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家长如何面对陷入早恋的孩子
家长如何面对陷入早恋的孩子曾在我部求询过的一位母亲给我们撰文回忆了她“抢救”陷入“早恋”的儿子的日日夜夜。她说,为了挽救儿子,她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与孩子的班主任取得联系,请班主任老师先与孩子接触;
第二步棋,家长本人出面,与孩子正面接触,倾心交谈;
第三步棋,坚决改变环境,果断转学。
当然,实际经过决不会如果简单。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母亲是如何走好这三步棋的。她写道:
凯凯开始和女同学密切地交往了。
虽然我早就做好面对这一天的准备,但事情真地发生了,我心中仍然涌起纷杂的情绪。孩子长大啦,青春期已悄悄降临并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然而,孩子还小,才上初二,一旦卷入早恋的漩涡,必将难以自拔,学业、品德和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严重影响。
怎么妥善解决这个青春期教育的难题呢?我的看法是:一、青少年萌生性意识和接近异性的愿望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做家长的不必大惊小怪、义愤填膺,更不必认为是“有辱门风”。但是,如何正确引导、审慎处理,却需要知识和技巧。二、这种朦胧的“爱情萌芽”是幼稚而纯真的,还没掺杂成人世界的恋爱中常有的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私念。对青少年这种“纯情冲动”应予理解、体谅和尊重,不能骂他们“不要脸”“不学好”“耍流氓”等。三、“抽刀断水水更流”,感情是强迫命令制止不了的。采取生硬拆开、看管隔离、喝令双方立即断绝一切来往,不但无效,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有时还会起强化作用。青少年常以“冲破封建势力,争取恋爱自由”的勇士自居:“你们不许,我们偏好!”四、青少年自尊心特强,成人感突出,渴望摆脱成人监护,要求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简单粗暴、损伤人格的做法,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从此段文字可见,这位母亲对“早恋”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和理智的:既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又认识到“早恋”的纯洁性;既看到解决“早恋”问题的紧迫性,也看到解决“早恋”问题的复杂性。如此认识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全面、比较客观了。
这位母亲先走出了第一步棋:
主意已定,我对凯凯不动声色,先到学校去,和班主任交换意见,我和老师商定不采取硬性措施,分别找他们和颜悦色、近情近理地谈心,晓之利害,提供劝告,同时以各种社会工作和有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设法使他们的感情逐渐淡化。
然而,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这一步棋的效果似乎不大。那么,这位母亲只好又走出了第二步棋:
回家后,我没有立即“发起总攻”,而是先“吹轻风,下小雨”。这年凯凯满15岁,“五四”青年节时,我选购了一本《致中学生》送给他,在扉页上写道:“你正踩在少年期和青年期交界线上,将面临人生许多崭新的课题。愿你珍惜青春年华,掌握自己的命运。”他默然思忖。此后两天,他读这本书,画上许多红杠绿线,我则仔细考虑怎样进行谈话。
为了不致因情绪动荡而影响学习,我选择星期六下午“正式运作”。当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凯凯谈论这本书的几篇文章,“顺便”提到我的预定目标——《当你对异性发生微妙的感情时——与中学生谈早恋的危害》一文。他神色不大自然,立即警觉起来。我关切地问:“你近来好像有点心烦意乱,是不是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他支吾着。我以体谅的态度说:“你已进入青春期了。如果对哪个女孩产生好感、愿意接近,是很自然、符合规律的,如果心如死灰,那才反常呢。”他一笑,气氛轻松了。凯凯承认有这事,但不严重,至于具体细节则避而不谈,我也不问,更不以自己掌握的情况相逼。因为应该允许每个人在心底的一角保留自己一点小小的隐秘,何况闭锁性又是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要他们“和盘托出”是不可能的,追问私人交往的细节尤其令他们难堪。我跟凯凯说,没有成功的可能和牢固的基础,根本还称不上是“爱情”。我又举了许多事例,说明过早萌发的性爱,大多早凋夭折,还会导致悲剧惨案,既断送个人前途,又为集体和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凯凯默默地、认真地听着。我以充满信任和期待的口吻说:“我一向认为你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不会眼睁睁往漩涡里跳。”他一字一板地说:“断!从明天起,不理她!”我笑道:“那也不必,在一个班里,应该友好相处,男女同学在学习上、工作上也应该保持正常往来,只是不要私下单独来往,不超出同学友谊就行了。”他的表情说明我提出的要求是恰当的,没有让他有过重的心理压力,也没有使他感到不近情理。最后我又建议他带动那几个好朋友,都集中精力学习,投身于班集体,不要搞小圈子。凯凯把手一挥:“散!”“好!我相信你说到做到。”这场为时两个半钟头的“短兵相接”就此结束。
此后一周内,我先后两次以随便的口气(切忌摆出检查监督的架势)问凯凯:事情处理得怎么样啦?他做了快刀斩乱麻的手势:“都断了!我不认识她!”我不查询详情,以免引起反感。为了验证他说的是不是实话,我又去学校,从班主任老师处得知,凯凯的确不理睬那女生了,上课专心,情绪正常,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班里的工作也很负责,只是那个女孩仍然想接近他。看来,我们遵循“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相结合”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使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转化为他的自觉行动,已初步奏效了。
如此看来,由于这位母亲采取的策略比较聪明,谈话的方法也比较得体。看来效果不错,已基本达到目的了。可又怎么还有个第三步棋呢?
且看这位母亲是怎样走出了第三步棋:
然而,难题的解决可没这么简单。四天后,我下夜班回家已是深夜零点多。刚下自行车,忽见一条黑影伏在凯凯窗外轻声喊他。我认出是那个女生,不禁火冒三丈,觉得这女孩也太不自重自爱,半夜三更溜出来找男孩子,成何体统!随即,一个念头冒出来: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我不但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关心他人的孩子。于是我按下火气,用和缓平静的语调问她来干什么。她不羞不怕,说是家里知道了,爸爸打她,妈妈骂她,她不想活了,来告诉凯凯一声。我的担心果然应验了!不管女孩会不会真的寻死,都得谨慎处理,以防不测,这是我的社会责任。我不想让凯凯知道这事,庆幸他没醒,所以我没有请女孩进屋。在淡黄的路灯下,浴着夜气微寒,我和这个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孩轻声细语谈了近一个小时,开导她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选择正确的道路。她抬起泪眼,答应不寻短见,可又怕大家知道今晚的事。我思索了一番,为了她不致再受家里打骂或同学讥笑,决定暂时为她保密,不告诉她的家长和老师。可是我又声明:如果你以后还是不专心学习,再和凯凯个别往来,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她如释重负,亲热地叫:“阿姨,谢谢你。我回去了。”我担心她中途变卦或受流氓欺侮,一直送到她家附近。自始至终我没说一句责怪羞辱她的话。第二天,我又拐弯抹角地从凯凯口中套出“全班无一制度”,知道女孩没出事,才算放心。
一个月以后,慢慢地发现家里信箱中常有凯凯的信,一看那笔迹稚嫩、不落下款的信封,就知出于初中女生之手,虽然我挺想知道信的内容和写信人的姓名,可是我没有拆阅——我知道青少年对父母私拆信件十分反感,常由此导致感情破裂和激烈冲突。我第三次和老师联系,弄清这些信是另一个女生写的,以前那个女生近来变本加厉,一面和社会上的男青年拉拉扯扯,一面仍不放松凯凯。另一个女生得知凯凯不理睬她了,便向他表示了亲近,而这个女生的“男朋友”则扬言要打凯凯。小小年纪,便演什么三角恋爱、争风吃醋、寻衅斗殴!事态的严重发展和学校的不良风气令我十分不安。还没来得及采取措施,凯凯有一天便眼窝青紫、鼻唇流血地回来,果然是那个男生约了一个帮手,在车棚袭击了他。问他动手没有。凯凯忍着气说:“要论力气和拳脚。我完全打得过他俩。想想您总教我克制自己,想想我是个班干部,不好带头打架。我一还手,肯定有好多人来帮我,那不就变成打群架啦?我硬是把已经挥出去的拳头收了回来。”我一面为他擦血(孩子受委屈时,需要爱抚),一面夸奖他能用理智克制自己(强化正确的行为),心中却在斟酌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和丈夫商量,一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最后一步棋了:改换环境。在向校长和班主任提出转学要求时,我把那女孩曾有轻生念头的事告诉了他们,希望学校抓紧对她的教育。
我们以商量的态度和凯凯讨论转学问题,当然不说是因为上述事件。只说转到离我们工作单位近的学校,便于解决午餐问题。他担心到新学校交不到知心好友。我说,现代人需要具有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你不妨把这次转学当作一次锻炼和检验这方面能力的机会。你一向脾气好、人缘好,何愁交不上新朋友?老朋友呢,今后仍欢迎他们来家玩,真正的友情不会因空间距离的加大而中断,只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深。他点头,高高兴兴地以积极的姿态进入新学校,而不是屈从于家长的意志被迫转学。
我并不企望一转学就万事大吉,继续悄悄注视“形势发展”。他的信又多起来,还是那两三个女孩的笔迹。虽然凯凯不大回信,我还是又一次到原学校去。听说那几个女生已变得不像样子,和男流氓厮混,无心读书。我也改变态度,请班主任以强硬的口吻转告她们停止纠缠凯凯,否则我就把她们的信交给学校。这一着挺灵,家里信箱清净了。为了堵塞漏洞,我又请凯凯的新班主任注意他的信件。老师处理这类事颇有经验,又有分寸,马上答应如有“可疑”信件,就叫凯凯来办公室当场拆阅。一年来只有两三个其他孩子(凯凯小时候的朋友)和他通信。今年寒假,他和七八个男女同学一起骑车出游,我也没有反对,男女青少年之间正常的交往应予保护和支持,不能动不动就说成“早恋”。
事情至此似就算了结了,一场“早恋”风波似乎也就过去了。然而,令人可敬可佩的是,这位母亲意识到不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早恋”的坏处,那么这次早恋完了,过不了几天又会陷入了另一次早恋。就好比身体抵抗力不强的人,一次感冒好了,用不了多久又会感冒一次。于是,她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儿子进行教育,也算是亡羊补牢吧。她写道:
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平静正常,可我却并不高枕无忧,而是把重点放在细沙长流的日常教育上。在席卷中学生的“琼瑶热”中,我非但不禁止凯凯读琼瑶的作品(禁也禁不住的),还和他一起读,一起议,分析纯情文学的特色和优点,讨论爱情的真谛和幸福的内涵,评论主人公对恋爱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从《窗外》女主人公的遭遇看到早恋的苦果。如今影视中有关爱情的镜头数也数清、避也避不开,我不消极回避,而是正面引导,貌似无心、实则有意地发表评论。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潜移默化,好比春雨润物细无声,好比从根部浇水施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比起长了虫才捉虫,生了病才吃药,出了事才批评,效果好得多。
这位母亲的这几步棋,我们许多家长都会想到,算不上什么高招。不就是找找班主任吗?不就是和孩子谈谈吗?不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吗?然而,大部分家长面对问题,却多是方寸已乱, 一会儿跑学校去找老师,一会儿冲孩子哭叫一顿,一会儿又喊叫着赶快转学。表面看来,也是这三下,可结局却可能完全相反:把两个孩子促到一块儿去了。所以,如果我们真要从这位母亲身上学到点什么,首先并不是这三步棋本身,而是这位母亲冷静的态度、谈话的策略和严谨的步骤。
当然,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别走什么“三步棋”,不是更好吗?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儿女早恋的迹象呢?我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如出现以下情况,则应提醒孩子注意:
一、只愿和一个异性朋友来往。爱情的最大特点,就是排他性。友谊则是广泛的,非排他性的。当你发现孩子只愿与某一异性朋友交往而极少甚至拒绝与其他异性朋友来往时,自应引起注意,并提醒孩子:这已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
二、一听到某个异性朋友来电话、来信、来访,就神采飞扬、兴奋不已,就应引起注意,并和孩子谈,这已有些超越了一般朋友的尺度。因为爱情在情感上的表现,往往就是冲动的,而友谊在情感上的表现,一般是平静、平和的。
三、不愿别人,哪怕是亲人知道自己的行踪。爱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隐蔽性,不愿让别人知晓,不愿让别人看到。而友谊是公开的,谁看见也不怕。如果孩子外出时不愿告诉你到哪儿去?去找谁,那家长就应警惕了,应予关注。
四、热恋中的恋人,往往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果孩子一天到晚老是一副神不守舍、若有所失的样子,那就应引起家长的注意了。
五、是否有异性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如果是家长接的电话,对方则不愿多说;如果是孩子接的电话,则说个没完。这自然也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
我们的建议:家长一定要把情况搞清楚, 不要轻易下定论。实际上,许多“早恋”,原来不过是互有好感罢了,还没有到“恋”这一步,却反叫家长的打骂逼成了“恋”。孩子失去家长的信任、理解,便索性去异性朋友那儿去寻找信任和理解。 {:1_323:}{:1_323:}{:1_323:} 听。。。。。。。。。。。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