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雪 发表于 2010-7-30 13:05:13

原创 东汉天文台 与暮春西行记


东汉天文台


      前日,和暮春一起,于炎日之下前去找寻位于偃师市佃庄乡的东汉天文台遗址。
      到达地点,从路边望去,远远的,便看到那一片碧绿掩映下的凸起的冢。沿着田间的那条小道,我们到达了这座慕名而来的天文台。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建于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中元元年,即公元56年。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天文台为一方形高台建筑,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高8米。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上下层平台间有坡道相连接,供工作人员行走。
      灵台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的建筑则是观测人员的办公地点。当时,全台的观测人员共有43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当时天文台的天象观测由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亲自领导,并将灵台作为进行天文研究的重要场所。张衡还将自己发明的地动仪安放在灵台上,作地震监测之用。
      后至曹魏、西晋时期,灵台仍继续使用,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
      如今,这座古老的天文台,因年代久远已经毁坏,遗留下来的,只是一座荒冢。小槐树及各种杂草在这里安了家,用自己无声的生命陪伴着这片曾经的热土。
      围着这座荒冢转了一圈,希望能找到与天文台有关的蛛丝马迹,却终未如愿。这时,田里有一妇人弯腰拔草,看到我们说,现在就剩下这一座土冢,其他什么都没有了。
      不甘着,再次观望。
      这片绿草掩映下的土冢,沉默且安静,任四季的风雨,沉淀着一代天文学家的梦想,见证着我国天文史上曾经辉煌的一页。同时,也冲淡着距今1900多年的历史痕迹,与曾经的过往,渐行渐远。

风云 发表于 2010-7-30 13:10:45

照片莱?{:1_346:}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7-30 14:09:41

当年43人都管把整个国家的监测了,现在国家地震局养活的人4万都有,就是不预报

浩海小舟 发表于 2010-7-30 14:17:52

当年43人都管把整个国家的监测了,现在国家地震局养活的人4万都有,就是不预报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7-30 02:09 PM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记得今年玉树后,央视记者对我国地震局首席进行了专访:
首席:‘及时预报是我们的任务,发布于否有政府决定’
记者:传言新乡7月有地震,你们以为?
首席:目前我国并不能预测××处是否有地震’
记者:那你们怎么辟谣?

.......

细柳叶 发表于 2010-7-30 21:18:17

今非昔比?还是昔非今比?气象工作的管理者啊。向伟大的张衡致敬!
雪姐和春姐不带俺!有意见!

洛东一滴水 发表于 2010-7-31 00:14:26

两位美眉游灵台
一篇美文载幽思{:1_323:}{:1_323:}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0-8-1 13:36:36

应风云的要求,发照片两张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0-8-1 13:37:16

两位美眉游灵台
一篇美文载幽思
洛东一滴水 发表于 2010-7-31 00:14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哥哥指路,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0-8-1 13:50:34

今非昔比?还是昔非今比?气象工作的管理者啊。向伟大的张衡致敬!
雪姐和春姐不带俺!有意见!
细柳叶 发表于 2010-7-30 21:18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雪姐曾有带上你的建议,我怕影响你做生意,没有带你。我自罚,罚你吃饭

逍遥马 发表于 2010-8-1 19:06:05

本帖最后由 暮春之月 于 2010-8-2 19:33 编辑

当时天文台的天象观测由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亲自领导,并将灵台作为进行天文研究的重要场所。张衡还将自己发明的地动仪安放在灵台上,作地震监测之用。
这片绿草掩映下的土冢,沉默且安静,任四季的风雨,沉淀着一代天文学家的梦想,见证着我国天文史上曾经辉煌的一页。同时,也冲淡着距今1900多年的历史痕迹,与曾经的过往,渐行渐远。

张衡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10-8-10 16:56:32

把“冢”字改成“土丘”可能好一些。因为冢是古代埋人的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东汉天文台 与暮春西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