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之海角七号
1945年12月25日。友子
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友子
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
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
我甚至已经忘记
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照规定理发
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
你固执不讲理、爱玩爱流行
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
我们却战败了
我是战败国的子民
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
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第三天。
该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
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
我们是这麼的不同
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
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犹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
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
但你踩著红蚁的样子真美
像踩著一种奇幻的舞步
愤怒、强烈又带著轻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多希望这时有暴风
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
这样我就不必为了我的懦弱负责
友子
才几天的航行
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
我不愿离开甲板,也不愿睡觉
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
一旦让我著陆
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
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
只是我的泪水
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乾
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
可恶的月光
可恶的海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著愤怒
我承受著耻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静地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
还是离乡! 傍晚,已经进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头痛欲裂
可恨的浓雾
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
而现在的星光真美
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
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
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
所发射过来的吗?
哇,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
我们现在才看到
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
又是什麼样子呢?
山还是山,海还是海
却不见了人
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
在这什麼都善变的人世间里
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
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
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
友子,尽管他的气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尝一口
你会明白……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天亮了,但又有何关系
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见到了日后的你韶华已逝
日后的我发秃眼垂
晨雾如飘雪,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
骄阳如烈焰,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
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
请原谅我这身无用的躯体 海上气温16度
风速12节、水深 97米
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
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
友子……
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
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
但我偷了其中一张
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
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
照片里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来将属於谁
谁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
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
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
足以跨过海洋,连结我和你 友子,我已经平安著陆
七天的航行
我终於踩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
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
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
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
这是我的最后一封信
待会我就会把信寄出去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
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
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
一定会浮现…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单地站著
你戴著那顶…
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
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你安静不动地站著 旧地址,海角七号…海角?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静
我刻意冰凉的心,却又顿时燃起
我伤心,又不敢让遗憾流露
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
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
将如阳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辈子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
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
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
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
我会假装…
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
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半生缘》被称作一部接近《红楼梦》感觉的小说。一抹其它爱情小说赚人眼泪的传统,只剩下一声声叹息。却在心里留下了揪心的痛。也许这并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社会小说,里面维系着的情感和关系分明就映射着整个社会。
难道是历史上那个变态的旧社会上演的悲剧?
难道是现实生活戏剧性的剪影?
难道是命运的手指掐断了缘的喉咙?
听张爱玲娓娓道来的故事,旧日大上海的烟气,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了…
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 张爱玲——莫文蔚——情怀。
张爱玲一生以写作为生,留下作品极多。但是看过她的传记,觉得文学作品本身倒不如她这个人,更值得玩味。有人说:张爱玲红学的自我说明,还是“迷”,“梦”,“魇”的感性自谦,实则大可感性自傲,男性的政治索引,史传考证,却得不出她的文学创见。
张爱玲骨子里是有三分才气,三分傲气,剩下四分则是属于她自己绝无仅有的“行为论”。人们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看法,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再添上机遇,这是行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因此各人有各人的行为。日复一日,人活一世,各有其行为论。文人傲气绝非是张爱玲傲气的全部。虽说文人自古清高,但对于她本人一生的经历来说,我们不可能鲁莽地得出结论。
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富贵人傲,文化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上添“傲”。也许从小母亲便在她的脑子里种下了“不能倚仗男人生活”的思想,她的一生为了她自己的理想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奋斗也注定她会成为一名名人,抑或从某种角度来说她还是一位伟人。一位伟人至少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讲是不能拥有常人的生活的。常人自有常人好,这是伟人所不能及的,伟人要拯救大众于水火之中,不管是肉体还是灵魂。张爱玲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即使女人的自立精神不是她创的先河,也至少是推动者。然而作为一位女人,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似乎又有了太多的不幸。对于文学来讲,文学与非文学以及文学之间的差异来自人与人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感觉和精神来自作者,张爱玲一生的经历一波三折,她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如果从《半生缘》看起,曼桢和曼璐的悲剧一生也隐隐约约有了张爱玲式的悲哀。令人潸然泪下的痛是一种戏剧,而欲哭无泪的痛却实实在在来自生活。生活,注定使一些美好的事情因迫于生计而改变。张爱玲中后期的写作何尝不是为了生活呢?她的一生何尝不是泊于生活而改变呢? 高傲和清高注定她有低声下气的一面;光彩照人的生活注定有隐晦不堪的一面;伟大注定她有平凡的一面;坚强注定她有软弱的一面。她戏剧性而又接近悲剧的一生恐怕也只能换得人们的一声叹息,几句同情:
到底是女人啊!
难道面对生活,女人永远是强者,而面对感情,女人永远是弱者吗? 但实际上,女人也有感情的强者,虽然很少很少。你来听莫文蔚正幽幽地唱着:“男人大可不必白口莫辩,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总之那几年,你们两个没有缘…….。”这不正是来自新女性对于生活和爱情解放式的呐喊吗?于是我们可喜地看到,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判断。这种思潮的必然性来自外观文化的冲击,当国门被强行打开时,我们发现整个中国被无可救药地改变了。 从张爱玲生活和思想的解放到今日感情的解决可以算做是一种进步。于是这样张爱玲和莫文蔚的感觉上也便有了相通之处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莫文蔚将饰演张爱玲的缘故。能够饰演,自然是因为她们有相似之处,但即便不是如此,从她的作品她的歌中便找到了契合点。相同之处,都能看到伤,都能看到痛,都能看出悲哀。但不同之处,一个是命运的羁绊,一个是对生活的彻悟。时尚,美丽,性感如莫文蔚,她的歌中透露出某种感觉,如法国大街上的浪漫和潮湿,另人记忆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如左岸右转的河岸,当思念慢慢分裂,时间匆匆流走,在心里留下的是惆怅和感伤;如一种香水的气息,它带着爱与恨,友情和爱情; 如:“疲惫了,放手了,不值得,不要了.......”告诉天下千千万万为爱情而流泪的人:其实你们活得很累,该放手的应该放手,该丢弃的应该丢弃。正如张爱玲当年为了出国求学而放弃一个封建富贵而又正在走向末路的家庭,放弃近乎扭曲和变态的亲情一样决绝。虽说有些事情只得留恋,但比起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新生活来讲,又有什么值得苦苦挽留呢?不过虽说如此,你可以丢掉行李,丢掉一切物质上的东西,但有一种感情和情怀却永远都难以忘却,只不过这些情怀有的成为了美好的回忆,有的成为了伤痛,有的仅仅成为了去回忆的老照片。 于是在此,我替两位女人抛出第一个行为论:
当生活迫于改变的时候,表面上做出应有的坚强和果敢,在心底为自己留下一丝情怀。 谢谢,你算是沙发了 再奥斯卡看了这部片子,音效那么好我差点睡着 再奥斯卡看了这部片子,音效那么好我差点睡着
落之难 发表于 2009-9-18 00:37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暴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