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 发表于 2013-6-7 09:45:40

唐僧西天取经曾因偷渡被通缉 唐三藏是洛阳偃师人

  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是一职业僧人。他十三岁出家,精通并潜心研究佛经。同时,他骨子里又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在佛经的研究中,他发现之前的佛经译本错误颇多,但常常苦于没有可考的资料,去佐证或修改,于是便决定去天竺国(印度)进修。
  (图片来自网络,诚谢!)
  当时的唐政府是禁止一般人出境的。当然,唐玄奘也不例外,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出国的护照,因为那时的他,还不是佛教界有特殊贡献的知名僧人。所以,并非像电视剧《西游记》中演的那样——唐太宗率强大阵容为他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恰恰相反,在搞不到通行证的情况下,他决定冒死偷渡。
  他背起简单的行囊,就悄悄地从长安城出发了,而且身边没有一个驴友。不想,在走到凉州边境的时候,却出师不利地被边防军发现了。只是那年头,当兵的只能喊“站住,站住!”,呵呵,却没办法让子弹飞。所以,他见机行事,东躲西藏地与士兵迂回,总算巧妙地逃过了关卡。
  他一路西行,不久便跌跌撞撞地到达了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一带)。偷渡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真是在刀尖上行走啊,稍不小心就会掉脑袋的。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他打算先找个栖身之地,待摸准情况后再出发也不迟。原来,玉门关这道关呀,可不是那么好闯的,他听说此关共有五座堡垒,每一座堡垒的间隔距大约有一百里地。最要命的是在此中间,没有水、草,都是沙地,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马,必须忍受饥渴煎熬,甚至死亡。也并非哪儿都没有水,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靠近堡垒,可想而知,把守也就森严了。
  这可如何是好呢?正当他为本次偷渡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更坏的消息早已散布开来了。凉州方面的官员已经得到了玄奘偷渡过关的确切情报,认为这件事让他们很没面子,在众兵把守的眼皮子底下,竟溜走一个手无寸铁的和尚,这也太滑稽了?于是,震怒之下,官府在各个关卡画影图形,发放通缉令,要求守军将其立即缉拿归案。
  真可谓越渴越吃盐,前边五座堡垒还不知道该怎么闯呢,紧接着后边的追兵又来了。反正横竖都是死,玄奘没有因此而绝望,相反,他却非常镇定,单人独骑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在沙漠中行走。为了躲避巡逻的岗哨,白天,他就潜伏在沙沟里,天暗下来的时候,再设法靠近水源。然而,有了凉州那边失职教训,瓜州方面绝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管玄奘再怎么警惕,还是被守军发现了。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守垒的头目叫王祥,也信佛教。他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完全被玄奘对信仰的虔诚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感动了。他不仅没有把玄奘交给官府,而且还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其添置了一些必需品。又唯恐中途生出什么事端,还亲自送了玄奘一程,并指给了他一条直通第四堡垒的小路。
  如此一来,玄奘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不少麻烦。王祥之所以将第四堡的情况告诉他,是因为那儿的头目与王是本家兄弟。这个王家兄弟还真买他哥哥的帐,非常热情地接待了玄奘。并提醒他说,第五堡的守兵痞性十足,特别凶狠,大师最好是绕过它到别处去取水。但过了堡垒,如果再朝西走的话,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了,那就只有祈求阿弥陀佛保佑您了。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不准方向是很正常的事。玄奘刚刚离开第四堡就迷了路,走了好远好远,也没找到水源。人也困,马也乏,这时随身携带的水都给喝了个精光。在茫茫大漠里连续行走了四、五天,随后,他便昏倒了。夜晚,清凉的风把他吹醒了。他想,风凉的地方必定离水不远了。牵着马又走了一段路,他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水源。这才让他摆脱困境,得以走出那鸟无人烟的荒漠,从而顺利抵达了天竺。
  十九年后,玄奘回到长安时,无异于卫星成功着陆,这在大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华兴物流 发表于 2013-6-7 10:13:04

{:soso_e114:}精神力量,信仰!

冰川枭狮 发表于 2013-6-7 15:35:14

{:soso_e128:}

欣然优雅 发表于 2013-6-7 17:01:29

{:soso_e128:}

摩登女郎 发表于 2013-6-8 16:50:07

信仰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僧西天取经曾因偷渡被通缉 唐三藏是洛阳偃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