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与读书
偷书与读书人到中年,又远离故乡,便时常无缘无故地怀念起童年诸多往事来。打开褪色的书籍,一片片发黄的叶子随即飘落,纷纷扬扬,俯身拾起一片,凝思依稀可辨的脉络,我找到了,我找到如诗如梦的童年。
“缺乏读书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没有书读的童年是苦涩的童年。”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关于“书”的记忆,这个童年是残缺的。
对于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我们来说,小画书是我对书最早的记忆。童年的感受,和书籍里面散发的馨香,依然在自己的血液里流淌。。。。。。
小时候得以受益的全赖于小画书,当时的小画书分好多种类,有线条勾勒类型的、也有电影插图类型的、还有舞台戏剧类型的、再有就是彩色图型的类似宣传画那样的。就那么薄薄一本小画书,简单的线条勾勒和生动的简短语句,一页一页的翻,一本一本的看,全然不觉得累。别小瞧这“小画书”,它对我影响极大,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伴随着我、启迪着我成长,以至于很小的我,就懂得什么是“助人为乐”、“英勇善战”、“大义凛然”、“精忠报国”。
也许是望子成才的缘故,爸爸每次回来时都会给我们兄妹仨捎几本画书。印象中记得最深的是《打击侵略者》《红灯记》等等。最近常常读到爸爸写的文章,大都真挚,感伤而温馨,因为爸爸的爱在他们的后人心里都留下极深的印迹.每每想写些纪念他的东西,却又觉得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论怎样的语言都描摹不出我心中的爸爸,也写不出我对爸爸的缕缕情感.。
我和弟弟都是小画书迷,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太富裕,能看的好书又不太多,最多就是小画书,还有《毛泽东选集》《雷锋日记》《高玉宝》等为数不多的几本大书。那时候的小画书也便宜,一毛多钱就能买一本不错的小画书,什么《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龙江颂》《羊城暗哨》《黑三角》……卖一次知了壳就能买三五本喜爱的画书,那是童年最大的奢侈。
弟弟和我相差两岁,小时候总是泡在一起。他和我合伙买了不少连环画,一般一本书我兑一半他兑一半钱,谁兑的多,那本小人书便由谁先看。一般情况下,没有谁愿意少兑钱的。如果兑的钱一样多,那就剪子锤,三打两胜的先看。弟弟先看时,我总是羡慕的不得了,心想:要是我先看就好了。就赖在他跟前,他掀一页,我看一页;要是弟弟不高兴了,就不让我在跟前看。说:“过去,过去,我看完你再看。”碰到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只得离远点,等弟弟看完我再看。如果这本小人书是战争故事的,我特喜欢,那他说也没有用,为此,兄弟之间不知发生过多少场“争书大战”,也无法统计撕毁了多少本小画书。
小画书两个人都看完,还有个保管的问题,两人都想保管。爸爸为我们一人准备了一个小书箱。如果这本书是合伙买的,那就轮流或者他保管这一本我保管那一本。书分好了,还有“防盗”问题,有时弟弟会“偷”我的小人书,我有时看中他的,也会“偷”,为此,两人不知打了多少回架,我和他也不知道做了多少回“盗书贼”。每次总由妈妈调停,最后交出“赃物”才算完。
少小不努力,老大图伤悲。说到偷书读,小时候舅舅家是我的首选,舅舅即便发现顶多也只是自我安慰:偷书不算贼,外甥偷舅舅天经地义。可心里估计早把我恨死了,指不定多少次背地里捶胸顿足。
去外婆家玩耍,总是惦记舅舅的《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鸡毛信》等等小画书。刚开始也就这几本连环画我能够看明白些。每次趁人不注意便拿几本别在裤腰,用衣服掩住,然后借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学过《孔乙己》,还真有点做贼心虚,回家的路上常常觉得身后有人盯着,生怕被人发现,心里扑扑直跳,恨不能赶快到家。
上四年级以后我贼胆壮了,心也贪了,小画书已不能满足我的“胃口”。于是《老共青团员》《红岩》《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柜里琳琅满目的书籍也成了我行窃目标。孔乙己的那句话,使我每每得手后,连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了。我会为自己辩解:“窃书不算偷嘛!何况是舅舅的书呢?”
从那时起,我认识了保尔,也认识了高玉宝,也知道了《鸡毛信》和《平原游击队》。。。。。。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我也一天天的长大,唯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就是我们家有很多书。当时爸爸在机关单位工作,经常带书、报纸和杂志等回来看。他一进家门,我们便一拥而上,夺下爸爸手中的书报,挑选自己喜欢的到一个角落里看,看不完,就选几本藏在枕头下,因为我比较贪玩,先把游戏玩完,再慢慢欣赏。读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向弟弟妹妹推荐。记得有一种画书叫《解放军画报》,那时我才上小学,对书中的图片和文章也不太领会,属于看热闹的那种,囫囵吞枣的看得挺起劲。《各国概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知道了在我们居住的村庄之外,还有许多美丽而陌生的地方。画报印刷特别精美,书中介绍的风光令我心驰神往。当时我曾想,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它们都在哪里呀?咋跟我们的生活这么大的区别呢?
我最早看的那本小说是——《半夜鸡叫》。我可能对文字有些早慧,很早就能识很多字了,经常在家里找书看,家里也多是毛泽东诗词、毛主席语录和一些部队的书籍。这本《半夜鸡叫》还算是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丰富,有感情。描写了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们早点起床干活,半夜跑到鸡笼去学鸡叫,揭露了地主剥削农民的残酷事实。是作者的自转体小说,作者高玉宝在小说中还是个10多岁的小长工,用他的口吻写出来,小说生动,很有感染力。这本书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书都翻烂了,很多故事情节都能背下来了,还经常给小朋友讲周扒皮的故事。
《雷锋日记》我也翻了好多遍,因为相对于《毛泽东选集》来说,《雷锋日记》还算是浅显易懂的,里面好多小故事,也很吸引我。在倡导学雷锋的年代,看那样的书也是很光荣的事。记录了很多雷锋叔叔的好事,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看着就感觉发生在身边一样。
一本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水浒传》,烂漫了我的童年,埋下了豪爽与正直的种子。夏日的午后,蝉在树上慵懒地瞎唱,日头晒得柳叶儿打着卷,乡村静得让午后庄稼汉的鼾声此起彼伏。腋下夹着那本书,蹑手蹑脚地蹿出院门,躲在大柿子树下,任那夏阳斑斑驳驳地撒在身上,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仿佛一条蚕,无比惬意地游弋在桑叶上。从及时雨宋江到鼓上蚤时迁,一百零八将的名字,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如数家珍,倒背也如流;多少个夏日的午后,柿子树下演绎过多少回读书的梦境,从花和尚鲁智深倒拔杨柳到潮有信英雄圆寂,烂于心,熟于口。从前读到后,从后翻到前,一本没头也无尾的书,让我没有书的童年忘记了蝉鸣,忘记了夏日午后乡村的孤寂。
为了看书,被老师没收过书,写过检查;为了看书,曾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闷得大汗淋漓。到了初中,我作文本上泛起了很多“红波浪”,语文老师夸我用的词好句子好。我看过一段描写秋天丰收情景的,用词很生动很形象。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我就借用了这一段,并根据我自己的感觉修改了几个词,老师看后,觉得太神了,以为不是我自己写的,怀疑是我从别处抄来的,可他找遍了他身边的作文书,都没有我写的类型,于是,他把我请进了他的办公室,问我这段话是谁写的,我把我写这段话的来龙去脉讲给老师听,老师恍然大悟,觉得不可思议。类似的事还很多,直到我当兵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才明白童年“偷”读书的意义。
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一个精神空旷的时代,一个磨灭人性的时代,一个禁锢思想的时代。现在书城琳琅满目,书籍精彩纷呈,真为孩子们感到幸福,但孩子的乐趣似乎更宽了,书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没有那么深刻了。
我十多岁时特别喜欢看小说、散文、游记之类的书,上课时常常把书放在桌子下偷偷看,有时候被老师发现了,书就被没收。我一直在想:那些被没收了的书,老师是不是也会自己留着看呢?呵呵,这大概只有老师自己知道了!有好几次在课堂上偷偷看书,被老师发现没收,幸亏老师“忘”了拿走,放在课桌上,那书才“大难不死”,被我“救”回来了。
不光学生偷书读,老师也“偷”书读。记得上五年级时,上课偷偷看《解放军文艺》被老师逮个正着,我的《解放军文艺》被没收了,我跟同学借的《海岛女民兵》也一并被没收,还让我写检查,受处分,可把我吓坏了。
第二天,我送检查时,老师突然对我说:“你到你爸爸那里,给我拿几本《解放军文艺》,我就把以前没收你的书籍都还给你,也不再给你处分。”
“好,下午放学就去给你拿。”闷了好一阵儿,我爽快地答应了老师的要求。
后来,我经常到爸爸的办公室给老师“偷”《解放军文艺》,交换条件就是,老师把他存的文学类书籍,让我阅读,但要求我必须是课外时间读。从老师那里我读到了《春潮急》《艳阳天》《烈火金刚》《金光大道》《在人间》等文学作品,阅读几乎占据了我那一学期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门类齐全的经典图书和期刊杂志,又布满了我的书房,与儿时偷书读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就这样,我读过许多书:《水浒传》令我热血沸腾;《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让我领悟到了人世间的丑恶与善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让我知道了有目标,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梦想,有梦想,才有美好的人生!
很快,我也知道了老师为何喜爱《解放军文艺》。老师是个下乡知识青年,在那年代爱写反映革命形势为内容的诗歌,《解放军文艺》正好有个诗歌版块,老师特别喜欢。
星期天到爸爸那里为老师偷书,是弟弟告的密。爸爸知道后,本来我是打好腹稿向爸爸承认错误的,谁成想他居然没有批评我,还专程让我给老师送近两年的《解放军文艺》,几本《革命诗歌选》及一本《参考消息》合订本。30多年后,我65岁的老师,到北京找到我,让我给他编辑出版诗歌集《太阳从东方升起》,聊起当年偷爸爸的书给他读的往事,都开怀大笑,师生浓浓的情义再次融合到一起。
偷割报纸文章的事也让我难以忘怀。有一天到大姨家玩,在同表弟表妹玩捉迷藏的游戏时,无意间发现她家贴满报纸的墙上,《难忘的一次捕鱼活动》的文章吸引了我,我已忘记了捉迷藏的事情,蹲在立柜顶上默读起来,直到吵吵嚷嚷的喧哗声惊醒了我,才停止阅读。那时大姨正为我们准备饭菜,几次想开口向她说:“我把报纸揭下来,拿回家模仿着写老师布置的《割草的一天》作文好不好?”偏偏在这个的时候,我又想撒尿,心里慌,下面急,又怕大姨拒绝我的要求,于是话到嘴边又吞了下去,犹豫之下竟然壮着胆用小刀把那篇文章裁了下来,往衣内一塞,与大姨敷衍几句话就溜之大吉了。
也许,我这一生是注定离不开书的了。几十年的积累,有了宽敞的书房,藏书几大柜子。我的工作是编辑离不开书,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读更多的书,畅游于书的世界,沉浸其中,其乐陶陶。与书有缘的人是幸福的,唯有书,可以与你相伴,与你的生命同在。
时光的流水冲淡了世间一切,但没有冲淡我对童年对书的生活的记忆。坐在电脑前,当年读书、买书、偷书、借书的趣事和着柔和的灯光,顺着我的指尖在键盘上滑动,这段挥之不去的小插曲,像经典电影镜头的回放一样,重温往日那温馨的岁月。《2009年11月1日》 当年的偷书读书,成就了如今的出口成章的大编辑,呵呵 童年趣事,与书关联,值得回忆! 与书有缘的人是幸福的,唯有书,可以与你相伴,与你的生命同在。 同时代的人小时候看了同样的书,但没有作者现在的成就,惭愧!写得真好,向楼主学习! 有意思! 多谢楼主,又让人勾起多少童年的回忆,倍感亲切!
我也曾偷过书,被父亲打了一顿,并警戒我以后要明明白白做人,受用一生。 俗话说:偷书无罪
我 虽然没有偷书,但我知道书里有你成长的营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