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骑行小分队 ( 生活随笔)四
四 山里的婆娘叫这货俺分队的8个人,从我参加以来,出行的日子里,从来都没有到齐过。要说他们都是些退休以后的人,应该是没有琐事缠身了,其实不然。用老李的话说:“谁家门上也没有挂着没事牌。”因为就他家的事多,出行的次数也最少。这不是说老李骑车的时间少,从码表上看,老李的骑行距离并不少,人家可是抓住一切空闲的机会骑行,有时甚至是在晚上骑行。老李退休以后,就光荣地接受了接送孙男孙女上下学的任务,这项任务也不止他一个人,也就是为什么要选在星期六集中出行的主要原因。
还有就是这些在县城居住的“县民们”和那些“乡民们”、“村民们”根须相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这些从农村走出来身上沾满坷垃蛋子的小出身们,亲戚、朋友、村里大大小小的人找你有事都得给办,甚至是贴钱搭物赔时间也在所不辞。因为你辞不得啊,说不定哪天去找阎**,都得这些人哭着喊着抬着拥着送你上路呢,所以说哪条路可断,这条路不可断。
那天我们去九皋山北麓的花古洞,就只到了5个人。要说短途骑行5---10人是最佳组合,这是几年骑行以来总结出来经验之谈。人多心杂,想法各一,队伍不好带。刚开始组建骑行队伍时,有30多人,发展到60多人时,问题出现了,于是骑行组织就成了10多个小分队,不过队于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组织限制,相互串联也是很平常很自由的事情。
我们在集合地点等到7点钟,不再来人了,于是就出发去花古洞村,轻车熟路,90分钟到达。
花古洞是个自然村,村名起源无可考究,全村21户不足百人,现在村居住的大概也只有60人之多, 村村通惠民工程水泥路直达村边。由于居住分散,都是单门独户,依山起宅,整个村子竟达3里多长。
我们要在村子里寄放车子,徒步上山游玩3个小时。
“这货,来人了。”
一声吆喝,一个50多岁的山里汉子 来到跟前。一个我们寄放过车子并且吃过蒜汁面条的院子里跑出一个熟悉的啥时想起都恨恨地不会忘记的女人。
“让我看看,是不是上次那些人。”
女人来到跟前,挨个打量一番,在狮子和老姜面前摇摇头。走到老黄面前说:“把你的帽子摘下来,让我看看。”老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摘下骑行帽,拿在手里唿扇着。
“就是这些人,哈哈哈哈,这个人的耳朵会动,我记得很。”男人一听,不由分说抢过大群手里的车子就往家里推去。几个人面面相觑,只好跟进。
上山路上,老黄说出了其中的原委。上次来花古洞村,因为这家离路边最近,所以就选择了在这家寄放车子。当时只有那个女人在家,下山后已是晌午过后,几个人饥肠辘辘,就商量了一下,推选出大群和那女人商谈,给我们擀点面条,表示给钱。女人高兴地利利落落给我们6个人擀了面条,由于没菜,捣了蒜汁,油挺大的。吃过以后,一向管理A费的老黄身上没带零钱,就拿出一张100元大钞给那女人,那女人也不推就,欢天喜地地接过钱,卷在裤腰带里,嘴里连连说道:“这要在以前,在俺这里吃碗饭是不要钱的,如今啥都老贵,啥都要钱,俺就收下了。”就是这,100块钱买了六碗蒜汁面条。不知道上次这场事的狮子和老姜直埋怨老黄咋不早说,我看见一向腼腆忠厚的老黄脸红的像关公,就忙打圆场:“这次不在他家吃饭就行了。100块钱,哪年捐款不得几百块,只当扶贫了吧。”
谁知下山以后,那人家端出了一大锅炖鸡块,里面还有山里人家自己晒的干菜什么的。烙的油馍,熬的绿豆汤。香气真是诱人。可就是无人敢开口说话,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那家一对男女,相互对峙着。
还是那男的先开了口:“那天你们来,俺不在家,俺媳妇这货收了你们100块钱。她不识字,也不认识钱,有一回她拿10块钱买了二斤豆腐,到家了看见篮子里人家找的钱,吓的连门都没敢出,一直等到天黑我出去赶集回来。你们可别笑话俺山里人娶的媳妇不识字,不识字好啊,她会贴心实意给俺过日子。上次俺回来后,已经狠狠地说了她一顿。所以以后只要有人骑着车子来,俺就让她看看,好把钱还你们。谁知你们今天来了,偏偏前些时有急用把你们的钱给花了,俺一时半会也凑不齐,就先给你们再做顿饭。这货,快给人家盛饭,还愣着干球啥类!”
倒弄得我们几个不好意思起来,慌忙盛饭吃饭,那顿饭吃的特别的香。
随后,我们知道了那女人名字叫“这货”,嘻嘻,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名字。 俺可不敢这样叫媳妇 这货,哈哈~~~~
真亲切啊 偃师方言........老亲切 故事太生动了! :c003::y187: 实在的山里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