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清风 发表于 2009-12-2 11:11:09

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插队北大荒13年

2006年6月18日,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它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盛会。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注入创新动力,提供项目支撑。作为“海西”战略构想的主导者,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可以预见,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福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福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福建的后劲将进一步增强,福建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示于海内外。”

卢展工的履历中,有一段经历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黑龙江13年的知青生活。1969年,他随浙江省第一批知青到黑龙江富锦新立屯插队。1972年,进黑龙江建工学校念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恢复高考后,考入哈尔滨建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建工局。

对于事业上的成功,卢展工说:“我是许多知青中极普通的一个,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赶上了机遇。下乡时赶过牛车马车,上学时当过班长、团支书,工作后只知脚踏实地地干,从没想到当官。”的确,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没有官架子。

有一年富锦市知青慰问团到浙江省开会,当时任浙江省省委副书记的卢展工以普通知青身份参加会议,并明确表示不坐主席台、不上电视。

青春最宝贵的时光在黑龙江度过,卢毫不后悔。他说:“没有黑龙江的13年,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荒的生活对我今后一生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磨练了我的意志、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它使我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它教我懂得了党的干部应时刻想着群众,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有的人一当官就飘飘然,看不起人民群众,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艰苦的基层锻炼,卢展工对此感触尤深。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概念首先由卢展工在2004年1月提出。2005年11月,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并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海峡西岸”列入其中,表明福建的“西岸”战略得到中央的认同。卢展工主政福建的时候,福建还未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明哲保身”是当时的“官场文化”,工作中多数人表现出“不作为不出错”、“害怕出事不敢做事”的心态,谁也不愿承担什么风险。卢“对症下药”。他指出,风险亦有为公为私之别。有些同志把个人的风险看得比天还大,见到风险就躲,遇到难题就避,惟恐一有闪失,丢了自己的乌纱帽。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卢的理念是,职务就是责任,责任就是要有所作为,为民谋利。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八月清风 发表于 2009-12-2 11:16:22

卢在福建的工作表现,有一个例子在福建广为流传,说的是他兼任福建省委党校校长的时候,曾经骑自行车去省委党校,悄悄地站在窗外,看教师有没有好好上课。

    有了这层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中央对卢曾经有过的评价:性格直率、办事果断、廉洁自律。

    一个公开的说法是,在很多会议场合,甚至是关于福州陈凯案,卢展工如果觉得对方做法不对或者说法不妥,都会当场予以驳斥——以福建官场文化观之,这似乎是让人家下不了台。

八月清风 发表于 2009-12-2 11:19:02

卢展工2001年入闽,2003年出任省长,稍早之前入闽的,是原福建省省委书记宋德福。

  当时,中央调宋主政福建,意图非常明显,是要福建尽快从当时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阴影中走出来。然后,宋在闽两年,即患重病,从2003年5月,当其住院治疗后,中央确定卢负责福建省省委的日常工作。此时,卢出任省长刚好4个月。

  2004年2月,中央宣布卢展工任省委代书记。同年12月,正式任命为省委书记。

  任命前,中央找卢和时任副省长黄小晶谈话,次日,两人同往,在京看望宋德福。宋平静而欣慰地对卢说:“我对福建有感情,病后对福建的牵挂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宣布你为代理书记后,我就放手了,我的责任就轻了;二是宣布你为书记后,我就放心了,不要再过多地牵挂福建的事了。”

  事后,卢坦承,中央这一决定,确实是有利于德福同志能安心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福建干部的信任。当时,全国有几个省的班子变动,基本上都是异地交流,只有福建是从内部产生,中央的决定显然是考虑了福建的综合因素而产生出来的。

清风明月 发表于 2009-12-2 13:08:55

:y187::y187:

清风明月 发表于 2009-12-2 13:09:33

不知道这个领导啥样啊,期待

麦速 发表于 2009-12-2 19:54:32

期待着。。。。。【好领导】。。。。。。的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插队北大荒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