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马 发表于 2009-3-2 23:18:47

难忘那年赏牡丹

难忘那年赏牡丹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根植于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唐朝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为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种花、赏花的热情与日俱增,洛阳市于1982年把牡丹定为“市花”,并决定从1983年起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市牡丹花会。从此,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的重大盛事。

    1986年,我当时正在洛阳求学。牡丹花会期间,我和同学利用周日去王城公园看牡丹。因为当时公共汽车上太拥挤,早饭后,我们沿着中州东路向西走去,走在中州路上,当时的游人特多,两边的人行道及道牙以上都是行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个挨一个,还有不少人都走在机动车道的两边,快车道上公交车和小汽车也不敢跑快,因为路上的人太多了。走在路上,我们都没有停下的机会,鞋后根也不时被后面的人踩掉,连蹲下穿鞋的机会也没有,只好一手提鞋,单脚着地跳两下才能穿上。
    路上是人流,公园里是人的海洋。要想单独和牡丹合个影不易,照片中常有陌生的人物。公园内的工作人员摧着游人不要停留地往前走。牡丹花下那是人潮涌动,人比花多。中午我们在附近的背街上吃了点饭就原路返回。当时洛阳市内的宾馆饭店游客都住不下,许多人都是坐车到我们偃师吃饭住宿。这哪里是去看花?实际上是:花为媒,去看人。
现在回想当时的印象,就是一个“人多”,满城尽是看花人。想想洛阳当时东西主干道只有一条中州路,其老城段的人行道还没打通,此路的两头就是洛阳的东大门和西大门;当时的牡丹观赏点少,只有王城公园、植物园和牡丹公园;加上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人们的娱乐休闲可选择的少,出现当时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随着洛阳道路的增多、加宽,牡丹观赏点和种植面积的扩大,今天的洛阳牡丹花会人流如潮的现象转变为车流如潮,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选择。如果你现在来洛阳,你会发现:天更蓝了,路更畅了,楼更高了,小汽车更多了,树也多了,草也绿了,水面宽了,洛阳城更大了,更美了。
    如今,牡丹种植面积大了,品种更多了,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买到盛开的牡丹。连我所在的偃师市,不少城区的绿地上都种有牡丹,有些单位和家庭也种了牡丹。昔日皇室、贵族的专宠——牡丹,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9-3-2

惊起一鸿 发表于 2009-3-2 23:25:41

牡丹,洛阳人不会避开的话题;牡丹,被命名为国花的最大希望。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09-3-2 23:57:51

我不知道是那一年了,反正是比较早那几年的一次,我和村里的其他的人一起去洛阳看牡丹,中午人走散了,下午自己一个人在王城公园转,中间还打秋千了,等到走时才知道身上带的钱没有了,那时候好象小偷还不多,估计是打秋千掉丢的,最后一个人步行走到唐寺门,也不知道杂走了那么远,呵呵,后来看到一个拉砖的拖拉机,赶紧拦住说趁趁车,那司机还不错,停下叫我坐到砖车斗里,上车一问,司机是石硖哩,运气还不错,坐到偃化口了。一直很难忘,但从没想到要写出来,今天借逍遥马老哥的帖子说道说道,呵呵

张爱玲律师 发表于 2009-3-4 11:55:55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细柳叶 发表于 2009-3-4 12:41:31

引经典说现在,足见马哥功底啊。佩服。

老顽童 发表于 2009-3-4 12:47:48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

意。从85年到现在,一直无暇观赏牡丹盛开的季节,期待再次观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忘那年赏牡丹