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百年老匾额一部家族兴衰史
http://xianqu.lyd.com.cn/pic/201071411273126716.jpg 在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村,有一个普通而“奇特”的农家院落:绿树成荫的四合院不大,却终年散发着书香。院子的主人姓鲍,乐善好施,与邻里关系和睦。现在年逾七旬的鲍氏三兄弟依然延续着前辈的优良传统,刻苦练字,终日和笔墨纸砚打着交道,个个写的一手好字。村里人说,鲍家的书香来自堂前那块有百年历史的老匾额。7月8日,我们驱车来到鲍先生家中,看到的是一座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老瓦房,鲍氏三兄弟说,瓦房很早以前是用来教书的,具体什么时间,他们也没有印象,只能依稀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在这里学习。瓦房的正上方挂着一块木质大匾,“懿德永昭”四个鎏金大字气势宏伟,匾额是鲍氏三兄弟的母亲三周年庆的时候,一位洛阳的书法名家写的。穿过瓦房,一块略显古旧的匾额映入我们眼帘。这块匾额虽然年代久远,字体和匾额的漆色依然完好,依然可以辨别为蓝底,字体镶金,“泽宏乐育”四个规整雄浑的鎏金大字位于匾额中间,格外显眼。显出原来匾主人的家世渊源和曾经的辉煌。“泽宏乐育”四个大字位于匾额之上,匾额长两米有余,上款为“例赠修职侍郎秉彝鲍老夫子德教”,落款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孟春中浣”。匾额历经百余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得益于鲍家后人的珍视。该匾字体端庄,寄托着送匾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情怀念。
据鲍氏三兄弟介绍:匾额出自清末名士、时任直隶州判杨克复之手,雕刻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72岁的鲍洪轩说,他的爷爷名叫鲍安国,匾额中提到的鲍秉彝,即鲍安国的父亲。杨克复之所以为之书写匾额,是因为对鲍安国的敬重。
鲍洪轩为我们找来了家中保存的鲍氏家谱。一边给我们翻阅,一边介绍他的爷爷鲍安国其人。
鲍安国(1883年一1926年),出生于一个富裕书礼之家,幼受儒学熏陶,5岁入私塾,7岁学书法,12岁在同学中崭露头角,14岁代先生为别人书写碑文。15岁另立门户,书法超越其师,16岁和南蔡庄三个秀才鲍启灿、鲍玉成、刘源清考入河南省法政大学,19岁毕业后,在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科举中选为邑庠生员之一。民国时期任河南省财政厅调查员。
鲍安国在开封任调查员期间,常去书店街路东有个商业字号的“环文阁”文具店参观。里面陈列古今名人字画,凡是外边来的学者文人,多到这里报名挂号,为的是得点报酬。鲍安国逐渐认识了该店老板,并介绍本村郭同棠在该店学石印(当时的印刷工业)。一天有个不平凡的人物,晤见老板说:“我们打算趁着陕西督军兼省长刘振华的母亲寿诞之日,给送架四扇屏祝寿,需款多少不成问题。”老板说:“我店有一名善书法的回家探亲未归……”鲍安国听到后毛遂自荐说:“我写屏、写匾都可以。”老板欣然同意,鲍安国回偃师商定请古城村的高手陈君贻拟稿,郭同棠加工誊写,鲍安国挥笔泼墨,写了四扇屏,并题了款。老板与观者看了赞不绝口,又将其作品展于大厅,鉴赏者甚多。一炮打响,因此他的书法在开封走红。来店者点名请鲍安国书写。于是他专门为顾客书写屏、横批、门匾、碑石、墓志等多起,老板生意顿时红火起来,自己也增加额外收入。
对书法略有研究的鲍洪斌告诉记者,鲍安国的行书、隶书、篆书字体见长,个人书法风格鲜明突出,整体面貌劲健老练,瘦硬刚强。南蔡庄村由他撰写的《鲍秀甫墓志》,笔者耳闻目睹,感到他真正达到“书到瘦硬方神通”的艺术审美标准。
学古人书,学到实处易,学到虚处难。鲍安国作书一实一虚,虚实相发,则腾龙起凤,一派生机。虽然在书法历史上找不到他的位置和名字。但他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书法作品,却历历在目。笔笔有神。妙麓横生,偃师乃至全省许多人收藏他的作品。
鲍安国虽位居官位,但一生未曾显赫,可是他凭着耿直、清高的秉性和自成一派的书法才华,名声渐渐在当时的书法界传开,并因此结交许多朋友,长他数岁的杨克复即是其中的一位。
中年后,鲍安国退居偃师老家,与几名同乡办新学堂教书育人,至今村里许多老人都还传着这位鲍老先生在村里“开风气之先”的壮举。
如今,鲍氏三兄弟收集了很多他们祖父的碑文拓片,并认真临摹练习,希望能延续祖先的文明 {:1_318:} 谢谢楼上几位捧场! 书香门第呀 {:1_36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