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捐学26年 只求受助对象“有出息”
在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茶林村,七旬老翁朱自明每天清晨散步5公里,边走边拾废纸、旧瓶瓶罐罐。就是这个“拾荒老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26年来从微薄收入中拿出约16.69万元帮61个穷孩子圆了求学梦。朱老助学,只求受助对象“有出息”,绝“不要回报”,甚至要求“不要往来”。
71岁的朱自明曾在浏阳市张坊乡、小河乡、凤溪乡等地长期任“乡官”,退休前“官至”乡人大主席团主席。“1982年,我分管教育,耳闻目睹很多农村小孩因贫失学,心里很难受。”朱自明告诉记者,他当时挥毫写下“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壹分钱”自勉,如今这幅字虽已褪色,但还牢牢地贴在他卧室门边。
朱自明捐资助学,不拘一格。第一批受资助的,是张坊镇6名品学兼优而家境却一贫如洗的学生,朱自明在期末考试后为他们发“奖学金”。对有的学生,光有学费还不够,朱学明就“授权”他们随时可以来朱家米桶中“量米”度饥荒。有的贫困学生身患疾病无钱医治,朱自明就一趟趟带他们到外地求医问药,包吃住包车费,治好为止。受助学生参加高考,他不仅及时送去学费,还提上营养品到校看望,缓解娃娃们的紧张情绪。“我祖上三代没有进过学堂门,自己也只读了四年半书,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多为社会做贡献。”朱自明说。
张坊镇和浏阳市很多官员感慨地说,朱自明这些年实际上在默默地为农村教育“裸捐”。1982年,有4个未成年的孩子、爱人是家庭妇女的朱自明,每年从全部480元工资中,捐出200元,这在有些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我父亲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剃头匠,感谢他的扶持,我才一路挺了过来。”朱自明说。
随着工资的提高,朱自明每年助学捐款也同步增加,没有一年中断。退休11年来,朱老基本上将退休工资按年度全数捐给了自己在乡间寻访到的贫困学生。据浏阳市张坊镇政府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朱自明捐款助学累计已达到16.69万元,共资助了61人。受助者中,除了十几名在校生外,其余的多已走向社会,很多人事业有成。
退休金捐了,朱自明为维持家庭日常现金开销,每天拾荒,再将废品卖给收购站,每年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在朱老的家庭开支账本上,每月开支还不到100元。朱自明的家,是当今湖南农村中已成为“贫户”标志的土砖房。朱老卧室里,床是1957年结婚时请木匠做的,床上的毛毯是1962年读书时买的,衣柜是当年“土改”时分的,柜子里最好的一套衣服是1993年请集镇上裁缝做的西服,逢年过节出门做客才舍得穿。
“家里有些东西比我的年龄还大,将来都会变成古董呢。”朱自明风趣地说,“我有水田,口粮不成问题。我们两口子自己种菜、捡废品,典型的自然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100元每月生活蛮好啦!”
“有求必应、平凡而伟大、正直无私”或者是“如此对自己和家人吝啬究竟图什么”,对朱老“异常”的人生坚持,浏阳市社会各界赞誉中也杂有疑问。但据记者了解,朱自明多年来坚持的助学条件有“三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贡献社会;“三不要”:不要往来、不要回报、不要宣传。有些受过朱老捐助的学子,走向社会能自立或者发家致富后,曾回乡找到朱老,几千元、上万元地把钱送上门来要“偿还”;还有的受助学生或其家长,逢年过节总想提些农家土产上门道谢,对这些,朱自明总是谢绝、回避。
“捐资助学是为社会尽义务,不是搞感情投资。”朱自明很淡然地说,“看到(受助)学生们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不需要他们记得我。人情往来对谁都是个负担,留点距离比较轻松。” 发这篇帖子时不知怎么老想起那盏中石化花了1200万元的灯。http://bbs.yanshi.cc/thread-32224-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