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浪底?
游小浪底??早春二月,同行二十余人出洛阳、过孟津,游小浪底。?
小浪底,一个跨世纪的宏伟的人胜自然的水利工程,从初建到主体工程投入使用,我仅仅是从新闻媒介、朋友述说中知道一鳞半爪,且如过眼云烟,只剩下“小浪底”三个字在脑海里而已。?
黄河,尽管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在历史上也被视为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黄祸”。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斧劈刀凿般把黄土高原冲出条条峡谷,给下游带来无法计量的黄土泥沙和灾害,但也孕育了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动人的诗篇。中唐诗人刘禹锡曾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著名绝句。也造就了有神、鬼、人之谓的三门峡、壶口瀑布等自然奇观。小浪底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因黄河到此风平浪静、细波粼粼而得名。?
解放前,河南、山东两省饱受“黄患”之苦,曾把黄河列为“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一。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今夙愿终偿,一条耗资以千亿计,集发电、蓄水、防涝、抗旱、调沙为一体的巨龙横卧在孟津至济源之间,成为一个中外驰名的人文奇观。?
在售票处,一位导游小姐上了我们的汽车,用“土洋结合”的普通话,软声细语地讲述着小浪底的来历及建设过程,可惜都被轰鸣的机器声和嘈杂声淹没。窗外,略带寒意的大风夹杂着飞扬的尘沙,无人接受她的建议去观礼台上留影,享受国家领导人曾站过的地方的殊荣。?
车子绕到山底,从一座桥上过去,到了黄河对岸,这里便是济源市的地界了。施工留下的废料场尚未清理,投资者开设的服务场所比比皆是,但大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大坝的排水口在巨大的压力下迸发出的水,像云像雾又像烟,乃一大奇观。坝下的水呈墨绿色。极目东望,水天相映,烟波一色。导游小姐不管不顾毫无表情地讲解着,使我想起在“文化大革命”中,曾有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对不愿听课的学生说过的一句话:听不听,反正得过四十五分钟。不少人背对着大坝留影,少量的生意人拿着《当代民谣》等印制粗劣的书刊在兜售,很少有人搭理。?
第三个项目便是坐船游览了。导游提醒大家,坐船要几个小时,船上无法“方便”,要提前在岸上做好准备。用柴油机改装的船,行的很慢。四周的山光秃秃的,尽管有人把它叫做“千岛湖”、“万山湖”,但是和北宋诗人苏轼描述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比起来,已是无法可比,更不用说风光绮丽的桂林山水了。不过倒不失我们北方黄土高原的本色:黄褐色的土壤,枯焦的隔年败草中隐约呈现出一片、两片鲜艳夺目的桃花、李花来。船到新安,前方尚有“小山峡”、“八里胡同”等景点,但游人已意味索然,纷纷要求回船。一位同行者幽默地说:“今天游览水真多。”另一位接口道:“导游说船上无法方便,就是都站在船上撒一天,水还能多到哪里去?”?
小浪底,除了人为的伟大外,我还真的说不出什么来!临别,游船的主人指点人们在主坝前留影,大坝上红漆书写的“黄河安澜,福泽人民,河山永固”几个大字漆光闪亮。看着岸上的脏乱,我不想照相,我想把诗情画意般的胜景,留在下次,留给将来。??? 真好,江山如此多娇。 黄山黄河黄种人 5千年历史,5千里黄河,5百亿巨资,让楼主用短短几百字勾画出来了 这是2000年游小浪底之作,想必今日小浪底定然改观多多,游过的朋友把它的新貌新颜嗮出来,以供欣赏 我们北方的景点肯定和南方的没法比.不过会慢慢变美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