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偃师
偃师,自洛阳西行30公里,“居天下之中”,“大河浇其背,伊洛荡其胸”。自上古以来,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7个朝代在此建都近千余年,作为县级治所,在全国是罕见的。在偃师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历史律动的脉搏,行走就可以脚踏着夏商尘封的故土。偃师商都博物馆的周馆长搬着指头自豪地给我们述说着声名遐迩的夏二里头遗址和商都遗址,述说着群星闪烁般的成汤、伊尹、玄装、吕蒙正、杜甫、颜真卿等历史人物,述说着发生在这块大地上的历史事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印证着这灿烂辉煌的一切。悠悠伊洛(二河)锁斟鄩,莽莽邙景(双山)挟亳都。历史赐予给这片土地太多的神秘、谜团和活力,无论是山川形胜还是民巷古风,都有一段尘封的历史;无论是累累陵冢还是遗址碑碣,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华夏文明的衍生和传承,偃师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偃师是我的故乡。偃师城,人们俗称槐庙,我最早是二十年前念高中时到四高参加数学竞赛时到过。
当时的火车站只有几亩地那么大,候车室大概也只有百十平方米,走几步便跨过了站前的小广场。城里的路面被泥水铺了一层,走起来躲躲闪闪。偃师城虽然于我们是陌生的,但熟悉起来也很快,没有两天的工夫,这座小城的角角落落就叫我们转了个遍。城里只有一条大街,约有二三百米长,叫民主街,偃师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和主要机构在这条街上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民主街西头的十字口上则是最热闹的地方,影剧院、百货楼、邮电局和新华书店分布四角,乡下的农民社员到了这里就算进过城了。不知那时有无交通民警这个编制,记忆中只是在节假日才见一两个民警在十字口上做指挥交通状。而今交警大队的大牌子悬于大厦之上,各种专业车辆进进出出的一片忙碌,便不由人感慨万分了。
感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你少小离家老大回,特别是你外出求学求工回来省亲的时候。二十二年前曾被洪水淹没的田野乡道,如今已修建起了宽阔的商城路。当你随意地走在民主街上,旧貌已实难寻觅,对似曾熟悉的地方仔细推敲一番,才能依稀记得原来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现在的大街上总是充满了诱惑,门店铺面林林总总,招幌在喧嚣的市声里飘摇,使人应接不暇,有了生气也有了嘈杂与浮躁。偶尔在街角发现有斑驳陆离的土墙旧房,也许它的存在就是向人们、向孩子们引证、对比,炫耀今日的辉煌?
变化最大的要数车站广场了。原先猥猥琐琐的车站荡然无存,相当于老车站十数倍的车站大楼气派派地东西展开,偃师两个大字醒目地立在天空,为行旅匆匆的各色人等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民主街东北部的建筑全部拆除,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车站广场。广场上,绿叶、红花在晨风中摇曳着自己的勃勃生机,市民们或翩翩起舞,或嘻戏逗乐,或悠闲散步。我去车站广场西侧找老文化馆而不得,那里以前有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有辅导过我们的美术老师,那里曾经给文革中的我们荒芜的心田注入过清泉。
偃师城终于象个“城市”了,也有了宽敞顺捷的一环、二环、三环,也有了不无夸张的酒肆茶楼,也有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位于老十字口上曾经老态龙钟的影剧院,现在已是焕然一新神采飞扬。具有古典气息的商都博物馆无言地静卧于街头,时时刻刻地向后来者昭示着曾有的古老的文明。经济发展了,文化事业亦在同步发展着。
偃师,就是这样在你的不经意中发展着变化着,常常使你刮目相看。如果说五十年代是偃师政治上的天翻地覆的话,那么改革开放的年代乃至新世纪则是偃师经济上的天翻地覆。重回偃师,我触摸到的是一段流动的鲜活的历史,留存到灵魂里的是一段经远的回忆。尽管偃师也有着烦恼与困惑,但对未来却是充满了希望与自信。
偃师无愧于历史文明的传承,它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必然的。偃师的明天将会更加的辉煌和灿烂。 楼主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80年代的偃师。 80年代偃师。也值的回忆。上百货楼。看场电影。都美极。 还是有点印象的 :y036: 记得很小的坐着马车去过槐庙 车站西边的老文化馆我也记得,那里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每年学雷锋我们班都会去那里打扫卫生呢 偃师的明天将会更加的辉煌和灿烂。 祝福我们偃师越来越好``````:y18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