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人时尚的困惑
情人,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多种新概念情人观,以推崇情人价值观念。一些人,已经把找情人当作是与时俱进,追赶时髦的一种时尚。为了鼓动人们去找情人,还有人在大声疾呼:全世界的善男信女们(至少中国的善男信女们),快点行动起来吧,快点去找你浪漫的情人吧,那是我们个性的解放,那是我们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那是我们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我不知这样说是否过分, 眼下,找情人不但不再是一件让人感觉特别厌恶和可耻的事,相反,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至上光荣和值得骄傲的事。如果你没找情人,反倒不合潮流、不大光彩、有些落伍。
我不想简单地反对或赞同找情人的想法与做法,但我决不赞同把找情人当作一种与时俱进、追赶时髦的时尚来看待,我也不赞同那种故意放纵自己情感,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去找情人的做法。
我既不是一个陈旧传统道德观念的捍卫者,也不是一个理性社会中心论的宣扬者,更不是一个人类个性解放的反对者。我是一个现实的折中主义者,我只主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应当保持相对平衡,除非我们的理智已经完全丧失了控制。在我们的理智还没有失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能够认识到:我们是社会的人,而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任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把情感问题看作是纯粹的个人问题。我们有必要寻找到我们情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 我所说的平衡点,是指我们既要尊重个体的情感,又要尊重所处的现实境地(包括社会)。换句话,我们不但要尊重个体情感与灵魂,同样,还要尊重他人的情感与权利,还要尊重家庭和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也决不应该脱离社会实际。我们既不能无原则地委屈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无原则地破坏伤害他人和社会。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平衡点,究竟怎么把握,我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但我想,只要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情感是和责任连接到一起的,也许就能够找到那个平衡点。
我主张寻求情感与现实的平衡点,并没有从绝对意义上去否定找情人的行为。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反对在下列情况下寻找情人:第一、婚姻中双方严重缺乏感情,导致一方或双方出现严重的精神崩溃;第二、家庭中,旷日持久的感情战,导致双方感情出现冰化状态,以至于谁也不会在乎谁,这个时候,当事人恰好又在外面遇到了一位比较适合的角色;第三、找情人的行为基本上不会对任何第三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第四、家庭中的一半极力鼓励另一半去寻找情人,他(她)会因她(他)找到情人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但如果是因为你单方面的喜新厌旧、轻狂躁动、想入非非、情不安分,想找情人,那就另当别论了。要我说,如果是那样的话,你最好还是早点把那颗不安分的心塞进自己的胸膛。
中国有句话:将人心,比自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想找情人,你最好在找之前,好好想想你找情人,你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除非你对他(她)没有一丁点的爱。我在想,那些坚决倡导新概念情人观的人,我就不相信,假如你深爱着的老公或妻子(老婆),在外找了若干个情人,你还会感到无比自豪,你会为她的情感突围,或称情感解放而放声高呼: “啊,老公(老婆),你真伟大,你的个性终于解放了,你终于找到了浪漫的情人!”。
我经常听到一些人,对传统道德、现行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法律制度以及民众“不开化”等现状的横加指责,说这些东西在扼杀人性,但不知他们考虑过没有,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呢?我不敢妄言我对人性自由和解放标准的深刻认识,但我知道,如果你仅仅站在个体人性情感的一边认识问题,那将一定会助长情感的无限度膨胀,因为,我们人类情感拥有巨大的欲求空间,如果任其扩张,情感的沟壑是永远也无法填平的。昔日的暴君皇帝一人主宰天下,也不能做到完全的情感解放。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一些情感上的压抑,那些压抑只要没有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啊,何必要那么当真?再说,我们消除郁闷或压抑的办法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采用找情人的办法去解决呢?何况,有了情人,又会出现有情人的烦恼和压抑,你能消除得完吗?天下才郎美女多多,你能找几个,你总不至于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找一个,找一个甩一个吧?那你岂不是成了爱情英雄了吗?果真你有那样的博爱能力,你就真不会压抑了吗?我看也未必。
金以纯为贵,在我看来,清纯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人生能够把好多纯洁美好的感情珍藏在心底,也许更有价值,何必一定要找个红颜做情人呢?我想一个人能保持一份情感的清纯,也未必不是人生中值得追求的一种的财富和境界。
当然,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感情方面的专家或象歌德那样的大诗人,那你也不仿试着找几个情人,来培养一下自己的才智和灵感,但你得当心,千万不要不成歌德,反成缺德,成不了诗人,反倒象无耻之徒丹特斯那样害死了伟大的诗人——普希金。
我这里绝没有伪装纯真的意思,我只是想发表一下我个人对情人问题的一些看法罢了。你真的要找情人,好象和我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理解颇深,拜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