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做生意起家 爱捐资助学
从雕像身上移下,此前饱受争议的河南“大背头”雕像又被安放在了一座平房上。河南洛阳“龙华欢乐园”里的大背头雕像,随着雕像“原型”的低调现身,再引争议。
雕像原型究竟是谁?塑像究竟是为炒作园区,还是仅仅为了“尽孝纪念”?陷入拆与不拆的纠结之中的“大背头”,似乎一方面体现的是私营业主尽孝的个人行为,而另一方面违背的则是大众的审美文化,当两者相悖时,到底谁该听谁的?
“大背头”原型现身
安置“大背头”的房子外侧墙面已经被漆成了五颜六色。不过距这个房子右侧大约3米远的地方,就是洛阳龙华欢乐园内设的公共厕所。
昨日,有媒体发布了洛阳“大背头”原型的照片,称6月5日,“大背头”弥勒佛的原型真人低调现身洛阳龙华欢乐园。从照片中看,原型真人的面相与“大背头”确实有八分相似,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与灰色裤子。
龙华欢乐园此前曾在其官网上回应,引发网友争议的“大背头”其实没什么特殊含义,就是根据游乐园创始人的原型创作的塑像而已。打造“大背头”是其儿子为了纪念父亲的善行,按照父亲的模样修建,前后花了近十万元。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也是于6月5日中午驱车来到偃师龙华欢乐园。不过,记者拍到的“大背头”与网上流传的照片有区别,推测原型现身的日期或许更早一些。当日,记者以游客身份进入龙华欢乐园,发现引发争议的“大背头”已经分置两处。头部被重刷金粉后低调地安置在一个小房子上,被罩上了一层红绸。“大背头”的新安置地看上去有些简陋,下方的小房子只有两个不到10平方米的空房间,里面随意地堆放着一些施工工具。或许是为了美观,房子的外侧墙面已经被漆得五颜六色。不过距这个房子右侧大约3米远的地方,就是龙华欢乐园内设的公共厕所。“大背头”的身体部分还留在原处,不过有三五名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据龙华欢乐园内一名姓谢的管理人员说,原来的“大背头”雕塑将被改为“九龙宝瓶”的图案,上部为九龙腾云塑像,底部为牡丹花台,寓意“九龙保平安”。这名管理人员有些无奈地说:“网上争议声音很大,改建也是没办法的事。”
30年前做耐火材料起家
大约30年前,这座工厂
还是高龙村大队经营的棉皮
厂,辛朝午当时跟着大队一
起干,后来大队不做了,辛朝
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接手
开始做耐火材料项目。
6月3日,龙华欢乐园官方网站发出一则声明称:“将原雕塑头部放置在屋顶之上,系我们在拆除原建筑之后,考虑将企业创始人雕像和企业文化进行统筹规划,既要突出企业创始人关于勤劳、朴实、敬业、包容的精神诠释,也要突出关于对公众文化审美观念的尊重,我们一定慎重考虑公众感受,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好企业文化塑造。”
此前有媒体指出“大背头”的出现,是一种"面子"大于"里子"的虚荣心态”。“企业创始人对于企业而言,自然是功不可没。一个创利税、出效益的企业,对于社会和百姓而言,也在解决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上有汗马功劳。但是,成功与如何看待成功原本就是两个命题。”“到底是谁,做了多么大的功绩,值得被塑成"大背头"?”人们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两日来,走访了偃师市高龙镇辛村和高龙村,发现“大背头”的原型还真是个当地“名人”。
他叫辛朝午,70多岁,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在高龙镇开了4家较大型的化工企业,其大儿子也就是龙华欢乐园的老板辛保卿,是当地一位颇为知名的企业家,还是偃师市人大代表。在高龙镇很容易就找到了辛朝午创办的新华宝冶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做耐火材料的企业。据看守企业大门的老人回忆,大约30年前,这座工厂还是高龙村大队经营的棉皮厂,辛朝午当时跟着大队一起干,后来大队不做了,辛朝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接手开始做耐火材料项目。辛朝午应该就是从这里开始发家致富的。现在公司的老板就是他的大儿子辛保卿。
父子俩爱捐资助学
辛保卿的爱心善举在当
地百姓中有口皆碑。高龙镇
的一名居民提起他,印象最
深的就是“他总给学校捐助,
高龙小学的桌椅就有不少是
他买的”。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看到,这里的办公区都是一层平房,环境非常简单,三个办公人员在一个办公室里告诉记者,“辛总出差去新疆了,估计会走上十天半个月”。记者问他们知不知道老板为什么一定要建一个“大背头”?他们只是笑笑表示“不太清楚”,一位工作人员则模糊地说“老板受父亲影响,一直坚持在当地做好事,父子俩都很有善心,经常捐资助学”。
辛保卿确实很忙,并不经常留在高龙镇。“人家是做大生意的,总往外跑”。与辛保卿是本家的辛会省说。在网上能查到的不多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一篇近期对辛保卿的专访称,辛保卿1990年时跟着父亲一起创办了一家小工厂,23年间,经济实力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是拥有4家大型化工企业新华宝冶有限公司的老总。2007年前后,辛保卿还曾与人共同投资600万元兴建了某环保节能材料厂。
辛保卿还在不断拓展着新的投资领域。龙华欢乐园项目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2012年,龙华欢乐园水上乐园项目成功运营。
如果真只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辛保卿的好名声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响。他的爱心善举也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高龙镇的一名居民提起辛保卿,说的都是“热心捐资助学”、“逢年过节还请当地老人吃饭”等等……给老百姓印象最深的是“他总给学校捐助,高龙小学的桌椅就有不少他买的”。而且多年来,辛保卿对高龙镇高龙一中的教育事业也一直非常关注,出资改善过学校的硬件设施。2010年,他又一次捐出1.4万元助教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不过,献爱心做善事的功绩是不是一定要用“大背头”的形式体现和纪念呢?镇上的不少居民也没法理解辛保卿的初衷。“他妈妈好像总去附近的小中岳庙或者西佛庙去拜拜,可能跟这个有关吧,反正是人家私事,谁管得着,是不?”受访的居民反问道。
是私事还是炒作
“这本来就是我们家的私
事,都是媒体在炒,真不知道
有什么可争议的,我们自己花
钱建造个塑像,放在自己投资
的游乐园里,碍着谁了? ”
龙华欢乐园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北临伊河,距离洛阳市新区大约10公里左右。“我就是偃师人,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这儿还有这么个欢乐园,应该不出名啊,怎么你们外地人都知道了?”开车的司机赵师傅笑着问记者。“大背头”被媒体曝光后,曾被质疑是一次炒作,目的是打响龙华欢乐园的知名度。园内的工作人员也向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透露,一开始确实有不少游人特意进来与“大背头”合影,但那也只是少数。
记者进园后发现,龙华欢乐园内的游人其实很少,在记者停留的近一个小时时间里,只有不到10个人在玩园区中心的水上项目。
龙华欢乐园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生态开发为宗旨,将果树、蔬菜的种植、观赏、采摘、水产养殖、垂钓、销售、休闲、餐饮、娱乐集于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园”。包括“大背头”在内的其他园内游乐设施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打造的陆地游乐项目,于今年6月1日开始试营业。不过记者并未看到有游客在参与这些陆地项目,只有个人工作人员在进行清扫。在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龙华欢乐园游客中,他们全都表示是想玩水上项目才来龙华欢乐园,对“大背头”的存在并不感兴趣。
“这本来就是我们家的私事,都是媒体在炒,真不知道有什么可争议的,我们自己花钱建造个塑像,放在自己投资的游乐园里,碍着谁了?”昨日上午,在辛家的工厂门口,与记者“偶遇”的辛保卿的弟媳妇大声质问着。她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大背头”就能刺痛大众的审美神经,现在还要额外花钱去把“大背头”改造成别的设施,这让他们一家都有不小的怨气。
“大背头”最后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是就放在小房子上,还是从龙华欢乐园搬走?辛保卿的弟媳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满脸不耐烦地开着她的白色奥迪车快速离开。
辽沈晚报、北国网特派洛阳记者康宇
评述
个体行为也要尊重大众审美
这个挑战多数人审美的 “大背头”是不是真的是与他人无关的自家私事?有的网友认为“和之前不少雷人雕塑一样,影响不好,该拆! ”也有网友如“SUK豆豆”等人认为,“他自己的钱,想怎么花,还不就怎么花。 ”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个人行为与大众的审美文化相悖时,到底谁该听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在接受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龙华欢乐园虽然是由私人投资建设的,但作为游乐场,还是一个公共场所,放这样的“大背头”雕塑不太合适。夏学銮认为,本来塑造雕像是个人行为,给企业创始人建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塑像无可厚非,但是用“大背头”的形象,就有点拔高地位、追求名利自我标榜的意思,“真的够这样的境界吗? ”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夏学銮觉得这样的雕塑和大众文化认知里的形象是不符合的,“这种混搭会让人产生不尊重感”,所以他建议这样的雕塑还是应该搬离欢乐园。
康宇“大背头”原型现身,此人姓辛,今年70岁,有两个儿子。 据《洛阳晚报》
6月5日,“大背头”头部被安置在一个紧邻公厕的小房子上,并罩上了红绸。 辽沈晚报、北国网特派洛阳记者康宇 摄
龙华欢乐园老板在高龙镇的企业,“大背头”原型是从这里发家的。辽沈晚报、北国网特派洛阳记者康宇 摄 人家也真不容易,也确实像,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