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寺各 发表于 2010-2-4 23:03:42

大别山民歌都姓“山”

大别山民歌都姓“山”
   



叫我唱歌歌没来,
歌在万山陡石崖,
新打镰刀安上把,
一砍蒿子二砍柴,
砍条大路歌就来。
这是大别山民歌中的称之为歌头的歌。对歌双方往往用这首民歌拉开序幕,道出了民歌诞生的根本。
大别山民歌,它像山花一样美丽动人,在艺苑之中,它又独放奇葩。我爱大别山五句山歌,它象银河中一颗晶亮的小星,在星河之中,它又独呈异彩。我爱五句山歌,它象一面鲜艳的彩旗,但旗海之中,它又独树一帜。
我是在大别山歌舞之乡——信阳固始县长大的。从7岁父亲把放牛鞭子交给我之后,我就把牛背当歌台,唱起山歌来了。大别山有个风俗:放牛孩子从早上起来把牛赶出门,就找歌手对山歌,先夸自己山歌如何多,然后对歌,接着就是骂歌、斗歌,最后,双方厮杀起来,真到一方认输,赶着牛儿回家,“战争”才算结束。可是第二天,又如此循环起来。这引起我对五句山歌的极大兴趣。
五句山歌,顾名思义,每首五句。每句七言,也有破格的。它对韵脚要求比较严格,一、二、四、五句必须押韵合辙;一、二、三句不管是白描、起兴、排比,都是作为辅垫之用;第四句一般是结句;第五句奇峰突起,深化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砌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往上铺垫,最后达到一个高峰。因此,五句山歌也叫“赶五句”,就是一句赶一句,赶到第五句,赶出一个“浪峰”来。
   “搅得黄河水不清”的信阳情歌

大河涨水小河浑,
打鱼船儿往上撑,
打不到鱼儿不收网,
撵不到乖姐不收心,
搅得黄河水不清。
这是流传在大别山的一首情歌,火辣的语言来自火辣辣的激情,一个对爱情执着大胆追求的男人形象是何等火辣。一个“搅”字激活了全篇,用字用得又是何等经典。黄河水本来就是浑的不清的,劳动人民偏偏又用“搅”来“搅”得黄河水不清,好像黄河黄不是黄土高坡的泥沙俱下造成的,而是由恋爱中的男人来搅的不清的,耐人寻味,回味无穷!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求爱的大胆执著。前一句是白描,但也是比兴;第二句告诉读者主事件;三、四句表明追求者的决心,到“撵不到乖姐不收心”好象已“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可最后一笔惊人,奇峰突起,“搅得黄河水不清”,一下把情歌抬了起来,追求者那种顽强粗犷的性格,跃然纸上。
在记录这一部分信阳风俗的民歌中,情歌要算最精彩的部分了。如:
十八岁大姐九岁郎,
天天要我抱上床,
上得床来放声哭,
又喊妻子又喊娘,
劈头盖脸两巴掌!
这首歌生动地记录了封建社会里大别山区,小儿娶大媳妇来家充当劳动力的风俗,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剥削的压迫。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
夜夜睡觉都尿床。
三更半夜要吃奶,
劈头劈脑两巴掌,
我是你妻还是你娘。
这首民歌是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强烈的控诉。“十八岁大姐”的行动是何等大胆!“劈头劈脑两巴掌”打出了心中的愤恨。“我是你妻还是你娘?”是发自肺腑的哭号。是反抗,是呐喊!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在这种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也有青年男女们的大胆而执著的爱情发生。如:
板栗开花一条线,
去年想姐到今年,
去年想姐也还好,
今年想姐难种田,
刀割心肝过一年。”

企盼之情,何等热切!又如:
红漆木头做棺材,
情哥死了不转来,
你若要死一路死,
你若要埋一路埋,
来生来世双投胎。

在信阳民歌中像这首民歌,甚至比这首民歌更火辣大胆还有很多。
情郎靠柜姐靠箱,
郎姐房中叙私房,
妈妈看见一顿打,
爹爹看见一顿夯。
抽筋扒皮舍不得郎!
抽筋扒皮也舍不得和情郎分开!语言可谓是一针见血!从这体现出爱情的火辣。民歌除了情感上的火辣之外语言火辣也堪称味中之味,请看:
小小扇子二面黄,
一边画姐一边郎,
左扇一下郎望姐,
右扇一下姐望郎。
姻缘只隔纸一张。”
这首民歌采用了白描手法,前四句就讲了一个事实,如实地将一把扇子两边画的人物交代清楚。可是,第五句却来了句“姻缘只隔纸一张”,五句山歌关键是在第五句,它一下子升华了主题,使前面四句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意味出来了。在旧社会,婚姻全是媒妁之言,全是一张庚书:也就是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在月老介绍男女婚姻之前,双方父母必须将男女的生辰年月日时,时称“时辰八字”相对;如果双方不犯克,才能下庚书,决定这对男女婚姻。否则,是不能成婚的。那时没有自由恋爱之说。显然这首民歌借用了一把扇子上面画的一对男女,他们是相恋相爱的,两人互相都能见面,可就是成不了夫妻,因为:“姻缘只隔纸一张”,没有庚贴这张纸,双方永远在扇子的两边,走不到一起去,这是一张一戳就破的纸,可又是一张多么残酷的纸呀,活活地拆散了一对鸳鸯!
被一位诗评家选人大学教材的我的习作《小槐树,槐树槐》,就是学得民歌这种火辣辣的话创作出来的,最后一节:“今晚夜色多么好啊,快拉我去那陡石崖。我白天和你烧木炭,我夜晚和你放木排。假如是老虎吃了我,我还落个肉棺材。我上山不用你来抬,我自己刨坑自己埋!”

“砍条大路歌就来”的信阳山歌

1964年,我在信阳县游河参加"四清"运动,游河社员车水时是用猴扒车,四人扒在水车架上,一人唱一支山歌才能换班。我又学车水又学山歌,结果脚登空,从车上掉下来,腿被水车浮子打了个包。我当时就唱了一首五句歌。
一上水车把脚挪,车轮一转打我脚,唱歌车水都不会,齐向群众学。先学车水后学歌。1965年我参加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上我第4个大会发言,引用了我的这首五句山歌,当时共青团中央副书记胡克实在大会上表扬我,说我学到了大学课本上都没学到的东西。只有先学会劳动,然后才学会歌唱;只有先当一个普通劳动者,然后才能当好一个作者;只有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然后才能当一个优秀的作家。
我们信阳地区有风俗习惯,车水时,四个人坐在脚手架上,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人唱一支五句山歌之后才换班,不唱四支山歌,就在脚手架上下不来,如果有一人是哑巴,必须由同班歌手代唱一个,才能换下一班四人上来车水,如此循环,直至收工为止。
在大别山区里,还流传着一些山歌,几乎家喻户晓。象《放风筝》,生动地再现了农村少妇少女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放风筝的习俗;《十二把扇子》,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农村妇女在12个月内的主要活动,其中的“四把扇子四月八,姑嫂二人把香插,大嫂子烧香求儿女,小姑子烧香为着他。”这样的句子把姑嫂心理活动都刻画出来了。另外象粗犷高亢的《车水歌》,是劳动人民车水时所唱的山歌。人们在锣鼓声中一边唱一边车水,热闹的场面和歌。
茶妹子总给我留想头,
山歌不唱挤破喉,
芝麻不打不流油。
镜子不擦渐渐昏,
镰刀不磨生黄锈。
情姐不恋没想头。。
唱山歌的节奏可以减轻劳动的疲劳。还有一些山歌,是和封建迷信活动联在一起的。象《赶庙歌》,《求雨歌》等。每逢大旱季节,大别山劳动人民就要求雨,几百人抬着整猪整羊,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摆成长长的龙蛇阵,到龙王庙里去求雨。日头再毒,求雨的人也不准戴帽子,都剃成光葫芦头,顺头冒油,想以此来感动上帝,感动龙王行雨。在旧社会中这种活动象盛大的节日一样,吸引着男女老少。如果碰巧了,老天果真降下了一阵暴雨,那求雨的人喜悦之情,是难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有一首山歌从侧面唱出了他们喜悦的感受:“眼看南山黑暗暗,嘴讲不及天就变,喀嚓喀嚓两炸雷,大塘满来小塘漫,屋檐滴水一条线!”
当然,也有一些山歌,纯是封建主义色彩的,如,《十二月小鬼歌》。也有情色的,如《十八摸》、《玉美郎》、《闯隔帘》等等,这些山歌记录了大别山一些风俗民情。
大别山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五句山歌五句单,下过湖南到四川,湘川两省歌千首,没我五句歌新鲜,会唱五句是歌仙。”根据有关资料,证明湖南、四川、安徽、广东等省也都有五句山歌,这使我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五句山歌姓啥呢?原来,我总以为是我家乡大别山区所特有的。可是湖北长阳的同志说,五句山歌是他们所特有的。196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见了长阳著名农民诗人习久兰同志,他就是从唱五句山歌,改编五句山歌到创作五句山歌新体诗起家的。当时,我们俩就争论不休。还记得1957年安徽老诗人李霁野回家探亲,我拜访他时,他说他有个朋友搜集了几百首五句山歌,这就是台静农搜集的《淮南山歌》,这又说明五句山歌是安徽土特产了。我又从古诗词中找了一些根据。白居易诗云:“山歌猿独叫”,“岂无山歌与村笛”;李益诗云:“山歌闻竹枝”等,都说山歌与山是分不开的,长阳也好,信阳也罢,都是山区才有五句山歌。即使是一县之内,也是如此,一到平原就没有五句山歌了,我的家乡小县,大别山有山歌,一到淮河岸,就没有人会唱山歌了。
“我的山歌在里头,唱了三天打六夜,从春到夏夏到秋,摇摇还有半葫芦。”这首民歌不光夸自己肚里歌多,而且从中可以想象民歌题材包罗万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落的,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大到皇帝老爷,小到平民百;劳动、爱情、婚丧嫁娶、花名、草名;都是民歌吟唱的对!有句山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上山打柴唱:“冬季梅花儿开,起五更上山打干柴”;下田插秧时唱:“人人把秧在手,唱山歌手插秧。”车水时唱:“一上水车把挪,边车水来边唱歌。”独到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各种题材纷纷亮相,让你目不暇接!在劳动人民那里,没有什么题材不能入歌的。
“叫我唱歌不为难,只要舌尖嘴动弹,燕子飞过千江海,蚂蚁衔过万重山,唱个山歌解心烦。”只要能解心烦,天上飞的燕子,地上跑的蚂蚁,只要舌尖嘴动弹,就能出口成章!
题材的广度是一大特点,但劳动人民唱得最多的还是生活歌、情歌、时政歌。情歌占百分之五十,生活歌占百分之三十,时政歌占百分之十,其它古百分之十,这是我在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时,初步统计的结果。这三大题材的民歌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正是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体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刻。
    民族性是民歌的生命,从它所表现的民风性、民心性、民俗性、民情性、民意性、民望性看来,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中的现实,这些从人民胸腔里流淌出来的山歌,像大山里茅草一样丰茂葳蕤!像大山里流淌出来的山泉一样清彻鲜活!像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樱桃一样鲜美水灵!民歌中的民俗更是埋藏在一个民族文化土壤里的稀有金属,无论越过多少年,这样的稀有金属是永远不会变质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别山民歌都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