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开 发?
?开 发??(中篇小说)?
一?
离开国道,两米多宽的沙石路伴随着红沙河,顺弯随势,经过三个村子,行程二十余里,终止在紫云崖前。红沙河常年干涸,只有在夏秋汛季,才会有大水裹着紫色的石块泥沙奔腾而下,倒也不失惊心动魄的壮观。汛期过后,河床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紫红色石块,到了深秋初冬时,随便掀起河床里的一块石头,朝下的一面都是湿漉漉的,多有螃蟹仓皇爬出。也有人把这里叫做螃蟹沟。紫云崖犹如一扇巨幅屏障矗立面前,长约二百米、高约五六十米,和左右突出的山峦形成一个“几”字形状。每天上午九点多钟,太阳的光线才会照到崖底。左边山峰上有一座莲花寺,山门上“莲花寺”三个大字在崖底下看去隐隐约约,几不可见。右边,山岩墙立,一条天造地设的大裂谷,把人们引入另一个天地。人若站在沟底,即使把脖颈仰的酸疼,也看不到山顶。裂谷右边怪石狰狞,绿草小树点缀其间;左边,山势较为平缓,就像是有人拿刀从中间劈开时往这边捺了一下。因此,沟里时隐时现的通道,弯曲盘绕在谷的左边;沟底,一条小溪整年累月淙淙流淌顺势而下,在紫云崖前渗入地下。人们将此沟称之谓响水沟。顺响水沟往上攀登五里多地,爬上一道陡坎,不由的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群山环绕中,一片平地展现眼前,还汪汪地聚集着一潭水泊,潭底的红岩石和周围的绿树青草,交相辉映,把潭水映照的五光十色。当地人把这里叫作红沙潭!?
红沙潭与莲花寺遥相呼应。绕潭往东有条小路,人踩过的几十个脚窝斜斜歪歪地一直向前。踩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像一串穿起来的玉石。潭东,一条小路纵贯南北。小路往北经过紫云崖顶通往莲花寺,往南通往山的那边。很早很早以前,这条路曾经是南北通商的必经之路。从红沙潭往南走上百十米,一层断崖坐南朝北,崖跟处有一条仅可供一人行走的小径,一漫往西,把人们带往我们的目的地——群山环抱中的窝儿套村。?
一道溪流把窝儿套村隔成两半,溪北依山傍势18间窑洞,是窝儿套村人的祖居之地,现在仍然住着人;溪南几十间疏疏落落的石墙草房,是后来村人散枝开叶分居出来的。 1# 草千里
窝儿套村共有38户人家,一般情况下,生人是摸不到村子里来的。村里几乎没有正经的出路。窝儿套村的人多从不是路的路上,经过紫云崖走出来,和社会接触。自然的原因,窝儿套村似乎是个三不管的世外桃源。历史可以作证:这村历朝历代都没有人来这里征过皇粮。村民们靠在山间石缝中开荒造田,春种秋收,维持生计。说到土地,可以说漫山遍野,星罗棋布,可连一块有边有沿规规矩矩的地方也没有,打不起啥油水呀!?
如今,上边不知哪位菩萨心血来潮,要开发以紫云崖为标志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珠子,不断有人来观光考察。宁静的窝儿套村顿时热闹起来。村里惟一的一名党员骆心堂,算是个头面人物,迎来送往尽出些风头。其实他这个党员,是他爹传给他的。土改时候,山下的村里来了工作组,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他爹那时候穷得过不去日子,时常到山下的村里喊爷叫奶讨点吃的,练就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工作组见他爹是穷苦出身,就动员他爹参加了工作。窝儿套村没有恶霸地主,心堂他爹就跟着工作组在山下的村里开展工作,由于工作积极、敢说敢干,被发展为党员。以后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从大队到村民委员会,上边有他不多,无他不少,有时上边开会连有人通知他也没有。不知什么时候,窝儿套村成了山下马庄村的自然村,不论往上报啥,都是别人估算着报的。窝儿套村的村民啥也不在乎,啥也不知道,整年累月看着山色青绿枯黄过日子。日头出来就吃,日头落了就睡。心堂是他爹发展的,他爹死后村里就算他是承头人。有啥事他都是先和村民们商量好了,然后由他出头露面。 ?
说到开发的事,似乎要关系到村里一家一户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实全村连外出的算到一块儿也不过96口人。外面那些闹开发的还不知道是否把窝儿套村和开发的事连在一起考虑,可窝儿套村的人却不能不从实际出发来考虑自己的利益。于是,这些天都停下了家里地里的活,叽叽喳喳支愣着耳朵打听消息。?
宽林、宽随、宽顺三户没儿没女的倒显得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管他是刮黄风下黑雨,该上山溜达上山溜达,该晒太阳就晒太阳,反正趁能干动时,早已把自个儿百年后的墓窑洞预备好了,到时候随便有人往里边一抬,万事大吉。老宽林干脆把铺盖搬到墓窑,晚上就睡在里面,万一哪天早上忘了穿鞋,以后就永远不穿了。?
村里上有老下有小的19户人家,倒是合计着希望政府出头,把全家迁出山去。最好是大家伙儿整迁,自成村落,不能碎拆零卖,撺掇着心堂到时候得出面和上边谈这个条件。虽说山里人心里实诚,但是他们遇事认定一个死理:往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这样心里也就不怎么惊慌,以不变应万变。兴他们往东,还兴咱们往西呢!万一谈不成,咱就死也不搬,谁还能把咱山野百姓怎么着?可是每当看到孩子们小小年纪,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往山下跑着上学时,大人们心里总觉得格外不是滋味,就又满心希望让政府出面搬出去。?
其他以心堂为代表的儿女已长大成人的16户人家,却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女儿长大后,都嫁到了山下,有的还为自己的哥哥或弟弟换回了媳妇;有的干脆把儿子、闺女都嫁到了外面,即使没成家的,也都在外面打工干活。大人们送孩子下山时都千叮咛万嘱咐:好歹在外面弄个窝,看给人家、招给人家都行,做父母的保证不给孩子们添任何麻烦,甚至对人家说自己的爹娘都死了也不要在乎。? 2# 草千里
山下来了好多人,大车拉、小车运,尘土像一阵阵旋风铺天盖地。十几天工夫,紫云崖前五间红砖木梁的房子落成,一挂大鞭放过,锣鼓、铜镲敲打了半天。紫云崖旅游开发区筹建指挥部的牌子挂上了,却一点也没有把窝儿套人怎么办的消息。?
心堂经不住人们的催促,揣上一条好烟往指挥部跑了几趟,指挥部里各人只管干各人的事,谁也没有给他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就是那个指挥长,也是黑丧着脸,骂骂咧咧的,像是谁把他家的孩子扔到了井里似的,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占窝儿套村的地盘,连给窝儿套村人一个说法也没有,窝儿套村的人发火了。可那个指挥长说,他只管筹建指挥部,其他事不管,让他们有事找上边说去。可上边是谁,他又不告诉你。?
无奈之中,心堂想起了一个人——韩得雨。1969年时韩得雨是公社革委会主任,后来听说当过副县长,那个人和他爹有过交往,关系也许还不错,心堂见他几次拍着爹的肩膀喊“老哥”,人可亲啦!那时干啥都兴搞“人民战争”,修水库、修公路、修大寨田,心堂他爹都领着村里的壮劳力去参加,也就少不了和那些头头脑脑们打交道。?
心堂从十来多岁起,就跟在爹后边,听他爹和人家说话,要不就在紫云崖上放羊、拾柴火。一天,也是来了好多人,扛锨拿镢头,要在紫云崖上种什么树。紫云崖其实是个很陡的高坡,上边杂乱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灌木和叫上名叫不上名的野花野草,天不管地不收的,历来都是窝儿套村放羊拾柴的地方。有人要来种树,就是要收回窝儿套村的占有权,心堂他爹带着人去拦,村里的妇孺老幼都赶来助阵。就是他,人们都喊他韩主任,把心堂他爹叫到一边,说是要在紫云崖上栽“忠”字树,谁反对就是反对gongchandang,反对毛主席,反对社会主义,是现行反革命,是要“法办”的。如今是社会主义,都要往共产主义奋斗,连人都姓公,何况这些荒山野地。他的一番话镇住了心堂他爹,也镇住了窝儿套村的人。于是,心堂他爹就带领男女劳力参加了栽树劳动,还组织村里老人孩子给栽树的人烧茶送水。整个崖坡上杂树全部刨掉,插上了荆条苗子,中间以忠字形栽上了紫穗槐。完工后,心堂他爹和村民们受到了表彰,奖了一个玻璃匾、10把铁锨、10把镢头,心堂他爹个人还得到了一张奖状和四本毛主席写的书。尽管他不识字,可那是荣誉,往上数到记不得的祖先们哪个受过这种奖励呢??
第二年春天,栽下的树全部生根发芽,夏天的雨水一浇,蹭蹭地长,到了秋天,荆条棵就能藏住人了,紫穗槐也开始秀穗开花。紫红紫红的巨型“忠”字,在绿色的荆条棵衬托下,格外醒目。县里、公社在这里开过现场会,也吸引了好多外地人到这里参观。由于地处荒僻,上边就把看护的任务交给了窝儿套村,每年冬天上缴一万斤荆条后,其余的自留,作为看护的报酬。几年后,村里各家各户床上铺的荆席,屋里盛粮用的荆筐,手里提的荆篮,都出自紫云崖栽的荆条、紫穂槐。还有人来收购,卖的一些钱除公事开支外,过年每家每户还分得几块钱。没过几年,这个“忠”字不兴了,荆条荆巴也无人要了,便任由它们疯生荒长着。每到秋天,崖坡上的荆条棵还是绿得发亮,紫穗槐还是红得发紫。只是年轻的人们以为那是天然形成的,听说还有人在报纸上写过一篇文章,炫耀自己发现的自然景观,窝儿套村的人听说后,撇着嘴说:胡说八道!?
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后来听说韩得雨当了副县长,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如今村里有了难处,心堂对韩主任印象最深,就和村里人商量后,决定去县里找他。? 期待继续.. 期待继续..
冰凤凰 发表于 2009-5-2 14:02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很厉害,来个中篇。 好长。。。。 在作家手里短篇长篇看起来 都很容易啊 期待继续..
冰凤凰 发表于 2009-5-2 14:02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 很厉害,来个中篇。
惊起一鸿 发表于 2009-5-2 15:08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而是相当的厉害. 第二天,心堂便拾掇了一些自家晒的柿饼、大枣,还特地带了点从石臼里捣的玉米糁、小米、麦仁,鼓鼓囊囊装了一大包,扛起来足有五十多斤。经过红沙潭顺着响水沟来到紫云崖前,好容易等着一辆往县里去的汽车,和司机说了许多好话,才一路颠簸着来到了县城。?其实韩得雨这个人很好打听,当过副县长、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种花养草,还喂了两只花里胡哨的小鸟。对于心堂的到来,韩得雨很是惊讶,特别是那一大包土特产,更加令他舒服,似乎又找到了当年在任时的感觉。自打退休以后,逢年过节之外,很少有人掂着东西上门,平时吃菜都得老伴到市场上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去买,吸烟得儿女们孝敬,有时接续不上还得自己掏钱买。
心堂的到来,激发了韩得雨这个老干部老领导的极大热情,倒茶递烟,高兴得很。当心堂做了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后,韩得雨连说:“不忙,不忙,先住下。等我了解了解情况再说。”又问心堂是公是私,心堂有点不解。韩得雨解释道:“是公事呢,你在这里的吃住自己解决,回去报销;是私事呢,我给你找人安排解决,不过得靠我这张老脸。”心堂为难地说:“咱那穷山窝里,人越来越少,还有啥公事呢,不过您老也别作难,我这次来带了几十块钱,把这事问清楚就走,能将就着过几天。”言外之意,似乎有点儿催促着韩得雨抓紧点,庄稼人功夫钱财都耽误不起呀。
韩得雨当了多年领导尤其是从基层熬上去的,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便连忙拿起电话。
“杨局长吗?我是韩得雨,老韩呀!别老领导老领导的啦,有个事你得帮我解决一下。老家来了个亲戚,你在哪里有账户,吃住给安排一下,要最低标准的就行,吃饭用零餐。最后一块结账?好,好,拜托!拜托!”?
当晚,心堂就住进了县招待所。?
“心堂啊,你来了两天了吧?”?
“三天了,我正打算去找您呢!我昨天去找您,家里没人。我来给您添麻烦,让您为难了。如今的事儿,您老多想开点儿,退了嘛,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凉啊!”?
“你这是啥话?缺乏山里人的厚道。唉,你爹还硬朗吧?”?
“我爹前几年就老了。”山里人老人死了不说死,说老了。?
“老了?我记得他比我还小一岁呢,这咋就去了?”?
“庄稼人,有病有灾看不起医生。是从山上摔下来的,他一直瞒着我们,不肯到医院去。内伤,硬撑了半个月,连个吊针都没打。”?
“实在人,好人呐!”?
“我把你的事情问清楚了。紫云崖开发的事,是县里搞的引资开发项目,政府只管协调,给政策,开绿灯,其他的一切事务由投资方负责。”?
“那没我们村什么事啊?”?
“基本上没你们村啥事,也没有县里、乡里什么事。据说是三年后政府可以收点管理费。”?
“咱那穷山恶水的,还真有开发头?”?
“哎,话可不是那么说!现在人们观念变了,在城里污染严重,都想回归自然呢!”?
“那我就走吧?”?
“别慌,今天中午我邀了投资方代表在一块儿吃个饭,让他给你安排个筹备组副组长,过去干什么事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如今还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你要像当年你爹支持我修‘忠’字崖那样支持他们,景区发展会快得多,这点我已经和他们说好了。” ?
“可我会干什么呢?村里人没资金、没技术,就有一把力气。”?
“只要支持配合就行。他们开发的目的完全是休闲旅游,重修北山上的莲花寺,在你们村周围挖窑洞、建草房,崖下蓄水养鱼,夏天避暑。据说,你们那里还有温泉没有开发呢!记住喽,那‘忠’字崖千万不能给毁了,那可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啊,再适当地栽些其他花木,让它四季常青常绿,现在可已经不是难事。我会给他们说的,明天你就回去吧。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去你们窝儿套看看。过去我在你们那里工作了几个年头,都没去过一回你们村,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有时间您一定去,我喊您老书记,让村里人都喊您老书记,您要是不嫌弃,每年到我们村住上一段时候,庄稼人心实,都欢迎您去。”?? 意犹未尽,期待中.... 期待。。。。。。。。继续。。。。。。。。。 现在的人们多是浮躁,很少能耐着性子读完恁长的文字的哦 现在的人们多是浮躁,很少能耐着性子读完恁长的文字的哦
洛东一滴水 发表于 2009-5-4 20:59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楼上各位的关注和厚爱,祝朋友们夏安 自己顶上来,方便朋友们阅读指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