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无论讲话、报告、宣传,还是工作总结,总是要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口号下,不厌其繁地列举一系列的业绩和成就,以此说明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说明教育是多么好地满足了人民的需求。我们也还必须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实之间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窃以为,发展教育事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完全正确,但前提是要知道人民都还有些什么不满意的,这样工作才能有方向,才能针对性强,才能富有成效。第一个问题,是扩大差别还是缩小差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过去的“三大差别”依然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社会分层更加明显,贫富差别达到了悬殊的程度,今天的中国,说“富者腰缠亿万,贫者曾无隔夜之费”可能有夸大之嫌,但社会主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总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作为社会的动力机制,其高尚和理想的价值就在于拔困苦,济贫弱,使不足者足之,后进者进之。所以,教育的重心是应该向下的,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在分配上应该更多地关照困难群体。
社会分层和分化不是教育的责任,但教育是扩大社会差别还是缩小社会差别,这却是教育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教育不应该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教育,不应该是助长社会差别的教育,也不应该是使阶层固化,造就“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所谓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将无从谈起。
第二个问题,是全面教育还是片面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强调,但现实情况是这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峻。具体表现在:知识和品德脱钩 学校教育使很多人掌握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也就仅此而已,现在的学校教育并不培养受教育者特立独行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更不发展知识的社会批判功能,所有的知识只不过是投身市场经济的敲门砖,将个人绑架在利益集团上的介绍信,与金钱缔结永恒联盟的约定书。语言和行动背离圣文章千古事情,得失寸心知。教育的目的,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现在,学校教育更多的只停留在解决“知”与“会”的层面上,可以说,许多人差不多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了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劣习,而且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越来越习惯成自然,今天这弥漫全社会的假、大、空,教育的责任居之太半。全面与片面换位 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下还是惟升学率,教育界有一个术语叫“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这话现在已很不确切,现在已经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发展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升学率,为了就业率,学校全力以赴,无所不用其极,于是教育就只有成绩的优劣,而没有心灵的耕耘,全面的教育、全人教育让位给片面的教育。
第三个问题,教育的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
1、 途径与渠道 过去,大学毕业本科生几乎够得上一切职位的学历门槛,但现在一般都得研究生以上,本科毕业已经没有多少竞争力,人才成长的路程加长了;全社会学历门槛的日益抬高,驱使和逼迫所有的人只能在一条越来越长、越来越高、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奋力攀登。 2、 压力与负担 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还有特殊的照顾政策,高中阶段对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困难学生有补助,今后还要逐步免费就读,在大学阶段还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不能就读等,不能说上述措施不好,也应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很多贫困家庭读书问题。但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在特定教育阶段、面向特定人群的办法。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成本的急剧升高,接受教育的代价越来越大,大到已经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了。举例来说,就连在北京的白领阶层都认为,即使没有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也只能是一家一个孩子,原因是再多了也教育不起,培养不起。有人做过计算,今天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代价与成本已然如此,在这样的情形下,涉谈什么教育权利与教育公平,无疑于缘木求鱼。 3、 数量与质量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来计划在2010年力争达到的目标,结果几年后就远远超过了,如此跃进式的数量扩张,惊人的高等教育规模固然是教育发展的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是沉重的包袱,不仅质量问题相当严峻,结构与效益也远没有得到整合与优化,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化解每年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成了教育乃至全社会的难题。说教育还在一片泥沼中艰难跋涉并不为过,更惶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了。 教育是个巨大课题,咋谬人顶帖呢? :y015:顶了,,,,,,,, 教育与社会脱节了。 做起来老不容易呀! 嘴上一套,实际行动一套,很多教育部门根本就做不到
应该说是尽可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样说更合适 楼上的,太精辟了 满意咯头啊,先把河南、山东的高考的分数线的事整好了再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