘不掉,何必如此?也许是浓稠如毡的化不开了吧!沉甸甸的让人难受,才会这样有选择的遗忘,刻意的否认。
细细算来,这位故人离家以近十年。
http://image15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831/19/54209093201008311905184125697241280_000.jpg
落叶归根,不必言说
《同学赴美留学,临别赠之以槐树根雕“归心”留念》:“羡尔青云路,飘洋播锦茵。殊方勤问道,此物慎蒙尘。叶落山山雨,根留处处春。儿时槐米饭,犹待望乡人。”
我的家乡不在山西,不在洪洞,更不是大槐树下。在东北那是我的家乡。可祖辈祖辈极有可能与这片土地有着盘根错节的渊源。《明史》与《明实录》记载了从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这些西移民中山东占不少。祖辈便是从山东迁徒而来。这让自己又多了一处与大槐树的根连。
http://image15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831/19/54209093201008311905184125697241280_001.jpg
朋友带着公司员工一起到洪洞大槐树祭祖
和朋友去了一次大槐树,人家是捎带着我的。当朋友在电话里为我的欣然同意而惊讶,我却已经计较好了日程的安排。他哪里知道我惦记这里已经有些时日了。
“云天万里一鹰航,喜向槐前认祖乡。欲问老根长几许?牵魂竟得到南洋!”这是马来西亚华侨王纪唐先生的《谒洪洞大槐树》,也许当初在读这几许笔墨时便已长出了长长的向往吧!
http://image15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831/19/54209093201008311905184125697241280_002.jpg
在这里,亦或更远的地方望乡都让人陶醉
“水丰物盛在伦敦,难觅青槐慰客魂。繁茂应知惟故地,哪能随处便生根。”诗性不说,道理是实实在在的。人在国外初时很不适应蹉跎几年倒也还好,只是终不留不下根,时时闻自己是不是该回去了,可俗世半点不由人,于是年年想,而后继续想。
算是这位故交的电话来得巧吧!就是这么回来了,在家乡带了些时日便在陕西洪洞仰望那一颗颗槐树了。
http://image15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831/19/54209093201008311905184125697241280_003.jpg
刚刚进门便是满眼的惊叹
http://image15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831/19/54209093201008311905184125697241280_004.jpg
这样的文化标示在国外是绝难见到的
多少年来,几多山西人迁途全图,几多炎黄子孙远迁外地,以至海外,今已遍布全球。
对洪洞大槐树之情,也是一种拟态,这里成了对乡情和根祖的寄托,永久不泯的至情。
“先人已化他乡土,后裔还寻故国槐。”
我家族谱上所写的就是,我们村99%以上姓李的都是山西洪桐大槐树的啊 {:1_318:}{:1_318:} 好贴,精华! 中国博大精深的大槐树文化源远流长 真是好贴啊 感谢楼主啊,学习了 万物的归处,根的情缘{:1_337:} 苍虬的千年槐根,思源潭、石经幢都无一不使人的思乡恋旧、祭祖思源。这里一草一木都如同是锦瑟的琴弦,脚步所过,既让人思忆华年,又让人感叹此情可待。 刚进门便是满眼的惊叹,这门就是根雕大门吗? 这里的景色很迷人的啊 很适合去怀念的地方 在外面闯荡了好多年了,但是还是时不时的想念家乡那个小地方,这就是人们说的“根”吧。“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云天万里一鹰航,喜向槐前认祖乡。欲问老根长几许?牵魂竟得到南洋!”
写的我的心上 这么好的地方 一定要去看看喽 一片树叶就是一份思念啊,大槐树,一个象征 听老人说大部分的人都是哪里迁移过来的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