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乡 发表于 2012-12-31 11:21:46

追忆1982年偃师水灾

伊洛河是偃师的母亲河,它滋润了一方的土地,养育了一方的人。所以我们说:我们是河洛儿女。但是伊洛河千百年来肆意泛滥,给河洛儿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灾难。据史载,清朝以前有文字表述的伊、洛河并涨甚至加上黄河的三河并涨造成的毁田淹地,漂城没镇,亡人灭家这样大的水灾在偃师有40余次;民国时期的38年间,有较为详细记载的、有较大危害的伊洛河水灾14次。比较严重的是1935年,河水进入偃师县城,房屋倒塌殆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后又流行瘟疫死亡4592人;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偃师伊洛河水灾8次,其中50年代5次、60年代1次、70年代1次、80年代1次。

       1982年的那次水灾是偃师建国后比较严重的水灾之一。那一年我刚好从部队回洛探亲,水灾发生后,我三次从洛返偃参加抗洪救灾,并拍摄了一部分具有资料意义的照片,记忆犹新。

       1982年的7月中旬一直是“天阴下雨”,临近月底连下两场暴雨。7月29日夜(阴历六月初。从历史上的水灾时间上看,大多是阴历六月。)伊洛河并涨,伊河洪峰流量6600立方米/秒,洛河洪峰流量6200立方米/秒。伊河上游洛阳郊区段的河堤决口,夹河滩顿成“泽国”。我30日从洛阳回到偃师,31日不顾母亲的劝阻,决心进入夹河滩,父亲送我到洛河桥头。

       我看到,从偃师县城到洛河大桥沿途都是抢险救灾的人群。过了洛河桥后我看到洪水已淹没到岳滩的公路,村落在洪水中仿佛是一座座孤岛,许多的人聚集在水边踌躇不前。我和县某公司的老周及另外两人(大约是翟西的)鼓起勇气下水,以公路两边的树为标准,顺着公路的中央向前摸索着行进。水深一阵浅一阵,约有一公里多的水深达心口,水流来回漩着,我们几个相互拉扯照应。在水中举目望去,四下水茫茫,到处都是黄黄的一片。庄稼多已灭顶,路边许多车辆滞留在水里,岳滩周围的房屋许多已倒塌,岳滩镇上的楼房一楼已淹没,水面上偶有几只小船划过。我们趟水一直到黄大王庙,路面才逐渐露了出来。

       在翟镇,我看到周边的村子如前王、王七、翟东、翟西等处的人们除了青壮上堤防汛外,其余的人大多是顺伊河北堤向东过岳滩伊河大桥到河南的高坡地带。在翟东我看到一辆载满老人和妇幼的车辆向东撤去,后来听说就是这辆车遇险造成了人员的伤亡。下午我从北面返回。从翟镇到二里头之间大约有两三公里宽的至腰深的水面,人们拖儿携女慢慢向前趟去。从二里头上了洛河的南堤,人们才松了口气。堤上泥泞,我背了一个小脚老太太一直到大桥,沿途还收容了一些在堤上散乱的牛和猪交于当地的群众。大桥上,县里已经组织了许多车辆将灾民往县城里送。从下午离开翟镇到回到县城,用了四个多小时。

       1982年的伊洛河水灾过去了30年了,这30年伊洛河平安无事。一方面说明了河水的治理已大见成效,伊河、洛河上游水库发挥了有效的调节作用,改变了过去水灾频发、甚至一年三涝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不是应该提高警惕,防止潜在的水灾威胁呢。







风云 发表于 2012-12-31 16:12:31

照片很珍贵啊

洛东一滴水 发表于 2012-12-31 21:41:23

曾经亲身经历,弹指间30年过去!

笑熬浆糊 发表于 2012-12-31 22:29:50

那时候俺小,不太记得,照片珍贵,保存的挺好

沉默的饿狼 发表于 2013-1-1 10:51:50

{:soso_e182:}

大海 发表于 2013-1-3 11:01:48

{:soso_e101:}

激扬青春 发表于 2013-1-4 09:17:35

亲身经历{:soso_e1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1982年偃师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