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名古稀老人编篡出《游殿村志》
邙山岭上的游殿村,在偃师市山化乡的东北边,往东翻过一道沟就是巩义。最近,这个3000多口人的偏僻山村出了一件村民们传诵的“大事”:“俺村有一部记载从老祖宗到现在的‘历史书’,听说里面啥故事都有!”村民们念道的“历史书”就是这本《游殿村志》,作者是10余位像滑火军一样的七旬老人。
触动:老人越来越少,过去的历史咋办?
从20岁参军、转业工作到退休,滑火军离家整整40年。退休后偶尔回老家小住,滑火军觉得乡情依然那么亲切。
“俺村虽小,历史却很悠久,留下的故事多着哩!”离家虽久,但每每说起年轻时曾浸润其间的家乡山水,滑火军总是兴奋异常。
“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外读书、打工,在家时间少。”滑火军说,“老人越来越少,过去的历史咋办?老祖宗的事迹、几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会不会随着老辈们葬于黄土?”
忧虑越来越深,让滑火军有了编本村志,把游殿村的乡土民情全部记录下来的念头。滑火军把想法给村里的老人们说了说,没想到很快得到10余位“老伙计”的响应。
2008年3月,编修村志的工程正式开始。村里的党员活动室临时被辟成修村志的“翰林院”,滑火军和村里的退休老教师王忠先、马书乾等人,夜里在此会商,白天分头出门走访、搜集资料。
游殿村南有一座名叫天爷阁的古楼,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村里最完整的文化遗存。为了弄清楚天爷阁的来龙去脉,除了跑到偃师市图书馆翻阅县志,滑火军还将洛阳其他县区和临近城市走访了个遍。“俺村的天爷阁,在邙山岭上独一无二,在豫西地区也只有宜阳三乡的福昌阁与之形制相同。”多日的实地探访,让滑火军自信地在村志上记上了一句。
墓碑、古井、家谱……走访得越多,村志的编撰者发现家乡的故事越多。村里有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滑有振,在滑火军他们看来就是一本“活字典”。村里许多早已不存在的古迹,在滑有振的口中得以重现:“村西五岔路口滑岭南,原来有座贞节女牌坊,清末为纪念一位为公婆殉葬的贞节女而建。1958年,牌坊被推倒,拆下的砖石重新盖起了刻着‘鹏程万里’的新路牌……”
寒来暑往,在一年多时间里,10余位老人将游殿村600多年来农、林、牧、卫生、商业、教育及文化等几十种门类的演变发展梳理得清清楚楚。几易其稿,18万余字的《游殿村志》终于付梓。 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1_318:} 老人的行为举动,叫人感动。。。 很有意义。 {:1_3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