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子 发表于 2009-11-16 23:56:01

顺子报道!

在青岛

顺子 发表于 2009-11-16 23:57:22

鸡冠洞

顺子 发表于 2009-11-17 00:02:31

咱们的故乡大槐树

顺子 发表于 2009-11-17 00:04:44

青岛滴

顺子 发表于 2009-11-17 00:06:25

五龙口

顺子 发表于 2009-11-17 00:07:54

WOW 里的我

不再沉默 发表于 2009-11-17 07:55:19

欢迎帅哥,那张是在偃师大槐树照的吗

晓雾晨霜 发表于 2009-11-17 09:49:24

欢迎新朋友!

醉清风 发表于 2009-11-17 09:56:49

大槐树在哪里,谁知道

偃师二鬼李 发表于 2009-11-17 10:22:17

欢迎你的到来

︶ㄣo義o﹎ 发表于 2009-11-17 11:57:33

欢迎欢迎!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20:40

7# 不再沉默
当然不是了,不是咱偃师的,咱都是山西搬迁过来的。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28:25

大槐树在哪里,谁知道
醉清风 发表于 2009-11-17 09:56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大槐树
  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
  发不完自己看吧:http://baike.baidu.com/view/88474.htm?fr=ala0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30:52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里原有一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绎不绝,是个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各位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验一下。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31:17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里原有一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绎不绝,是个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各位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验一下。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31:33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里原有一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绎不绝,是个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各位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验一下。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32:38

迁徙时,官兵为防止百姓途中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手成为习惯,以后迁民仍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厂这个习惯。
  还有现今常用的“解手”一词来源于迁民。据说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此后,解手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0 22:34:05

欢迎你的到来
偃师二鬼李 发表于 2009-11-17 10:22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论坛周年活动的时候见您了,好人一生平安。

老顽童 发表于 2009-11-20 22:38:53

欢迎你了-----------------顺子!


顺子 发表于 2009-11-28 21:35:44

欢迎你了-----------------顺子!



老顽童 发表于 2009-11-20 22:38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周年庆典的时候俺也见你了呵呵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顺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