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 误 认为快乐只能在寻找中才能获得
我们一直都误认为快乐只能在寻找中才能获得,它就像一坨金子,现成地埋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下功夫去找就总是有机会找到一些。这也就是经常让我们听到的“寻找快乐”“找到了快乐”之类的话题。然而,很多快乐被人们找到后,却发现形状并不完全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而遗憾,这就降低了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的程度,美中不足啊。寻找当然比坐着等好,但这似乎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误区——快乐总是别人制造出来,然后等我们去找到,然后我们快乐了。比如看一则笑话或者一段笑声,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或者那个谁给了你一笔财产,这些快乐的制作者是别人,而非自己。我们只消去找到领受就达到了快乐的目的。这当然是一个获得快乐的途径。然而这种快乐并不能真正让我们快乐,至少在时限上过于的短暂,于是又有了快乐是短暂的说法。笑过之后我们依然愁眉,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汉语是一个缺乏表达能力的落后语种,甚至说它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前两年就在网络上有过一些争论,这种争论几十年前就有了。说汉语缺乏表达能力,我以为这并不准确;说汉语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更是胡说。白话文的流行也才一百年,逻辑学的输人也才百年历史,而语言的表达正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之上的,以不至于语无伦次。因此,“寻找快乐”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人们,给了中国人——快乐只能靠寻找才能获得的假象。就这样人类天生的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从各种书籍上或者口语里我们看不到“制造快乐”这个词,也就是这个原因。制造也包括创造,是要靠自己去设计制作出来的。从“寻找”到“制造”仅仅两个字的变换就能左右人们的意识,这组合不难,又容易理解,更无需去发明新字,那么谁又敢说汉语缺乏表达呢?这里缺乏表达能力的不是汉语,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汉语的组合。
一说起制造,很多人就犯困了,他们总以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是非专家·工匠·大师所不能胜任的工作。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制造快乐”,只是我们没有去细想而已。人好像在娘胎里就能“制造快乐”,这个可以从他的父母笑嘻嘻的脸上看的出来。一个简单的问候,一句礼貌的用语都是“制造快乐”的元素,都可能是在“制造快乐”。就这么简单。
“制造快乐”和“寻找快乐”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寻找的快乐”是人家的,“制造的快乐”是自己的。制造的快乐是经过心情的提炼,然后用语言或动作表情表达出来,它可能是无意识的,快乐在制作的过程中本身又去熏陶了情绪,自己对这份快乐也自然有着更深的感悟。这是“寻找的快乐”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朋友,亲人,同学说他找不到快乐,一直很忧愁。而你又很想帮他,但是又总是觉得力不从心。这里抛开使他忧愁的外因不说,他自己就是个少有“制造快乐”的人,别人制造的快乐他会觉得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不能全部接受。所以,他要快乐起来还得靠自己,学会制造快乐是他最为重要的任务,比解决造成他忧愁的问题还要重要。
由于是自己制造的快乐,因此快乐也在心里停留的更久。 {:soso_e100:}快乐是靠自己制造的 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