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千里 发表于 2009-3-20 19:04:04

老 汤 锅

老 汤 锅??
    “老汤锅”是村里人对开卤肉店的老张头儿的谑称,也是对他为儿为女辛勤操劳大半辈子,自个儿却舍不得花用,整年累月唯勤唯俭的讥笑,更是对他凭着给卤肉店起个怪名字、挣下许多家业的羡慕和嫉妒。?
   大概是六十年代,或者是再早一点时间,他从捡到的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个卤肉的配方,说是宫廷御膳房用的,传方人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时献了出来。其实,他到县城中药店花了3.5角钱便买了来。配上芝麻油和紫面酱,又买了一只大砂锅,弄点猪蹄杂碎,便买买卖卖捣鼓开了。?
后来,上面不允许做小生意,说是投机倒把,他多了个心眼,把砂锅用油纸包上,用绳子吊在红薯窖里,偶尔,村里死个猪狗什么的,半夜把砂锅吊上来,偷偷地用上一回。?
再后来,国家政策放开了,农村经济搞活了,大砂锅被正大光明地请了上来,小打小闹变成了坐摊生意,人们也越传越邪乎,说那卤肉的老汤是前清时流传下来的,于是生意越做越红火。逢集赶会的、邻村外乡的,方圆几十里也都有了名。“老汤锅”为两个儿子盖起了宅院,娶回了媳妇,全家人傍山吃食,倒也无忧无虑。美中不足的是老伴先他而去,风风光光地进了老坟,留下他一人形单影孤。?
    不料“老汤锅”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俗话所言中,一场大病害了半年多,尽管没落啥大后遗症,但嘴是歪了点,手也有点抖,一旦心里犯急更是抖得厉害,腿也有点不听使唤,想走快点它迈不出去,叫走慢时它停不下来,好歹他还能含含糊糊地说清楚。为了治病,卤肉店关了门,医药费花了一大堆,以前挣的家底朝了天。?
两个儿子悠闲惯了,谁也不愿意子承父业,两个儿媳更是吵闹不休,整天指桑骂槐,说“老汤锅”偏大向小。外人摇头,家人闹腾,“老汤锅”是急上加急,为了多年苦心经营创下的家业,为了给子孙留下一条致富发家的活路,也为了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前身后事,“老汤锅”把孩子的老舅请了来。农村的风俗习惯,凡家长里短的事,村组干部没办法,街坊邻居管不了,三亲六故也只有孩子他舅能管点事。一蹦二跳三咋呼,尽管是湿泥糊烂墙——糊涂了事,但是事情也算有了个说法:两个儿子轮流“坐庄”,每人一年轮流经营卤肉店,谁在“庄上”谁赡养老人,三顿茶饭,四季衣裳,其余的事情,宣传车下乡——走着说着。?
   在“老汤锅”的指挥下,大儿子走马上任,只是这老大为人心慈面软,三村五里要赊便赊,要欠便欠,一年捣腾下来,弄了个不挣不赔,外边倒有好多小欠账。对于老人来说,倒是衣食无缺。?
轮到老二开店,便有些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成样了。卤肉店变成了小酒馆,还支上了麻将桌,喝醉酒的人砸,公安派出所罚,一年到头安生的日子不多,整天喝酒打牌,经常闹腾的乌烟瘴气。开始孩子他老舅来骂一通外甥,给姐夫几句暖心话,时间一长,来的也就少了。“老汤锅”饥了无人理,渴了无人管,跌跌撞撞地到处跑、逢人说,左邻右舍看他可怜,这家给个馍,那家端碗汤,儿子媳妇们看见只当没看见。老大整天四处要账,大媳妇躲到了娘家不回来。老二两口子每天是想吃买个烧饼夹点肉,想喝端着茶杯喝啤酒,生意是入不敷出,只有在牌桌上抽俩“头”钱零着花。?
    “老汤锅”终于躺倒了,瘦的连床也起不来了,小儿子给他往被窝里塞块馍,大儿子偶尔来看他一回,往他嘴里喂点水。一天,“老汤锅”回光返照,想吃点自家店里的卤肉,可卤肉店已经灰飞烟灭,灶塌锅凉,两个儿子一个也没叫到跟前。?
   “老汤锅”死了。??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09-3-20 19:21:58

养不教,父之过。

张爱玲律师 发表于 2009-3-20 20:11:39

写得好。三十年前看父,三十年后看子。

爱你的日子 发表于 2009-3-20 22:52:38

你写的太好了

草原烈火 发表于 2009-3-21 14:14:22

养不教,父之过。
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09-3-20 19:21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儿女的引以为戒。

老顽童 发表于 2009-3-21 14:26:12

养不教,父之过。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09-3-21 14:33:52

俩败家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 汤 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