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九剑 发表于 2010-2-3 06:41:52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赏析

一:剧本情节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宿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行端方,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有一天,他喜欢的一个女孩罗瑟琳被送到修道院,他十分伤心。于是他的朋友说,那么我们混进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去找些更美丽的女孩吧!所以为了找一个新的女孩,他和自己的朋友戴上面具,混进了宴会场。
  可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是宴会的主角,13岁的她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代为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如果这能成也能化解两家的矛盾的一个途径。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虽然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不得不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他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将提伯尔特杀死了。
  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开,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就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铸了一座金像。
二:写作特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的抒怀,表现了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爱的青春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种纯洁而又期盼的爱情,是与传统社会观念而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运用死亡这一极端,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并且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他们的死,显示了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新版中学教材节选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即全剧的结局部分。这一部分中所凝聚了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勇敢面对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两大家族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还有在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带有诗意的情话。都深刻展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在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强烈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以“人物”为中心。这是一部,将“普通人物”的情感完全放置到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在16世纪末期的强大涌动。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2-3 08:36:05

外国版的牛郎织女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0-2-3 12:42:40

外国版的牛郎织女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2-3 08:36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应该说是外国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了犹未了 发表于 2010-2-3 13:07:18

很用心,这部作品我也很喜欢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2-3 13:40:38


应该说是外国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0-2-3 12:42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哈哈

含是你文化高,感谢纠正啊

逍遥马 发表于 2010-2-3 21:16:06

名文,但俺没看过。谢了。

龙马人 发表于 2010-2-3 21:30:55

{:1_346:}{:1_34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